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摘抄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摘抄

《弹拨者手记》是一本由钟立风著作,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弹拨者手记》精选点评:

●小钟的豆瓣年度书影音报告。

●感受文化和音乐的碰撞 音乐和诗意的结合 看着过瘾

●在音乐和文字中恣意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旋律!

●“触琴、起调、弹拨、离弦”俨然是一个音乐人创作一首歌曲的过程,而过程之中你又能体会到别样的细腻心思~

●一本非常适合在旅行中或者午休后躺在太阳底下看的书,小钟真是业界不可多得的才子,请不要放弃创作,不管是音乐还是书,或深刻或有趣,总会时不时地想起其中的某些片段。

●音乐诗人钟立风

●先锋书店,初识小钟老师,倾倒于诗意的表达,live的演唱,令听着痴迷,观者如醉

●有时候分不清钟立风的主业到底是什么,他的文字与他的音乐一样多,他是音乐与文学的精灵

●弹素琴阅心经,音乐与文学,向来是分不开的,在这本书中感受艺术的自由

●有可读性的小碎片,但仅此而已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一):随笔|情欲之长 人生之短

钟的日常阅读、观影及幻想片断集结的一本小书,内容很丰富,可读性强。非常适合碎片时间阅读。每天晚上等女儿睡了以后,躺在摇椅上喝着枸杞茶,听着淡谷纪子的黑胶唱片,喝完了起身刷刷手机,接着再看,觉得满意极了。

书中有很多名人轶事,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翘着二郎腿,内心默默地决定要去听一场钟立风的演唱会,这人有点东西且有点意思。

这本书压缩了我的钱包…

买到了书中提到的《吃鸟的女孩》、《白天的房子 夜晚的房子》、《隐秘的幸福》、王祥夫的《四方五味》、叶灵凤的《书淫艳异录》、《香港方物志》、高兹的《致D情史》,还有石川啄木的《可以吃的诗》《事物的味道 我尝得太早了》…

没买到布劳提根的《请你种下这本诗集》

最后,本打算周末去绍兴的荒原书店看看,翻了大众点评,大家对老板颇有微词,说只重消费,不让拍照。哎~做个纯粹的读书人真难,没人考虑到读书人咋挣钱养家…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二):摇滚是最没用的东西

首先要辩解一下,题目并没有诋毁摇滚的意思,绝对没有。

题目的梗其实来自于一位喜欢的当代作家,他在谈起一件往事时发出“文学是最没用的东西”这样的感慨,看到的时候感觉又可爱又好玩,也就记住了这个梗,放在了这篇书评里。并不是说钟立风的摇滚做得不够好,而是第一次读到唱作人写出这么优秀的一部文学作品,因此有些惊喜,心想,钟立风, 你不如不要唱歌了,去写书吧。

书名写作《弹拨者手记》,很有一种随性的意思,整本书也更像是钟立风的豆瓣标记。起初听到钟立风是他和一位略有名气的女唱作人合作,他低沉的嗓音赋予了那首小清新的歌曲以缓缓诉说之感。不少人觉得他的演唱破坏了整个曲子的基调,但同样有不少人以为他的演唱使得整个歌曲呈现出不同于女唱作人之前的风格,而毫无疑问的,这种改变是成功的。而我属于后者。之后找到更多的钟立风的作品来听,他的风格不属于我常听到的范畴,说是民谣其实更接近于摇滚,但又少了摇滚中的激烈元素。虽然听歌时也从他的歌词中看得出来他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但因为之前拜读过几位唱作人的大作,实在无法对他的书有什么期待。因此,整本书读下来很是惊喜。

很多民谣爱好者说他才是民谣歌手最应该有的样子:你对他的歌曲耳熟能详,却几乎叫不上来他的名字。其实民谣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民谣歌手又该是什么样的都不应该被定义。当然了,真正听民谣的人又有几个会说不出他的名字呢。不过这种说法也证明了钟立风一贯低调的特点。和他的乐队“博尔赫斯乐队”相比,钟立风的个人名气显然要弱一些,同样的,相较于其他唱作人大肆宣传自己所谓文学作品,钟立风对于书的推广也不那么热衷。他整个人都是一种“我做了,我做得让自己满足了,这就很好”的态度,谦逊低调的让人无法不去好感他。

整本书分为四部分,但其实内容琐碎,和章节并无太大关联。从书中可以读到钟立风在电影和文学方面的热衷和偏爱,也可以读到他的歌曲中某些元素的缘由。值得一读,推荐。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三):弹拨者的呓语

