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莱维廷著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一):音乐与脑科学的关系书 读《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音乐与脑科学的关系书 读《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如果你是一个音乐的研究者正在探索其原理; 如果你是一个既喜欢艺术又偏爱探寻间乐与脑科学的关系; 如果你想了解关于音乐的一些与大脑的神秘联系; 那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如果你之前很喜欢读音乐相关的书或是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或许你读起来,就会很容易理解。全书包含的专业内容很多。 一方面,作者是一名音乐制作人,然后你在读书时可以发现,作者惊人的探索思维,让他致力于研究音乐与脑神经学科的研究。 全书在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篇幅来解读音乐的相关知识,就算一个业余爱好者,读起来国外作者的作品,也是需要不断去理解的,作者已经尽可能用大众能理解的方式来浅显解读,以达到人人都能对音乐有一个初步认知的目的。 建议对音乐非常喜爱的人,如果你想学习某种乐器或是唱谱等,可以去系统学一学,因为通过看书,能够了解的依然是专业知识的普通理解。 书中讲了大量作者亲历的一些实验,为了真正的去研究音乐与大脑的关系,书中讲了许多案例,比如花50美金请学生来做体验,以研究人们神经系统对音乐的表象及脑神经的认知。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主要是想让我们更加去理解人为何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比如,为何人们没有任何准备,便能够去从听过的歌曲中,去模仿演唱者的音色与情绪。 因为刚刚看了一部心理学的教科学,或许,用心理学中知识来理解脑神经中所做出的自然反应,表示并不是很吃惊,但是这些研究的意义,使我们了解到许我国外的乐队,为何人们会对不同的乐队所表现的音乐张力会有印象深刻的记忆和反复诵唱。 如果你了解了研究的成果,便会更多的了解对于聆听的脑科学的基本原理,所以,音乐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影响是隐性的,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情绪的解读,以及脑神经功能的科学展现等。 书中有许多令人引发思考的关于思维及脑神经的理论,如果你也是正在做类似这方面的研究,这本书还是能够提供很多研究素材的。 书中有亲历对于死猴子脑的神经试验,虽然对于研究者也会感受到不适,但是研究的脑神经的成果却对研究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结果的。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是一部带有众多参考文献的作品,这也是一部将音乐之美进行神经学解构的作品,适合大众阅读,可以说这是将音乐与脑神经科学相融合的新领域研究。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二):行内人解密音乐与大脑

作者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我们原本应该很熟悉音乐,我们身边无处不是音乐:电视、电影的配乐,曾经大街小巷震天响的音响,广场舞“动次打次”的配乐,跑步的人伴随着耳朵里耳塞传来的节奏迈步向前,遛弯的老大爷一边听着收音一边哼着戏曲,学前班的小朋友扯着嗓子高唱跑调的“孤勇者” ……

现代教育系统虽然不是十分重视音乐(相比文化课),但还是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度。更不用说这些年随着舆论的宣传和商家的推波助澜,在胎教和儿童早教以及青少年艺术教育中,音乐都已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这种产业化的音乐“素质培养”,几乎灌输给所有人一种观念:音乐是稀缺的资源,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但是我们可以花钱去购买接近它的路径,或者多多少少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能力的不足。 毋庸置疑,这种音乐教育启蒙观念也受到了现代脑神经科学的影响。“开发右脑”“全脑开发”等等概念,早早就跳出脑神经科学的圈外,比科学理论更迅速地深入人心,成为风靡一时的噱头。

正如作者所说,音乐就像舞蹈一样,是身体的一种律动。“不会唱歌”,就像“明明两条腿都很健全”却“不会走路”一样。这本该是一个普遍而基本的能力。可是为什么只有大师才能手握指挥棒、操纵乐器,而普通人需要花钱去音乐大厅或者通过CD和耳机聆听鉴赏音乐,甚至被归入“五音不全”的“乐盲”行列(自己也会下意识地产生这种自觉“不配”谈音乐的谦卑畏缩之感)?音乐又何以变成了神圣的殿堂、令普通人觉得高不可攀?

看不懂乐评人那些华丽的专业词汇也不要紧,作者告诉我们,“数百年来,音乐家都只能在仆人的房间里吃饭,也只能走后门进出城堡,所以(音符名字只用七个字母来表示)这种命名方式可能只是音乐家们发明出来刁难外行人的。”整个音乐体系中存在很多随意的和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低”音和“高”音就像“左”和“右”一样,都是“随意命名的概念,能记住就可以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原点吧。从物理学角度,音乐可以还原为一种声波振动,振动在人的耳蜗细胞和身体内部形成共鸣。人听到音乐,事实上需要三部分作用过程:第一部分,产生外部振动源;第二部分,声波经过人耳鼓膜和耳道,触动毛细胞;第三部分,人脑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声波在人体中触发脑电波。无论是个人对“音高”的理解,还是音乐认知、音乐对大脑的刺激,人对音乐结构的记忆、对不同音乐的偏好,以及基因和进化层面的音乐研究,都在此基础上展开。

整体理解一段音乐,与逐段逐句解析开来细细琢磨,哪种更有滋味呢?作者觉得各有千秋。现代电子合成音乐从诞生之初备受诟病,到如今逐渐获得认可并正式在音乐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科学解剖还原方法入侵音乐领域的态度:从容忍,到默认,再到欣赏。音乐塑造着我们的大脑,反过来,大脑也会选择音乐,再进行相应的加工。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出现直接由电极连接脑电波播放出来的个人专属音乐?随着未来人类的进化,又会出现哪些喜欢的音乐形式?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读后感(三):鼓膜和虹膜一样重要《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这本书牛逼了,它提出了一个猜测,人类爱音乐,是因为进化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必然需求!

