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好告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好好告别经典读后感有感

《好好告别》是一本由[美]凯特琳·道蒂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告别》精选点评:

●很喜欢,真实的生死之间发生的事,而不是故事,不煽情,不必了解为什么面对死亡,只告诉你死之后会发生什么,也坚定了我面对离开世界的一些想法,也更多了一点释怀,死去原知万事空。

●很值得一看,在作者笔下,你会慢慢理解死亡不惧怕它。本以为关于死亡这类书会是沉重的、压抑的,作者这本会让你感觉像是在看一部电视剧。包括里面关于尸体的描写,很有画面感。

●觉得很幽默,写得很棒的一本书。让我更客观的看待小时候去太平间与亲属告别及追悼会的经历。

●死亡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觉悟,凡人必将一死。重要的是,怎么活好这一生。

●我想跟道蒂女士成为朋友!!

●因为成人后第一次经历完整的葬礼,过程间也引发了我懵懂的对于生死大问题的思考,于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平静、完整的看完这本书。事实上我确实是如此。不能说对我人生观有颠覆性的改造,但是确是也暗暗帮我梳理了我心理阴暗的疏离的出世的倾向。对一口气看完的我点赞,对第二天早上起床觉得稍稍有些颓废的我,也应该点个赞。

●死亡不是我们生命的终点,而是我们活着时无时无刻不在的伴侣。这本书让我喜欢,就是因为作者让这句话不是句空话,作者做殡葬师,但是揭露殡葬业的许多“死亡忌讳”。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告诉社会,要想跟生命好好告别,我们处理死亡之事的方法,真得改改了。

●中国人自古的传统便对死亡这件事多有禁忌,甚至不愿提及死这个字,这固然是文化使然,但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来得远比其他动物重要得多。无论是否愿意,每个人都正在死去。从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来看,死亡也是人类社会中唯一算得上公平的事情了。语言简单,易读。

●关于死亡你不敢知道却应该知道的一切。

●在给外公守夜时开始看这本描述美国殡葬行业的书。在我老家,人去世以后,遗体要在家里摆放一周(除非恰逢特殊节日只能放三天,而我外公足足摆放了十天),而在美国,遗体必须很快由殡葬人收敛,不能停留超过一定时间。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悲伤痛苦怀念告别甚至作秀,时间长到最后分不清是告别还是借由这个机会举行大型的亲友聚会。而作者认为美国殡葬的现状,无法让人足够地正视和敬畏死亡。不管哪种文化方式,好好告别是对死亡最好的尊重。

《好好告别》读后感(一):直面死亡,接受离别。

死亡看着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其实它既简单又很平凡。在世界上平均一秒就有1.4个人离事,以秒来论的事情在这个世界是多么正常,可是人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自欺欺人。我们总是把死亡藏着掖着,生怕沾上晦气。凯特琳把死亡公布与众的原因,无非就是想让大家把死亡看待的像吃饭一样。如果我们好好看待死亡正确接受,我想我们就不会在灵堂前放声大哭,因为这个哭声不是在伤心死者的往生,而是懊悔没有在他们在世前更好的对待他们。然而我们也许会更加珍惜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秒,好好陪伴自己的亲人,善待自己的朋友。在灵堂之上我们会微笑着送他们离开不留遗憾,

《好好告别》读后感(二):读后感

作者从刚一入职的死亡美学,对死亡的看法渐渐落地,决定开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殡葬馆。 她探讨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对死掩饰,包括防腐剂的使用,防腐手段的残忍, 又谈及殡葬行业的暴利。她时常去表达了自己自然的死和死的自然的看法,死了就是死了。她还对人类固执的将死的状态伪饰为活着的状态进行了讨论。 她写的很轻松,表达的很轻松。面对死亡,以后死亡的现实需要做什么功课,是美学为首,还是先去思考如何跳出人类结构性的认知方式,跳出商业的牟利暗示,真正的对待死亡的他人,给他们一个更为自然的尊重的处置。 我一直觉得她会回西风去。果然被我猜对了。哈哈

《好好告别》读后感(三):关于死亡艺术的小思索

之前见过一次真正的火化全程~在中国的文化里,殡葬确实是一件被刻意忽略和逃避的事情。很多情况下,送别的主阵地还是在家里,除了至亲,几乎没有人会亲眼见证肉体如何变为灰烬。

区别于普通的畅销书,这本书还是有强大的思想支撑的。思维有别吧,个人还是接受不了土葬呀那些个传统的殡葬方式。好像近年来很多书都在写“死亡艺术",断断续续也看了几本,有人推崇土葬的圣洁,有人坚持火葬的模式、仿佛那才是真正的虚无,也有人追逐着热烈而新潮的海葬等等。

当时感觉还挺震撼的,半小时之前推进去肉体,半小时后出来就是一堆灰烬了。Anyway,终究是要归零的,还是享受当下吧~

《好好告别》读后感(四):向死而生

人们一向热衷于鲜活灵动的事物,阴暗腐败却避而不谈。小时候对死亡的理解是:逝去的永远沉睡,消失不见。至于永远是多远我不知道。更大一点爸爸对我说“死亡之后遗属所行之事不过是在给自己心理安慰。”将信将疑地把传统的死亡与内心对于死亡的理解碰撞,思考。从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恐惧继而到敬畏。于生于死我们都知晓的太少。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成千上万年的进化让我们拥有了认知死亡的能力。但这种意识却让人想到时不寒而栗,想方设法遗忘、逃避最终成为心理负担。我们站在阳光可照射到的草地上对着腐败与恶臭吐口水,“呸,真不吉利”,克服恐惧是件难事,但若是继续否认死亡,只会让我们连死亡权也丧失,日复一日地活在即将消亡的惶恐之中。 “人们应该理解死亡,人们应该明白,死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精神上,肉体上,情感上都是如此,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畏惧。”

《好好告别》读后感(五):回归自然

想到死亡和尸体,我们想到什么?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悲痛、残破和恐惧吧。正如作者所说,现在这个社会想法设法把丑陋的死尸藏起来,藏在假冒的担架下,藏在妆容与防腐剂下,人们回避它。看完这本书,对于死亡和尸体,会有不同的体会。作者叙述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女生在火葬场的经历,为死者剃须、和同伴上门敛尸、操作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从尴尬到不自在到坦然,再到独立完成任务,直面一次次真实的死亡,为不同的死者送上最后一程。有些片段看得我眼睛湿润。有生即有死,只有正视它,才会消除内心的恐惧。死亡需要仪式感,这是对它的敬畏,更是你放下心结的过程。而这仪式感并不是指豪华的葬礼和棺材,而是亲朋好友对逝者真心的追思。以前总不理解少数民族的天葬,现在明白了,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最后回归于自然,成为自然界中另外生命的源泉,才体现了最后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