小钟的才华毋庸置疑,在字吸歌呼间完成文学及音乐的创作,其作品无不透露着一种浓厚的艺术韵味,如诗般精炼,如画般生动,其实这样的作品,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接地气,甚至有些晦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读得懂他所引用的电影、历史、音乐故事,也并非所有人都会对这些“高雅”得近乎装逼的内容感兴趣,不过没关系,这并不影响他作品的饱满度,反而正是因为这些内容的点缀,使得原本形似“流水账”的本书,多了一份质感,即使这种质感镀着一层“生人勿近”的薄膜。而我想,小钟压根就不在乎,他只是一个记述者。

整本书的架构分为“触琴”“起调”“弹拨”“离弦”四大部分,但读完各个部分,发现这些分割的篇幅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单是拿其中的某些小篇章,写得还是蛮有趣,轻松幽默又不失庄重,若是与整体相连,又发觉这些精致单篇与所属篇章之间缺少一个连接的介质,契合度有些模糊,像是在自说自话,或是与好友的一次散漫漫长的谈话,又仿佛是小钟在梦魇之间完成了既定范围内的呓语,有些凌乱和散漫,但又跳跃、灵动、真诚、孤傲。

印象中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歌手,外国有鲍勃·迪伦,国内除了钟立风外,一时还真想不到其他人。鲍勃·迪伦属于天才型艺术创作者,涉猎领域甚广,是全球第一个集诺贝尔、奥斯卡、格莱美和普利策奖于一身的人,除艺术成就外,他神秘的私人生活和特立独行的个性也吸粉无数。小钟是不同于鲍勃·迪伦的创作者,他毫不张扬的个性,就如同他创作的音乐一样,雅致又小众。

不是所有的才子都会锋芒毕露,小钟的面容忧郁中带点倔强,一如他的文字和音乐,从不咄咄逼人,也没有控诉和谴责,更不会怒吼嘲讽,所写所吟都多少带点苦涩却顽强的意味,苦涩是对现实的写照,顽强是他骨子里的青春朝气。无论是弹拨者还是苦行僧,亦或是吟游诗人,小钟始终都在用他的方式解读着他所认识的世界,没有迎合和讨好,只有踏实的行走和真诚的记录,抛弃作品的外,这是我最钦佩小钟的一点。

并不了解小钟的私人生活如何,也许有读者看了这些文章后,会觉得这样博学有才的作家,理应会靠互联网走红的,写得了精彩的评论,说得出有趣的段子,广度深度俱佳,简直就是各大社交媒介的标准宠儿。而小钟出道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做与音乐和书籍有关的事,低调地发新歌,出新书,默默的宣传、发现、创作,循环往复,这大概就是明星与歌手/作家的区别吧,外界的热点与他无关。虽然前期也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而遭遇失败和失望后,回归内心,重新认识自我,找回最专长和最爱的东西,不放弃表达,永不停歇地创作,这才是最合适小钟的状态。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四):索性我就慢慢读,慢慢找,慢慢品

“索性”是一种变化,好像调皮赌气,却也可以理解是自然于内心的顺理成章,写作与弹琴亦如此,即时与即兴的碰撞,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钟立风在手记的最初给了我这样一个词,我也就“索性”跟着他慢下来。

读书多了自然就会翻很快,我可以用两天里闲暇时间看完一本不算薄的小说,可我却无法很快速地读完小钟的这本小小的手记。我的标题实则是给出了读它的建议方式,真是急不来。因为手记的形式看起来很小——字数少,段落小,书也是小开的,不过内容密度可不小,甚至是丰富。在钟立风的阅读与旅行中行走,我们看到的是艺术类别的精选鉴赏库。我几乎随手翻开每一页都能看到几个书名号,夹杂着他的“种种碎片,断想和离调”。书中那些你不曾涉猎的绘画,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等艺术,如果认真查阅了解一番,估计不会是件轻松的事。但对于我而言,却正中下怀,人不就应该乐此不疲地寻找不曾有过的接触与感悟吗?