你看过吕克贝松导演,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科幻电影《超体》吗?

人类有听觉视觉嗅觉,而海豚,这种动物,有超声波的功能,它即使在漆黑一片的海底,通过脑部的声呐系统,发射超声波,和接受反馈,也能在脑中呈现出清晰的海底世界从而捕捉其他鱼类食物。人脑不断进化,也会产生更多的能力,那么,对于音乐的感知、欣赏,收获独特的生理学体验,是否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阶段呢?这个猜测非常有意思。

书中所说,就光美国来看,音乐产业是美国最大的产业之一,相当于人类的食物一般重要,从业人员高达数十万人,就光2005年音乐专辑销售额就高达300多亿美元,美国人花费在音乐上的钱比花在性和处方药上的钱还多!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是什么吸引我们去喜欢音乐?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对于人类本质的新探索。大脑的进化,也许和音乐形式的进化,相辅相成。我把《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本书,定义为,人类进化的音乐路径探究之书。这本书会从神经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阐述音乐是如何对人类的大脑、思维、思想、精神所产生影响的。

也许你会对诸如响度、混响、节拍、调、音色、轮廓、音高、节奏等等专业术语感到陌生,从而望而却步,不敢费脑探究音乐的本质,但没关系,这本书写的非常接地气,我们所有人的感受是共通的,谁年轻时候还不迷恋音乐呢,我们沉迷于各种高雅或通俗的音乐,我们迷恋各种男女歌手或乐队的婉转乐曲,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真切体会到的愉悦感受,所以没关系,书写的非常直白,谁都能看懂。并且《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本书,非常贴心地为读者准备了歌单,你打开比如QQ音乐或者网易云音乐,只要搜索“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就可以找到配合图书的相应歌单,收听书里举例的乐曲,一边读文字解说,一边听歌,非常方便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是音乐神秘的一面,我们听一首曲子,可以瞬间识别出是中国的、日本的、中东的、欧洲的音乐,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本书里说其实是因为音阶的特色不同。不同的音乐激发不同的联想。布鲁斯音乐通常使用5个音沟通五声音阶,是小调子集,而中国音乐试用的五声音阶则完全不同,“所以柴可夫斯基创作芭蕾舞《胡桃夹子》的时候采用了阿拉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典型音阶,寥寥数音就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东方文化之中。”书中解释道,这是因为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对音乐结构和规则的抽象表征具有识别性,而这一过程,不需要我们的意识参与,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自行完成。同样的,每一种乐曲,都有其独特的“泛音特征”也就是它所产生的振动频率的不同,让我们区别每一种乐器,乐器的泛音特征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通过音乐指纹,我们人类很容易区分小号和钢琴,甚至有些人可以轻松区分出不同型号的吉他发出的不同音色,而不会弄混,多么神奇啊。人脑与音乐的交相呼应,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当我们哼唱一首曲子,基本都可以保证达到原曲的速度。假使一首歌的速度是每分钟100拍,如果把这首歌的速度调到96拍,很多人都可以察觉到速度变慢,和原曲不一致,之所以有这样惊人的能力,就是因为人类的小脑,小脑是掌管日常生活计时功能的,这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听歌时记忆歌曲的速度,现在你可以尝试哼唱出《一闪一闪亮晶晶》相信你也可以达到跟原曲一模一样的速度。真的,如果你读了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你会发现原来很多我们对于音乐习以为常的反应背后隐藏了如此神奇的能力,也许在低等动物看来,人类的这种能力无异于特异功能半不可思议,但是却是我们人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太神奇了。

这本书在我看来,并不浅显,挺深,它重点在于阐述人类大脑对于音乐的种种反应的科学依据,如果你是一位科普读物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我相信有很多读者是非常相信科学的,不喜欢看无凭无据的纯推测和猜想,那么这本书一定让你满意,所有的理论都有科学和实验依据作为支撑,书中写到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了解都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或味觉来实现的,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世界就像我们感知的那样。说的没错,听觉,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一项,确实值得我们重视起来,我们为什么对音乐感兴趣,这个问题更像一个引子,引出了我们对人类感知力的探究,科学的了解,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本质和人生,我觉得这就是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的重要价值。

从书籍制作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继承了后浪出版社一惯的高品质,精装的书籍,封皮的设计非常有艺术感,烫金的标题大字,精美的印刷,纸张都非常细腻和高品质,可以摊开阅读,不硬手,不是轻型纸所以也不容易发霉变色,手感触感非常好,书籍图文并茂,读起来一点不枯燥,所列举的音乐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从小星星、加州旅店、披头士、皇后乐队、贝多芬、李斯特,所有需要重点关注的音乐举例都有配合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歌单,一边读一边听,方便理解,谈到的人名、乐队名、歌曲名都有中英文对照标识,方便大家自己去查找。翻译的非常通顺,阅读起来没有卡顿感,我基本上是用2-3小时认真读完的,适合闲暇午后配上一杯茶集中精力一口气把它读完,集中阅读的收获感是最强的,知识的集中输入,这感觉不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