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1000字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1000字

《母亲与儿子》是一本由[法] 阿兰·布拉克尼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一):如何建立和谐的母子关系

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与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是母子关系是以早期性感化作为支撑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和心理学的共同研究结果都证实了从婴儿出生开始,作为母亲对女孩和男孩的肢体动作本来就是有差异的,如果与女儿相比,母亲会更适应儿子的身体规律、睡眠规律,以及儿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而且男孩的性别会使男孩母亲身上产生古怪的混合感情,而对于小女孩来说,女孩与母亲感受到的肉体感觉是相同的,所以从一开始母亲与儿子之间就存在异性爱的端倪。 母亲与儿子之间没有永不分离的爱,但是母亲很可能无法带着爱意和柔情,忍受这种分离。当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儿子当成儿子,养育男孩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出现需要训斥的行为,应该被责备的态度或者让人完全无法接受的言语,但母亲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有教养、有礼貌、有自信的孩子,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孩子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撒谎、自负、焦躁易怒。男孩总是有很多精力去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或者不服管教,不听从家长的建议和要求。而母亲也时常因为儿子这样的态度束手无策,感到精疲力竭。所以如果想让儿子听母亲的话,就要指向儿子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学会对儿子谈作为母亲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感情,但不要过度,要将权威和吸引力结合起来。 男孩自身更喜欢用对抗而不是个人魅力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很多情况下,儿子常常和母亲唱反调,有时也会在父亲缺席只有母亲一个人的时候和她对抗,通过拒绝别人的提议给予自己所谓的独立感。事件本身是很矛盾的,因为儿子在母亲的身上引起了比他听从时更大的关注或者更强的焦虑,有时候侵略性不断升级,那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愤怒,屡禁不止的打斗、强烈的情感和恐惧是儿子放纵享乐的根源,此时不要强制他,通过谈话了解这个原因,通过适时的等待缓解不良情绪。 “在父子之间,最重要的语言是行动,最算数的是做了的事;在母子之间,最重要的语言是目光,最算数的是相互间的默契。”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二):是温暖的关系,不要成为枷锁

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却也是最容易伤害到彼此的关系。不管是长辈对晚辈,还是晚辈对长辈,伤害有时是表面的歇斯底里,有时是不动声色的冷暴力。而我选择翻开《母亲与儿子》这一本书,是因为我要面对这样一种关系,也是以另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理解我生活中的另一对关系亲密的母子--先生与他的母亲。 好像生活中有些事是需要学习的,如生活的技能,工作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些事默认大家都能做的,如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组建一个家庭。但往往出现问题的时候,之前建议的人都会说,“是你想多了,想开点就好了”;“孩子还小呀,有些事他不懂”…… 我可以理解他在知识上是逐渐发展的,但不会执拗的认为他只能做我给他遮风避雨的小男孩--与其他亲密关系一样,母子关系也面临着由于年龄的增长而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问题。在我的整个青春期,我的房间也是家里放一些闲置物品乃至水果的房间,这也就意味着家长会时不时得推开门进来拿东西,放东西。我就会不停地关门--即使我没有做不能被家长看到的私密的事,我同样希望有“不被打扰的房间”。 因为自身有这样的经历,等自己成为父母之后就会设身处地的去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自然,等他们到青春期时我与伴侣人到中年,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自然不用言说,但如果涉及到孩子,还是希望有尽量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也不是梦想的延伸,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但独立的个体,也有内心的需求。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在潜意识中就是“小夜灯”一样的存在:永远的保护和参照作用。 曾经做过这样一道阅读题:一个成年男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从小没有妈妈,所以有什么事都是‘爸呀,爸呀’地喊我爸。”但有一次他发高烧,这位朋友听他迷迷糊糊地小声喊,“妈妈,妈妈……”很可惜做这道题时我应该是小学六年级,应该没看懂参考答案,不然也不会把这道题记到现在。 温暖的庇护是母亲角色的一部分。事实上觉得做父母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份的复合性与随年龄增长行为的成长性--孩子是在发展变化的,家长也应该是。这种伴随着依恋,分离,有时需要形影不离,有时又需要互相尊重个人空间与独立性的关系,是内核不变的爱意。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三):解放母亲

