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是一本由[美]爱丽丝•穆塞尔斯(Elise Museles)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22-7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一):暴饮暴食的背后 需要关注的情绪问题

当面对压力与不确定因素时,没有节制地吃东西。

在心理学上称为“情绪化进食”。

这种现象的背后,食物被当成一种弥补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解决生理需求的粮食。

“心情不好就想吃,吃完心情更不好”

我们的真正需求不是那袋薯片,也不是那块蛋糕,而是想必此时此刻更开心一些。

但显然,这种进食方式并不能解决难过、沮丧等情绪背后的根本原因。反而暴饮暴食,还会让你感到身体上的不适,以及负面的自我暗示。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二):解锁食物背后的情绪密码 ——想要食物疗愈?那就破解密码!

为什么你会选择在每一天的固定时间点进食一样东西?为什么你吃东西总是喜欢偷偷摸摸?为什么你对面条或者巧克力情有独钟?为什么你非要等到减肥成功才愿意给自己奖励一个甜品或者一次旅行呢? 表面看上去,我们旧习难改,可是,只需你耐心挖掘,你会发现,你对食物的每一样执念都起源于一段往事。比如,你之所以会在下午3点喝杯咖啡,那可能是因为你觉得只有下午3点才属于自己;你之所以偷偷摸摸吃东西,那可能是因为你曾经因为吃太多而被旁人鄙视、抗拒;你之所以要等到减肥才愿意自我奖励,那可能是因为常年自卑的你觉得现在并非一个值得珍视且美好的自己。 其实,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属于自己,你完全可以打破固有思维大方吃东西,你也不必留至瘦身后再来犒劳自己,只要你愿意改变,你就可以通过一本书重新书写自己的食物故事,来达到重塑人生的目的。 翻开美国爱丽丝·穆塞尔斯的《食物与执念》一书,你会发现原来你对食物的类型偏好、食用方式、进食时间等皆有迹可循,那些放不下的情绪、情感等都呈现在你的食物里。看完此书,你会发现,食物已经不单具有饱腹的意义,更具有解剖心理的意义。

你为选择哪种食物烦闷不堪,导致减肥不断反弹;你为克制进食而丧失交友恋爱的乐趣,甚至因此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你为家庭疲于奔命,在满地鸡毛里疲惫不堪,连吃东西也备受拘束......而当你正视食物背后的各种心理,并尝试书写一个新的食物故事,你会发现,期待中的改变,是如此简单。 原来,只要排除“食物杂音”的干扰,就可以不再为选择食物左右为难;原来,每种食物都对应着一种状态,你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状态自由选择食物,而不必负罪满满;“情绪化进食”可以接受,但有比吃东西更好的解压方式。是的,解决你的饮食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你的心理执念,而打破了执念,重塑了饮食习惯,你的全新人生才可能正式开启。 一个个因为改变饮食而改变生活状态的真实案例,让人读来忍不住雀跃,你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呢?当然可以。 真实的案例分享让你忍不住跃跃欲试,字里行间闪烁的深刻哲思可供反复咀嚼珍藏,外加12个启发性练习、35个可以达到不同状态的菜谱、7个简单小仪式,理论+练习的实操性书籍让你能够改变的轻而易举。 正视食物执念的过程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以往羁绊你的那些东西,家庭、社会、重大事件等对你的影响哪怕根深蒂固,只要解决方式正确,就能获得可喜的变化。不可否认,我们生而为人,却不可避免的为各种因素所累,而如今,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回忆+书写+重写,一段新的故事将由此展开,全新的自己随时可以实现。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三):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找到困住你的食物执念,重新书写食物故事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这本书是作者 [美]爱丽丝•穆塞尔斯 讲述人与食物之间潜藏的看不见的心理关系。

蔡澜说:“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义,答案还是吃吃喝喝。”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

吃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还有网友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顿。我自认是个吃货,也一直觉着我热爱美食,喜欢下厨,对食物没有什么执念。

在这本书的评论区里有位网友说散了吧,作者本身有食物焦虑

看到这条评论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大天朝美食之都,我们怎么可能有食物焦虑呢。

于是搁置了很久这本书。

十一在家无聊才打开看。

在看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人对自己的食物焦虑,并且作者还给出了练习,让读者自己回想自己的食物焦虑。

自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却在几章之后停下了抓薯片的手。

开始动手做书上的习题。在这个过程中,看着薯片袋子突然想起来,我有一个强迫症,那就是不管多大包的零食,拆封了就必须吃完,不管当下我饿或者不饿。

跟着书里追本溯源,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单纯强迫症引起,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童年的一次吃饭。

那天邻居家的小孩因为父母外出在我家吃饭,饭桌上有一盘子鸡爪,有一个最大号一个稍大以及其他小的。

我先是夹了一个

然后邻居小孩上桌以后二话不说一筷子伸过去直接当着我的面夹走了最大的那只。而饭桌上的家长没有一个人对这个行为做出了反应。

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夹稍微大的。我一直觉着这件事没什么,过去了。但那以后,开始不自觉的吃东西总要一点不留。

因为那次无意识的伤害,让我觉着不吃完会被抢走。

这是我的执念,也是我的束缚,它就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却从此束缚住了我对于食物的执念,拆封的必须吃完。

而影响一个人产生执念的因素还有很多,可能是原生家庭,父母,朋友,金钱,文化,重大事件等等。

食物与执念这本书,相比起其他的心理书籍的晦涩难懂,它很直白,但却意外的很能让人陷入回忆,找到过去。

作者就是通过一步步的询问,通过大量的问题,梳理读者对食物的记忆,理解对食物执念的来源与原因,看到自我的成长经历,重要关系,自我概念,核心信念和习惯模式,开启一场自我发现自我疗愈的旅程,进一步改变自己,从食物的执念中跳出来。

中国人的餐桌,从吃的丰富开始向吃的营养转变。

从肉蛋奶到蔬菜瓜果,应有尽有。

以前小姐妹们讨论的是我今天去哪里吃了什么样的美食,听说哪里又有什么样的美食下次准备去。

现在变成了,我好有负罪感,刚刚一个人吃了一份炸鸡,另外的姐妹会说我大晚上还喝了一杯奶茶。

是的,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自己进口的食物是否健康,或者符合健康标准。

所以吃货大国,其实也有很多人有饮食焦虑的。

这本书里有12个启发性练习,35个可以达到不同状态的食谱,七个简单的小仪式。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来告诉大家食物应当是抚慰人心灵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你焦虑的来源,如果你进口的每一个食物都要精心计算卡路里,担心它每天就会变成你腰间大腿脸上的脂肪。你只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虽然看完这一本书,对我的执念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我始终相信,当我看到就是蜕变的开始。

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开始书写新的食物故事,希望以后我不必紧张食物被抢走,能安心享受零食,不必硬撑吃完。

有饮食焦虑的朋友来看看这本书把,跟着书里练习,逐步调整大家面对食物的态度,我们应当是轻松的愉悦的享受食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