绿林网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是一本由[日] 佐野洋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一):一个母亲看待“孩子”这种奇妙生物的成长,心情就是这么复杂

在幼儿园大受女生欢迎的小弦;小学时在暗恋的女孩面前,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的小弦;一天罚站五次也不稀奇的小弦;老是摆臭脸的叛逆期,却在跟死党偷喝醉之后,亲密拍着妈妈肩膀的小弦……

这些,全部都要写下来,因为一不小心,妈妈的小弦就长大了。

一个母亲看待“孩子”这种奇妙生物的成长,心情就是这么复杂。

直到母亲过世之后,广濑弦才发现这份密藏了三十余年的手稿,也才释怀,无论孩子有多么不像自己,那就是盈满了盲目母爱的眼睛,所看到的他。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二):一本简单却让我有不少共鸣的小书

下午带儿子去图书馆,因为很累,就想找本比较轻松的书看,比如美食植物什么的,没找着,却看到了这本小书,觉得好像很有意思,就拿过去给儿子看封皮,他大笑,然后冲我做个鬼脸。嘿,还真是个猴子呢。书呢,是简单记录一些儿子成长的片段,有很多能引起同感啊,我就会小声读一段给儿子,然后问,像不像我?像不像你?他使劲点头大笑。有一篇写儿子十三岁了,很少再对着母亲笑了,我忍不住看了看我那个正在看丛林冒险图书的六岁小男孩,再过七八年他也会天天对我板着脸吗?现在他可是成天嬉皮笑脸,说严肃也不知严肃为何物。

后面母亲重新回到母亲的位置谈论对儿子的情感,读来很有共鸣也很有启发。她说,我是爱孩子的,但若要问爱得是否充分,是否恰当,我会心慌。她是多么谦虚啊!中国的父母往往自大,以爱之名,做了许多伤害孩子的事情却并不知错。

她说,随便他做什么都好,只要他的儿童时代,像个孩子一样充分地活过,那就够了!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可是迫于压力,我也时常不免催促他。对此我便时常自省,一定要尊重他的年龄和他这个年龄里他的世界,尽量保证他一个愉快轻松的童年。成人的世界那么多痛苦和烦恼,如果再没有一个可供回忆的美好童年,人生该怎么走呢?

后记是儿子阿健写的,他认为母亲写他的生活是夸张和谎言,但是又最终理解,一样的生活片段,母亲所见与他所想所见却是不同。我想我为儿子记下的那么多本的日记以及多篇的成长日志,他以后看到会怎么想呢?父母与孩子,虽然生命相承,但是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从出了母体就是了,不要说什么“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两个独立的人,谁也不会完全懂得对方,唯有交流,诚意的交流,才能洞悉一二。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三):《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翻译始末

图书编辑做一本书就像生一个孩子,会时刻关心它的成长。就如最近我每天的日课是看一眼我策划出版的佐野洋子的《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有多少人想读以及分析和研究她的读者群体,并看下各大网站的销售情况和上架情况。

这本书最初正式立项的时候是打算找翻译村上春树的林少华老师来翻译的,其实在更早之前还考虑过给东野圭吾翻译过几部作品的另一位声名鹊起的翻译老师。和林老师通过电话后把日文书稿发给林老师过目,林老师觉得书稿很好,但是建议找一个女性译者来翻译,因为这毕竟是一本母亲记录自己儿子生活点滴的书。他如果翻译的话可能不能完全体现出那种母爱和母性。

可见林少华老师也确实是一个负责的翻译前辈,他会为作者考虑,也会为文本传达考虑,之后才是自己的润格。

在感谢完林老师之后我又找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于雪风教授,请他介绍一些翻译比较厉害的大神,于是就这样我认识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文研究所的丁红卫教授。丁老师介绍了她的得意女弟子来操刀翻译这本书。这就是本书的译者,她现在已经是山西大学的老师了,她是学生说她是一个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靠才华的人。

这样的姑娘才是可怕的。当然,她的译本也很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了佐野洋子老师的语言风格。

佐野洋子老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一本自200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以来就一直大卖的书,这代表了国内市场对佐野洋子的认可和接纳,而这次这本书的结集出版则是一本讲她如何战战兢兢做母亲的书。

这本书在日本的出版得益于她的儿子佐野 弦的发现,因为这些文章是散落的。很多读者会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个母亲和这样的一个佐野洋子,当然还有这样的一个猴儿子。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我想我不能这样去概括,因为对每本书这样的概括都是不妥当的,一个作者写出的只能是生活,而生活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书。只能这样说,如果读了这本书,那么或许在家庭教育方面会有所触动和启发。或者仅仅把这本书当做亲子散文和散文随笔也是当之无愧色的。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四):那个时候的我

关于未来,在孩子的眼里充满了未知的好奇,总盼望着可以一夜长大。殊不知,长大后的我们倒是愿意时光倒流,成为现在的他。

长大后,我们为了成为口中所谓的“成功人士”,纷纷离开家乡,丢下父母,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煞有介事地生活,每天奔波于各种战场,在尔虞我诈之中苟延残喘地活着。长大后,我们被生活磨合得失去了棱角,开始变得圆滑、世俗。而当我们再慢慢静下心来回忆儿时曾经的那份美好时,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记起,那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

在极其平凡的那个晚上我打开了《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手掌大小的一小本书,在这本书里日本著名作家佐野洋子从母亲的视角记录下了所爱之人成长中的点滴趣事。《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使我终于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事情被我遗漏,原来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从前的模样,原来最深爱我的人永远是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眼里,那个时候的我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一个猴孩子。