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母亲是需要被“解放”的。

第一章的标题是“人们从来不会过于疼爱儿子。”,也吹响了解放母亲的号角。

在西方文化中,俄狄浦斯情结专门用来作为“母亲”与“儿子”关系的代称,儿子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倾向,或者宿命,然后在人生海海中浮浮沉沉,摆不脱命运的禁锢。在中国文化中,“慈母多败儿”也成为一种“母子关系”的“典型范式”。

好像儿子都会对身为异性的母亲有过多的偏爱,好像不成器的儿子都会归因于宠溺的母亲而不是疏于管理的父亲。

这些说法显而易见地站不住脚,但是随着影视作品、小说角色、警句谚语等,渐渐深入人心,影响母亲的观念。

“妈妈,我长大了还跟你住在一起吗?”

“不是的,你长大了会有自己的老婆,然后和你的老婆住在一起。”

“那你可以当我的老婆吗?”

在这个对话里,老婆=长大了还能住在一起的人,并没有世俗意义上任何奇怪的含义。但是受上面那些偏颇的观点影响,好像孩子脱口而出的一句戏言变成了一个亟待重视的“大问题”。

有时候我都在怀疑,是不是母亲对孩子付出的心力比较多,才使得孩子出现任何的问题都能“怪罪”到母亲身上?从过敏湿疹红屁屁,到内向固执不听话,全都能归因于“就是妈当初怎样怎样,才导致了什么什么”。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就算真的妈妈的某些行为影响到孩子什么了,妈妈也不是神,她可能只是一个“白天上班996,晚上蓬头垢面唱小星星”的母亲,需要支持,需要理解,需要治愈。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画的传神又温暖。穿着蓝点睡衣的儿子怀抱着小熊,安安稳稳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母亲和儿子都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安静地享受着温馨的时光。

母亲的爱,并不是完美无缺,其最珍贵的是在儿子心里留下了这样一个触手可及的温暖回忆。在他长大成人后,面对挣钱养家的重担,面对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设”,面对风光无限的成功时刻,面对人情冷暖的低谷时刻,始终记得在一个软软地带着淡淡清香的怀抱里可以蜷缩身体,闭目安睡。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四):母亲与儿子

有个朋友说,两个人是否能够保持长久的联系,其实就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是否有血缘关系,另外一方面就是是否能够聊得来。而母子之间有绝对亲密的血缘关系,不过母亲与儿子之间有怎样的相处模式就因人而异了。 最近我读了《母亲与儿子》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阿兰·布拉克尼耶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都给予了孩子足够多的照顾,他们在尽心尽力地为了自己孩子的成长付出,这本身就是很伟大的。不过随着自己的儿子不断成长,他们也开始不断的向外探索,渐渐成为一个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做决定的人。 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母亲的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成就感,但他们也有可能会感到迷茫,会不知道怎样去处理这种新的变化。母亲似乎一直是在处于一种默默奉献的状态。 有些母亲看起来像是被失去儿子之爱的恐惧萦绕,为了让儿子满意,她们随时准备付出一切。通常她们会无意识地营造一种完美母亲的形象,要么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要么反之,是为了不让儿子重复她们遭受过的极大的缺憾。 除非是在孩子太小的时候,作为母亲,其实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大多数的事情。过分地溺爱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时候反而会限制他的成长,其实在很多时候,母亲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不要让孩子走一些错误的道路就好了。

从心理学上来讲,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一方面是很需要父母的,他们不可能完全的脱离父母而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有需要去和自己的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控制不好的话,就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而作为家长也可能对这种距离感到陌生,或者不太能接受。有些家长非常希望能够控制自己孩子,但这只会让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作为家长,首先要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叛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尽量不要与其直接生冲突,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保护孩子,只是需要留意,还是不要去做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但我们也需要留意那些亲密中的陷阱,让彼此都能够自由幸福地成长。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母亲与儿子的关系

一看这个书的名字我就知道肯定会讲的俄狄浦斯情节,俄狄浦斯情节其实就是我们日常会说的恋母情结,再说的具体一点“妈宝男”就属于这一类。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母亲与儿子的关系, 怎么样母亲才能与儿子友好的相处,怎么样母亲才能够养好儿子,还回答了许多母亲在与儿子相处时会有的一些焦虑问题。

作者不亏是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所介绍的内容都有条有理,没有什么阅读门槛,虽然有些观点会观点会看着迷糊,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看完下来就知道这本书的受众属于那些想进一步了解母亲与儿子之间关系的人,不管是母亲也好儿子也好看看都没啥问题。

