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诗论读后感1000字

诗论读后感1000字

《诗论》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论》读后感(一):一点商榷

《诗论》将美学、文学或诗学上的一些模糊概念解释得很清楚,真正做到了深博兼顾、以理服人。但有些细节值得商榷,比如他认为“委婉”听起来就比“直率”显得委婉,“柔懦”听起来就比“刚强”显得柔懦,又如“局促”比“豪放”,“和蔼”比“暴躁”,因为这些汉字的发音使然。这个问题很可以用心理学实验来验证:将这些词读给完全不懂汉语的人,告诉他们第一对中一个的意义是“委婉”、另一个是“直率”,第二对中一个是“柔懦”、另一个是“刚强”,等等,让他们猜哪个词的意思是哪个;假如受试者猜中率大多高于50%,那么他的说法就是对的。朱光潜还认为江、河、砍、猫这些字如同嘘、呜咽等一样都是象声词(他称谐声字),似乎有理,但恐怕只是出于他的猜测,并无历史文献佐证。(见附图214页)

除象声词外,仅由字音或许可表达非常模糊的字义:wěiwǎn一词获得委婉之意前假如意义是比如柔懦、和蔼也不会令人诧异。将某个音的意义说得太具体,好比1980年代政治宣传说邓丽君的歌不仅歌词、即便是旋律也是精神污染。其实邓的“旧梦何处寻”完美借用秘鲁“山鹰之歌”的旋律正说明音只能大概表达意义。

《诗论》读后感(二):诗

作为一名理科生,尤其还是其中的坏学生,这本书对于我有着比别人更大的影响。跟朋友说总是没人相信,我至今除了《静夜思》之外,包括诗歌,古文等等,没有一篇会背的。之所以不会背,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热爱。不热爱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真的不喜欢,还有一种就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了解它,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诗的魅力。我本身很喜欢朱光潜写的文章,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到了特定的阶段,就会特别喜欢某一个种类或者作家的书,就像我一开始接触书籍是在高中,那时还在看一些网络小说,因为中学生最喜欢幻想;到了大学,我开始看一些青春文学,因为自认为能够从其中找到摆脱迷茫的方法,结果后来才发现那些畅销书作家还不如我们自己;再到后来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就开始看真正有内涵的书,我一股脑的把朱光潜,季羡林,汪曾祺和沈从文的书一一从图书馆看完。

朱光潜在这本书中写的是诗学的相关知识,其实整体来看就是中国的古典文化,诗与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在书中也有提到。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文化史,就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文学则是尤其直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说是得到了永久并完整的传承,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经典,也代表一代人的精神与文化。朱光潜看待诗的发展史则是融入了他自己对于美学基础的研究,这是我们自己研究不出来的。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最经典的国学,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好的东西最怕得不到传承,朱光潜也通过这本书对未来的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朱光潜在看艺术的时候不局限,无论是以什么形式表现的艺术,他都能看出其中的本质。他阅读过诸多相关著作,汲取了无数种他人的思想与看法,最后通过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象不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美会怎样,因为一旦发现了美,就会不断去追求,这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

《诗论》读后感(三):连贯中西的一部《诗论》

连贯中西的一部《诗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提到诗歌,就想到了我们古老的《诗经》。那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收集汇聚了很多史前时代的诗歌。这些诗歌淳朴,保存了相当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考察先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状态,对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学的意义极为重大。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删节本,经过了儒家圣人孔夫子的删减编辑,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如果孔子不删减,留下三千首的规模,那不啻于一个文化的大宝藏了。

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研究,诗歌这种形式,出现的时间比文字还要早。这是因为,语言出现了以后,诗歌的形式就相应地出现了。而且,最早的诗歌,其实还没有现在的诗的形式,叫做歌更适合。它的主要功能是抒发愉悦的功能,还有祭祀的时候用的祝祷词。这些其实是诗歌的早期来源,到了后期,经过逐步的发展,才从古体诗发展到近体诗,重视格律了。现在,我们一说到诗歌,基本上都是说的近体诗。人们创作和研究,也是以此为主。

朱光潜先生的这部《诗论》,探讨研究的是诗歌的多个层面,包括来源、韵律、发展过程等等,最主要的是他引用了一些外国的诗歌理论,来综合参究。横向比较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诗歌和外国的诗歌在创作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外国诗歌虽然是以现代体为主,但是在节律上也并不是没有要求。比如十四行的诗体,它在节律上就很严格,这和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很相近。诗歌是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艺术,人类虽然民族语言不通,可是还是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诗歌也就相应地具有共同点。

应该说明的是,诗歌理论的进步,一方面是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人们总结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诗歌的创作。但是总的看,因为人们不能固守成规,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是要前进发展的,诗歌理论的先进具有指导诗歌创作的作用。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创作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有的理论家理论很好,可是写作不了诗歌;而诗人写作的诗歌很好,那么,理论上他应该也是通达的。起码,他有实际操作的技能,在理论总结上却并不一定有什么成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实际上的写作能力还是重要的,而理论还在其次。

