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锦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锦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是一本由温斯顿·丘吉尔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

丘吉尔对于二战的回顾使得读者可以从欧洲战局当事人的角度重新理解和审视二战及二战中不同时期的各种决策。从这篇回忆录中可以发现,战争无所谓正义和邪恶,各方都是有各自诉求的,联合和敌对都是对于时局和利益的权衡所作出的决策。从丘吉尔的切身出发,就算很早就对时局发展,各方的态度有了较为正确的判断,但是国内的党派斗争、国际形势各国态度都使得即使具有这种远见也没有办法避免战争和战争中的巨大损失。

战争尚且如此,社会的发展、商界的竞争更是这样。远见卓识很难,但是更难的是了解了即使看到了未来的终极状态,但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各方博弈,以及其导致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冲突、疯狂、低谷、绝望等常人无法忍受的极端状态。这是事物发展所必经之路,也只有经历了这些才会真正达到终极的理想的状态。很多智者已经看到了未来,却忽略了人性的极端和疯狂,导致最终倒在了黎明到来之前。因此信仰的力量从此而起,即使信仰本身是没有什么因果必然和周密的逻辑推导的,但是却能支撑人类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二):伟人视角解读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以远去,但它还是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影里,小说中还有试卷上都有它的影子。但是,电影中的二战多是爱情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背景,小说又大多是平民视角,虽然真实但难免有所局限,试卷上则大多是常识且脸谱化严重。真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很多优秀的历史类书籍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我要推荐这本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通过伟人的视角来全面的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全面的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细节,从《凡尔赛合约》到慕尼黑阴谋,再到《波茨坦公告》,作者通过平时的语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到二战进程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不需要任何修辞就会让读者产生惊心动魄之感。

当然,丘吉尔毕竟还是一个政治家,书中难免有对前首相张伯伦的攻击,有对盟军苏联的偏见与暗算,也直言不讳的承认有过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军利益至上的做法。但是,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通过丘吉尔的视角,把绝大部分的有关二战的原始材料呈现给读者去看,甚至包括英国政府出卖小国利益跟苏联交易的过程。不论自己做过什么,想过什么,都毫无隐藏,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光是这份坦荡,就让很多史官汗颜。

最后,摘抄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作为结尾,个人认为,光是这段话,诺贝尔文学奖就实至名归。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三):和平是我们需要用强硬态度去捍卫的底线——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两度任英国首相、带领英国获得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上三条,占上任何一条,对于普通人而言,恐怕都要祖坟上冒青烟,丘吉尔却一人独占三条。丘吉尔写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有机会从不同层面去看待这次战争,虽然丘吉尔力争客观地向我们呈现这场悲剧发生的始末,但人其实是很难做到公正客观的,我们的主观情绪与臆断都会影响我们看待人事物的客观性。

无论这本书中作者掺杂多少个人情绪与主观臆断,但有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那就是这场战争本可以避免,但却因西方各国家以和平为借口一再退让,使得希特勒有机可乘。当我读到在战争发生前,“四巨头”擅自决定把其他国家的领土割让给德国时,我心里愤然地冒出三个字“不要脸”。德国明明是一战中的战败国,但却能让战胜国对它一再忍让,甚至可以抛弃自己兄弟国家的利益。是希特勒太懂人心与政治的复杂性,还是各国元首太过懦弱了呢?其中,我觉得最不要脸当属彼时的法国政府,因为那个被迫割让领土的国家,正是法国的忠实拥护者——捷克斯洛伐克。我仅凭文字,便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个国家人民彼时绝望的心情。试想一下,一个强盗试图抢占你的家园,你的朋友和邻居们为了避免与这个强盗正面冲突,不经你的同意,直接将你的财务双手奉上,还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让你要以大局为重,你会做何感想?