虽然是讲母亲与儿子,但是这本书只是说侧重讲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忽略掉父亲的作用。作为一个完整的儿童,父亲和母亲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其各自的意义所在,每个人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一旦到了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父母的某一方都会或多或少缺席孩子的成长。

书中讲述的一个观点还挺值得讨论的,一般我们都知道女孩子相比男孩子都要安静的多,而男孩子则会更加的活泼,一些行为也更加的具有侵略性。然而男孩的侵略性其实是与产前激素有关的,尤其是雄性激素。女人在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的两个脑区的脑灰质是比男人的更多,所以当面对不幸画面时候没,女人的脑循环比男人的很活跃。如果男孩很少流泪不是因为是冷血动物,还有可能是因为雄性荷尔蒙钝化了对情况的表达。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男孩神经元的错。

书中还提出了若想成为一个男婴的“好妈妈”,以下五个品质是母亲必须拥有的 1、对宝宝的信号有足够的敏感度 2、接受宝宝的行为 3、配合宝宝的节奏 4、开放的情感 5、有关心自己以及孩子思维状态的能力,也就是被心理学家定义为“投射作用”的能力。

整体来说讲的都很清楚,可以作为实际生活中遇到一些情况应对的指导,当儿子有各种各样不好的问题时母亲又应该怎么办书中都有讲到。虽然提的这些关系和建议看着容易,实际上真正做起来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行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想要做好一个母亲真的很不容易,父亲也同样。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六):和儿子好好说话,你知道吗?

都说母亲是儿子幸福成长的根本,母亲是儿子美德的源泉,母亲对儿子来说是安全感之源,但随着儿子的长大,母亲的话越来越不能入儿子的耳朵,甚至有的儿子会嫌弃母亲,这些让母亲们陷入僵局,这本《母亲与儿子》让焦虑、愤怒的母亲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作者:阿兰·布拉克尼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十三区心理健康协会主席,巴黎萨伯特慈善医院精神分析与精神疗法实验性研究协会主任,临床心理医生学院名誉教授。著有《你好,焦虑分子!》《父亲与女儿》等。 《母亲与儿子》这本书写给懂得去爱的母亲和日益独立的儿子,它里面涵盖了母亲如何去爱儿子,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如何营造一种健康的母子关系,这对儿子的身心健康和拥有未来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怎么和儿子对话这一部分。 都说我们跟自己相像的人交流起来更容易,那儿子和父亲会交流得更好吗?其实不是,男人之间不会轻易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反而是母亲会帮助儿子理解他们自身的感受。 你是不是幻想过母子关系是没有烦恼、没有冲突的完美关系,其实这段爱的关系一定会充斥着沮丧、限制和痛苦的时刻的,所以我们就得把吸引力和权威性联系起来,并且来谨慎地把这两者之间协调控制。1、要权威而不是侮辱: 男孩子精力旺盛,总是会反抗或者不服从母亲的建议和要求,而母亲会筋疲力尽。 这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区分开孩子平时会有的小任性和让人讨厌的态度,对于小任性,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兴趣点上,可以用小玩具代替街边小摊的冰激凌。 而对待小霸王,我们要看到他其实内心备受煎熬,只是被他暴力的态度给掩盖了。 2、要保护不要判断: 儿子有时会在我面前耍小花招,我经常忍着不去拆穿他,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的批评会引起他的愤怒,可丈夫认为我这样对儿子太仁慈了,我也很矛盾。 作者告诉我可以这样做:此时不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你可以和孩子和平地解释为什么会生气。与其让自己的语气不合时宜地爆发,那还不如在合适的时候释放自己的愤怒。 不管我们是过于严格型还是宽松型母亲,我们都得迂回前行,不要怕和儿子交谈。 我们是母亲,除了有自然天赋外,掌握好这三个黄金法则会有助于让儿子“听话”:指向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他是是什么样的人(对事不对人);学会和儿子谈自己的感情,但不要过度;要将权威和吸引力结合起来。 也许你的问题和我不一样,相信这本书《母亲与儿子》也会给你答案。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七):学习如何去爱