这是一种滋养,也算是一种修行。所以我爱这样的钟立风,他把他的有效涉猎在手记中分享,聊到独立见解和心得感悟,这些给予的价值和乐趣是让我惊喜的。如果你足够有耐心,你就能从中得到足够的享受。所以我“索性”慢慢读,慢慢找,慢慢品。

了解钟立风,才选择阅读他,聆听他,却忘了最初是在哪里遇见他,或许是民谣,那首《在路旁》;也或许是在哪里看到的他的短文或诗。我喜欢《像艳遇一样忧伤》那张专辑,听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阵子又找出来听了,感觉有些不同,但依然喜欢。我记得他原名是钟立峰,是山峰的峰,后来他自己把峰改成了风。他更愿意活得随性自由些,少些世俗的功利。他的音乐文字和他改的名字吻合上了,吟游诗人,野生民谣,西化思想等等这些标签都是对他艺术追求的代名词。民谣在中国音乐中算是较有市场影响,也会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明星,不会多于流行音乐,却也足够多于摇滚乐和爵士乐。而我认可的钟立风是从来不会火起来的那种创作者,或者说是他本来就不愿意火。

原因在于初心,在于对音乐对于生活的理解。有的人不想破坏音乐里的想象空间,就会越来越追求音乐无文字的抽象化,像窦唯一样,他后期的音乐少歌词而多纯音,低调发片,几乎脱离时代;钟立风的音乐是模糊的具象化,诗意的表达,你会得到一些信息——却不因不由,不紧不慢,不悲不喜,感觉总是畅意忧伤,或是淡然喜悦,那种平静温和。情感的内敛没法掩盖才子柔情,他的表达永远会给我最舒适的体验。小钟与窦唯以不同的方式让音乐充满想象,但有一点相同,他们的音乐多于调式节奏的变化,很难用一个套式呈现,所以初听不会有似曾相识的惯性,而多些自由的生分。越自由越远离世俗,远离纷嚣。

那实则是对音乐的信仰,在音乐中感悟新生,这个时代需要音乐多元化的发声。“左手在丝弦上摸索、迟疑、行进,右手的拨弄仿佛是一个清醒者在做梦。它们相互启发又彼此受限—像个旅人一边走、一边迷路,忽而又开发出来一个新境界—在局限里找到新的出口和自由。”

我愿意慢下来,所以没有很快读完小钟的手记,但在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他细微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愿意接受摸索着未知的路,遇见一些陌生的路人,那树荫下阳光的斑点,屋檐下慵懒的猫,穿红裙的女人,一场忧伤的艳遇,淡然的情爱,和发现新生的自己······

在文字里感受着节拍。从音乐里获取着文气。这样真好。

《弹拨者手记》读后感(五):“弹拨者”钟立风,在用灵魂与我们交谈

钟立风在我的眼里一直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艺青年。他唱民谣,写的歌词朴素而有诗意,带着淡淡的忧郁气质。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在路旁》,让我感觉到冬日里的阳光,纯净又美好。

《弹拨者手记》由一篇篇短小的文字片段组成,收录了钟立风近些年关于音乐、电影、文学以及人生的思考。钟立风的兴趣涉猎广泛,而且是一个异常感性的人。他能敏锐的察觉到各个领域的作品中某一细节的与众不同或是捕捉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任天马行空的联想畅游脑海。于是,便有了这本手记。

这本手记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钟立风,一个不单是音乐人的他。他带着我们遇见不同领域的大师,带着我们遇见有意思的艺术和文学,夹杂着有趣的故事和他独特的见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在书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也许你并没有了解过,但并不妨碍故事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对文学、音乐、电影和美术都颇有研究的读者,从这本书中会收获很多快乐和共鸣。如我这般略有涉猎而不精深的人来说,偶尔在书中遇到一些熟悉人名或者作品也像捡到宝一样开心。每一篇只有短短几百个字,但那惊鸿一瞥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想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文中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画面感很强。

钟立风认为,文学、诗歌、美术、电影等都与生俱来带有和音乐一样的律动。这些律动有时会触发他的神经,为他带来音乐创作的灵感。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吉他老师是一位学美术的。他从九岁开始弹吉他,非常热爱音乐。我得知他并不是音乐专业觉得很惊讶,就问他为什么不学音乐。他告诉我:“艺术是相通的。”当时的我似懂非懂。现在读完这本书,我又回味起吉他老师的话,“艺术是相通的。”也许在作画时,也是在完成一场演奏,画笔在纸上挥洒自如就像捏着拨片的手自由的在琴弦上舞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调性。弹琴的时候又像是在作画,这里需要浓墨重彩,那里要轻描淡写;这里要含蓄隐晦,那里要热辣直白。同样,这也适用于电影和文学。

“触琴”、“起调”、“弹拨”、“离弦”,一曲终了,尘埃落定,我们无处安放的心便有了期待和归宿。“弹拨者”钟立风,在用灵魂与我们交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