但这并不是说,理论不重要。事实上,只有诗歌的成熟和高度发展,理论上也才能相应进步。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大理论家首先提出某种超前的理论,后来的写作者用以指导创作。两者总体来说,还是相辅相成的。朱光潜先生留学有成,对外国的诗歌作品和理论很是精通,又深入研究本土诗歌理论,中西对比研究的结果就是,这部《诗论》可以作为了解中西诗歌理论的简介入门。对于诗歌创作者,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这方面朱光潜先生应该是一个开拓者。

《诗论》读后感(四):能欣赏诗的人,决不会觉得人生干枯

《诗论》这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兼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很大地位,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去研究诗的原因。正如朱光潜所言,“诗人教会我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来认识到有限中的无限,因而从自我的狭隘天地中解放出来,发现这世界永远是新鲜的,这生活是值得生活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方面具有的重要的影响。

纵观书页的目录,我们会发现《诗论》是从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方面让我们来了解、学习诗歌的。在书里面,朱光潜先生用西方的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让我们有一个不一样的见解;先生又用中国的诗论来印证西方的诗论,让我们明白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作者通过这样的方法全面地阐述了新的诗歌在美学上的理念,奠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基石,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理论性很强,需要我们好好理解,但是呢,真的当我们醉心于书的内容时,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写的是恰如其分。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关于诗歌的小知识点,如果你不仔细阅读的话,我相信,你就会漏掉他们的。这样的话,你肯定会后悔的。

对于诗歌,我的看法是,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透过诗歌去看别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已经不同经历之后所得出的感悟。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尤其是一个学文学的人,更应该读一读先生的这本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学习到关于美学、诗歌、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尽管当我们刚刚开始读之时,会感觉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但是,慢慢地,当我们有了感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并不是很难的。

读完本书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关于的东西方诗歌的比较的知识点。在书里面,朱先生对于中西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作者的语言具有意简精辟的特点。作者指出,在自然诗方面,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一样呢?作者也做出了解释,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狂风暴雨,峭壁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微风细雨,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在爱情诗方面呢,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前,所以称赞容貌倾诉爱慕者最多。而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后,所以爱情诗里面写得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悼亡的。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最后,总的说来,西式诗歌以直率胜,中式诗歌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这就是我学习这本书所带来的结果。

我相信,经过你的阅读之后,你会得出不一样的领悟。

《诗论》读后感(五):朱光潜“论诗”

自打小接触文字时,就特别佩服会写诗的人,奈何自己腹中草莽,更谈不上诗歌创造,对诗的鉴赏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文学评议界,朱光潜先生在诗歌、对艺术、美学等方面,造诣颇深,他的很多作品,给普通读者品味诗歌提供各方面科学的指导,其中《诗论》就是一部非常重要且经典的作品。朱先生自己也说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出版,历时十年写作而成,并经过了多次增订,是一部“论诗”的经典之作。本书共分为十三章,主体内容包括介绍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散文、诗与乐、诗与画、对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等内容,附录部分是写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的一封信。在书的腰封上,更是写到:“能欣赏诗的人绝不会觉得人生干枯。诗人教会我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来认识到有限中的无限,因而从自我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发现这世界永远是新鲜的,这生活是值得生活的。”

朱光潜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诗的论著,条理清晰而系统,从一开始介绍诗的内涵和本身特点,到具体的诗歌分析。从抽象到具体,引发了读者对诗歌充分的想象。研究方法上,虽然叙述对象是中国诗,但却采用西方科学分析法,将中西诗论进行对比研究。相比枯燥的理论书籍,朱先生的文字通达清新、引人入胜,读来非常有意思,而又收获颇深。其中,最深得我心的是本书的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朱先生认为,“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他继承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境界说”的理论。“词的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的境界能被“见”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觉,二是情趣。一首高境界的诗必然是情趣和意象高度完美的契合。而又通过引用克罗齐《美学》中的情趣和意象的分析,意象即“景”。作者又给出了:“诗的境界是情景的融合”。

让读者对诗的情景境界有所了解之后,作者接下来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延伸探讨,读完大有裨益。他通过《人间词话》里王国维的原文指出王氏并没有详细说明“隔”与“不隔”的理由。作者认为,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情趣和意象想映衬,见到意象,感受到情趣,即为不隔;意象模糊凌乱,情趣浅薄,读者无法领会到诗的意境,即为隔。书中,作者通过这样深入浅出地分析、举例论证,让读者对诗中的“隔”与“不隔”有了深刻的了解。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

总之,朱光潜论诗,结合了中西文化精粹,深刻总结了诗的本质和内涵,以及新诗写作的经验,促进了中国诗的发展,朱先生清新脱俗的笔调,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子对诗的创作和追求。正如作者在《谈文学》中写道:“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残废人,或是本来生机就不畅旺,或是有畅旺的生机,因为滞塞而受摧残。” 朱先生就像一个智者,引导我们走进中国诗,走进文艺,走进他富足的精神世界,在诗的海洋里遨游,远离低俗趣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