迫不及待想要这本《母亲与儿子》,与青春期的儿子相处,老母亲快要提前进入更年期了。其实从他出生到现在我们的母子关系都很融洽,一直母慈子孝。逐渐显现真实个性的孩子,小小抗争总感觉会时常刺痛我脆弱的心灵,我们的相处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一直以来,习惯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可是日渐独立的少年已经似乎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母爱。此刻我们共同经历着成长的烦恼,期待通过学习改善焦躁的情绪,回归平静的生活。

作者阿兰•不拉克尼耶在本书中首先提到了俄狄浦斯情节,是母子关系过于亲密导致的依恋情节。我不禁会发问,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也有错么?我想这种自然的亲情之爱是毋庸置疑的。作者也认为妨碍男孩成为男人,母爱的过度并不是本源,更多应该归结于现实或情感上的父爱缺失。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离不开父母共同的关爱。

是什么时候小家伙儿不让亲亲了,很是让人失落。成长要付出代价,长大与长不大都让人焦虑,曾经的乖宝宝长成了挺拔少年,只有慈爱的老母亲还留在原地。家人之爱是永恒不变的,只是随着时光推移,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爱彼此的方式,母亲爱儿子的方式必须改变。

母亲给予儿子生命,但小孩子并不会按照大人的期待成长。充满希冀的教育,会在某个时刻让母亲产生深深的无力感。男孩子过于听话会担心他没主见窝囊,不听话会让老母亲更加焦虑。因此我也会时常问自己“他不再爱我了吗”,不厚道地萌生了生二胎的念头。庆幸他是个非常正常的男孩子,就是想着玩,为了配合他爱玩的天性,我们临近吃饭时间还要和他商量着游戏一局终止,不要再开下一局,免得游戏和吃饭时间冲突。现在做父母真是不容易。

人总是不得不尝试人生中的不同角色,或母亲或父亲或儿子。自身的成长,角色的成长,作为母亲深感责任更大一些。因为爱孩子,我会积极地学习和调整,努力地适应和转变,在母子关系和谐相处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非常感谢遇到《母亲与儿子》这本心理学著作,此刻的我从迷茫到粗懂。也明白了我遇到的困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内心不再过度惶恐和焦虑。未来我会和儿子平等和谐相处,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共创更美好的家庭环境,也愿大家都拥有美好的家庭生活。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八):母爱是儿子美德的源泉

母爱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主题,无论文字形式的小说与诗歌,还是电影画面形式的绘画与影视,都曾有过无数歌颂母爱的作品。伟大诗人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法国大作家雨果也说过,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不过从心理学层面探讨母子关系的严肃书籍并不多,《母亲与儿子》便是这样一本少有的书籍。该书作者阿兰 · 布拉克尼耶(ALAIN BRACONNIER)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十三区心理健康协会主席,巴黎萨伯特慈善医院精神分析与精神疗法实验性研究协会主任,临床心理医生学院名誉教授,其作品有《你好,焦虑分子!》《父亲与女儿》等。

这本书的主题在于探讨如何建立健康而和谐的母子关系,从而促进孩子/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正如简介所说,母子关系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联系,是彼此绵延一生的羁绊。母亲的存在对儿子来说本是抚慰、平静和安全感之源,但随着儿子的成长,他会不断地向外探索,而母亲依旧默默付出,反而得不到理解。因此,母亲要懂得如何去爱,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如何营造一种健康的母子关系,这对儿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拥有幸福的未来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人们从来不会过于疼爱儿子”主要从传统的母子关系着手,侧重于母亲对儿子方面的权利和职责;第二部分“养育男孩”从儿子的角度讨论儿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当然最主要的是指生理方面,从而指出母子关系和母女关系的区别;第三部分“男孩和他的母亲,姐妹,兄弟以及他的父亲”主要从男孩的社会关系入手,分析男孩的家庭成员与其个人之见的互动关系;第四部分“我跟我儿子相处得不好,该怎么办呢?”则探讨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孩子不听话、有嫉妒心、说谎、偷东西、学业困难等,从而指出如何正确妥当地处理这些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句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尽管有一定道理,却不能成为父母养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对待儿子,要根据孩子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当然,母爱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作者所说,母亲是,而且一直是儿子幸福成长的根本。全世界的母亲,请你们自信勇敢地表达对儿子的温柔、热情,甚至是偷偷摸摸地爱吧!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九):母子关系是重要的关系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着:“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与儿子》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观点:“母亲要懂得如何去爱,从幼年时无微不至的温存,到青春期时泾渭分明的界线,从百依百顺的亲密,再到必须树立规矩的抵触……母亲犹如儿子成长过程中亦刚亦柔的标尺,在生命的进退中彼此辉映”。是的,母亲的爱会对男孩有很大的影响。