更有趣的是,战后受审时,捷克斯洛伐克代表问凯特元帅:“1938年时,如果西方各国肯帮助布拉格,第三帝国会不会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呢?”凯特元帅肯定地告诉他不会,因为那时德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到底一战战败国德国是那来的底气,在撕毁条约后,还能肆无忌惮地侵略周边国家呢?作者简单提及了当时各国内政,似乎大家都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无暇顾及他人。但我想彼时的德国内部肯定也有许多棘手的事务,但为何德国还有精力去践行它称霸欧洲的雄心?说到底还是因为各国政府对德国的恶性,仅限于表面的口诛笔伐,并没有拿出足够强硬的态度去捍卫和平的底线,这才让希特勒有机会部署准备,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为发动二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四):英国首相的诺奖作品

对于二战时期的那位风云政治人物丘吉尔我的第一个认知居然是他的绰号“老虎狗”。后来我倒是特意去找过那种被称作是丘吉尔犬的图片,不得不佩服当时英国人的联想能力。不过在当时我看到的书中,字面上给出的解释意思却是他像老虎一样凶猛,战争时期又像狗一样的守护着家门。且不管“老虎狗”的绰号是贬是褒,这位政治家的成就与风采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还在一九五三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让他能够在一众专职文学家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的正是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每当看到关于庆祝二战胜利纪念的新闻时,都会感触良多。每年都会邀请尚且健在的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来参加庆祝活动,曾经英姿勃发的少年现在都已是耄耋老人。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是越来越少,现在的我们只能凭借当年的一些残存影像以及一些经历过二战的人的回忆录来了解那段过去。

俗话说站得越高,望得越远。丘吉尔在二战时身居英国首相的要职,坐镇战争指挥前线,是二战三巨头之一,对于这场战争的认知与解读自然是比别人要更具有高度,角度性也更加的独特。此书从一战结束开始分析,直至二战结束,期间所出现的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均被其写入此书当中,丘吉尔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与判断来为全世界人民剖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历史意义,在其中也不乏一些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细节性问题。

此书可以说是一本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也是可以视作是一部有关于丘吉尔在二战时期的自传。原著据说有六卷之多,完全通读下来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次的这个版本是精选本,挑选整理了二战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讲述,尽可能的用一本书来展现更多的二战史料。对于那些想要大致了解一下二战的读者来说,其实还是非常适合的。

无论是以何种理由发生的战争,都是残酷的。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政治家展现风采的舞台,但却是普通民众的灾难。丘吉尔记录战争、解读战争与我们回忆战争、感悟战争一样,并不是要去论曾经的谁是谁非,而是为了要去尽可能的去避免覆辙的重蹈,毕竟那真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五):找到称心如意的翻译版本并不容易,李慧泉老师翻译的版本一如既往的好

战争与政治素来捆绑在一起,所以,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讲的既是战争的事情,也是政治的事情。

这本精选版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更为精炼地讲述了二战的政治、战争以及文化等。也正是因为它非常具体地记述了这些,所以这堪称一本恢弘巨著,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厚厚一本书,放在书架上都有种沉甸甸的感觉。索性的是,这本书是由我喜欢的李慧泉老师翻译,所以,即便很厚,我也依旧有了阅读下去的渴望。

透过李慧泉老师翻译的这本书,可以看到丘吉尔的智慧,也能看到他的固执。他固执地认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了一个不太厚道的旁观者,罗斯福并不愿意牺牲自我的利益去做解放柏林这等危险之事,就好像美国人故意把柏林让给了俄国人。他也固执地认为,俄国人狡猾彪悍,甚至把他们比作魔鬼一般的人物。丘吉尔的智慧在于,他把他的固执说得合情合理,并收获了一大部分粉丝。我在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思路也都跟着他的讲述而走。当我完全看完这本书之后,联想到前文,联系到其他书籍上提过的二战资料,才发现丘吉尔的部分观点是片面的。

不过,丘吉尔的这种带有偏见的认知,并不影响我们继续透过他的眼睛去了解二战。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崩盘,金融危机让所有大国都十分头痛,欧洲赤化的恐慌又恰好爆发,时势造英雄般冒出一个希特勒,这场硬战无可避免。

这本是非常透彻地分析了前因后果,既做到了面面俱到,也做到了高度升华,如果想要对二战时混乱的格局有一个无比清晰的认知,便可以从这本书下手,通过李慧泉老师翻译的这个版本,接触一个简单明了的二战。

让混乱的二战时期简单明了,让混沌的时代变得层次分明,这就是李慧泉老师这本书所达到的效果。对于丘吉尔那些具有偏见性的观点,李慧泉老师也用了简练的翻译手法,使其表达出的核心意思通俗易懂,更方便读者理解,也更方便读者根据真正二战的情况来做一个反思和深思。

如果不是李慧泉老师翻译的,我可能真的不会把这么厚的书看到底,更不会萌生想看第二遍的想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