那个时候的我是专注的。

曾经有人送给阿健的父亲一个超大号的奥特曼,但阿健只是紧紧地攥着这个小奥特曼不放,连睡觉时都攥着,如果找不到,就会惊慌失措。阿健一惊慌失措,母亲便也惊慌失措,于是,开始一起疯狂地寻找奥特曼。当阿健特别高兴地把奥特曼抓在手里时,母亲悬着的心才终于可以放下。——儿时我也有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一个四十厘米高,棉布制成,蓝色身体上布着白色小点点的一个胖娃娃,大大的眼睛,长长弯弯的睫毛,肥肥的身躯很是可爱,我叫她蓝宝宝。一日爸爸搞来了一台照相机,说要为我们拍生活照,我高兴极了,嚷嚷着要带着我的蓝宝宝一起拍。可姐姐也喜欢我的蓝宝宝,也想抱着蓝宝宝一起拍照,我们俩你争我抢半天,我见争夺不下,便放声号啕大哭。

原来的我们都曾那么专注,喜欢一件东西,就会对它爱不释手甚至可以到疯狂的地步,即便有比它更大更漂亮,价格更加昂贵的,我们也会熟视无睹。但现在的我们呢!只要是新品、时尚,是牌子,价格昂贵,能拿得出手,我们就会断然舍弃以前的,转而寻找更新更好的物件替代它。

我们把很多值得珍视的东西都丢掉了,被五色流光遮蔽了,看不到简简单单背后的自然和美好。我们生活在在一个需要许多数字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世界。我们以占据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字为荣。我们被喧嚣堵塞了双耳,忘记了曾经的那份简单快乐。

那个时候的我是天真的。

阿健和鼹鼠小鸡鸡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阿健开始带鼹鼠小鸡鸡回家玩耍了。“他可是你的竞争对手哦,你确定要和他做朋友吗?”母亲打趣阿健。

“可是我们喜欢上同一个人呀,不应该是同伴吗?”

你看,那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天真、单纯呢!我们长大了,于是一切都变了吗?

佐野洋子在书中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如果他不善良,那可能是因为我不够善良。而我对自己是否是个善良的人,基本没什么自信。

毫无疑问,我是爱孩子的。但若要问爱得是否充分,是否恰当,我会心慌。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曾经热刷朋友圈,但当你被问起,你待你的母亲是否真的好时?你当真能无愧地说,我对她的爱是充分、恰当的吗?而不是只在母亲节或者妇女节时送上一份礼物,用此来表示我是爱你的。

�����|5�6��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五):像画画一样说故事

家庭聚会里,母亲和哥哥喜欢说些我小时候的趣事:

“妈小时候可爱出风头了。幼儿园在部队文艺汇演,她们的演出结束,在等待下一个节目间隙,没过够上台的瘾,从幕布后探出胖头来东张西望,身边的叔叔阿姨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妹小时候比我上进多了,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她哭了好久!”

每回听到这些童年故事,我无力辩驳,毕竟他们是我童年的见证者啊。但在心里是不服的——我承认我胆小,我馋嘴,但是我觉得我相当低调,并且对成绩总是持着云淡风轻的高冷姿态。

这是怎么回事?在这本小书的代后记里,佐野洋子的儿子阿健,本书的主人公,给出了一个解释:

是什么构成一个人人生的模样?我想就好比一个人的前后左右插满了镜子吧,很多面镜子共同反映出一个人的不同角度和局部的形象,和自己心里的那面镜子一样,有美化,也有扭曲。直到所有的镜子都碎了,一个人才会从世界上彻底消失吧。当然有传记留存的名人除外。

这本书,也是从讲述幼儿园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的事情开始的。这些篇章,在佐野洋子生前未曾发表。原来儿子阿健在二十来岁的时候朝她发过火,叫她别再写他的事了。“她一脸不满,但勉强答应了。”

这些不预备发表的文章,是佐野洋子在稿纸上一字一句写下来的,这是一个身为作家的母亲的冲动。一个人心里最细致、最温柔、最微妙的感受,总得找一个出口。会写的写,会画的画,会拍的拍,会唱的唱,什么都不会,也要找个黄昏或夜晚,向当事人、当事人的密友,甚至不相关的人,慢慢述说。

我很喜欢这些没有野心的小故事。

故事里,佐野洋子以“阿健的母亲”存在,一个“傻气又没用”的母亲。

就像是画画一样,佐野洋子勾勒出阿健和他的朋友们的样子,没有抒情,没有议论。但是那些描写激活了我的想象,跟着她走进她的回忆里,如同走进一个个电影场景里。只凭那些动作、神情的描写,和大量的对话,那些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被写活了,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她不仅是个母亲,还是个人类观察家。

从幼儿园到初中生,十几篇小故事,贯穿一个孩子的成长,似乎是轻轻跳跃了几步,便由缠着妈妈讲故事的粉团,来到了瞪着妈妈朝她吼的青春期。虽然在文里佐野洋子写道:

是个很酷很好玩的妈妈,可是,也真伤感啊。

身为作家和画家的佐野洋子,她写的文章和画的画,就是有很多未直接呈现,却使人琢磨的东西。

书里有两篇,讲的是阿健姥姥和阿健母亲童年的故事,我觉得很动人。人为什么总是要以各种方式回到童年?由此,孩子的童年似乎应该被郑重以待。

我一直在拍小图,偶尔也写他的小故事。而小图,也到了会用哀怨的眼神瞪我的年龄,虽然目前我吼他更多。当母亲的感受真是五味杂陈。

佐野洋子在书的末尾说:

最近因为一些事情,我们经常在争论,在协商,时而相互理解,时而又互不认同。一想到我在极大的影响着一个孩子的童年构建,我也忍不住感到心慌,常常思前想后,不知如何是好。也许他长大,也会像阿健那样是个对母亲有着怨恨的儿子。

不过最后,阿健还是谅解了母亲。而且,十分有个性的阿健与母亲,有些相似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