伏尔泰说:尊重是发展一段关系最好的敲门砖。是的,尊重是前提条件。

蒋勋也坦言,他的第一堂美学课,就是母亲教给他的。她会带他走到院子里去看一朵花,一片叶子,做很多没有目的的行为。蒋勋回忆说:“她不像其他大人,看到小孩没事做的时候会慌张。” 有时候母子关系的失败,不是母亲不爱,而是没有做好自己,要理解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还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当孩子仰望星空,追求星辰大海时,他能回忆的是母亲带给他的希望。

男孩的身心发展会经历很多个阶段,一路上,母爱无处不在。亲子关系和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孩子,努力成为他的朋友,鼓励和爱护他的心灵,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

俞敏洪回忆母亲,他有两样东西从母亲身上学会的,其中之一就是善良。他说,有一年粮食欠收,他们家就剩下不到20斤的粮食,母亲居然分出一半的粮食送到邻居家,当时他很不愿意,而母亲却说:没事,家里人少,还可以用菜掺着米吃,邻居家人多又没有米,不分给邻居米会有人被饿死的。从此那户人家和他们的关系就特别好,经常主动帮他们收割,因为邻居认为他们是好人。所以,他的母亲是村里最受尊敬的人。 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俞敏洪的母亲是一代人母亲的代表,善良是她们影响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当今社会,我们除了善良之外,更应该多读书,了解一些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成长路程,才能促进亲子和谐,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助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母亲与儿子》一书的作者是阿兰 · 布拉克尼耶,他是心理学家,拥有多种头衔和荣誉。 这本书里有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有效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母亲与儿子》读后感(十):母与子

让我们从更深的角度去剖析一下母子关系吧,这个复杂且充满着占有欲,甚至容易过界的关系。

我们见到过许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母亲,例如在儿子新婚之夜去敲房门的母亲、例如即使儿子已经三四十了也依旧充满着掌控欲的母亲、当然也有20多岁了还不愿意与母亲分开睡的孩子,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也容易催生出一个被万千女性避之不及的群体——妈宝男。

当一位母亲与自己的儿媳相处的时刻是很有趣的,她仿佛要处处表现出自己有多能干,并且做事情做得比屋子里的另一个女人好,总而言之是让儿子知道“她不如我”,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或许是一种认为自己儿子即将被夺走的安全感缺失,所以她急切的需要确认自己无可取代的价值与位置。

就我所知,在我身边存在的如此之多的家庭之中,没有哪一个的家庭中的婆媳关系是完美的,即使是我曾经的老师,一位非常优雅知性的女性,在有一次我回校探望她时,她提到自己儿媳也是一脸别扭的神色。

身为一位母亲的角色,究竟要如何去爱,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营造出一种健康的母子关系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为我们分析了母子之间存在的那些复杂关系,如果你成为了一位母亲,恰好你的孩子又是一个男孩,那或许你要做的不是过度保护与占有,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放手与信任。

当然,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列举出了一系列的跟儿子相处的不好该怎么办,例如孩子不听话、只喜欢玩、不爱交朋友、说谎、偷东西、学习成绩不好等等。

以前常听家里老人说过,养女孩不费心,养个男孩的话就相反了,有时看着与我同辈的那些哥哥姐姐们家的孩子,小男孩们一个个仿佛恨不得都是混世小魔王,小女孩倒真的是乖巧可爱。再结合这本书来看,一个母亲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真的是长路漫漫。

我男朋友的母亲,就是一位掌控欲极强的母亲,在我与我男朋友相遇之前,他的生活完全被他母亲操控着,除了经济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我这个完全放养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完全不能理解一个母亲要给二十多岁的孩子洗衣服这件事的,可是如果不让她洗的话,她会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甚至会生气。

如今看来我男朋友最终没成为一个妈宝男是他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事实上正如我前两天刚读到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生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是为了付出与欣赏,不要求孩子完美,也不用给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能健康地存在,来到美丽的世界上走一走,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足矣。”

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真的有被感动到,我觉得这或许是对于一位母亲来说最好的定位,或者说心态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