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方与北方读后感精选

南方与北方读后感精选

《南方与北方》是一本由[英]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与北方》读后感(一):真正的大女主

前面2/3的部分一直读起来冗长乏味,对女主的性格爱不起来,直到女主母亲去世,情节节奏猛然加快,一次次变故,让玛格丽特不再是平面上的“完美女性”,让人设身处地地同情她的遭遇,惊叹她的坚强,以及高贵和善良,替老希金斯烘鞋等细节印证了她的性格。 真是一位细节大师!不厌其烦地用一处处细节、对白、铺垫、伏笔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人物:最可爱的老顽童一般的贝尔先生,那么豁达可爱,每次开口我都乐得不行,哪怕在黑尔先生去世这一最灰暗的情节中也能靠一己之力增添一抹亮色,三句不离吃又好像洪七公。倔强又男子汉气十足的老希金斯,开始平平无奇,最后每次出现都让人感到由衷的温暖,米尔顿里永远不会忘记玛格丽特的就是这个老硬汉。还有老狄克逊,一位心思十分可爱的忠仆,描写细腻到文中的每个想法、每个做法都是这个人自己告诉你:“我会那样想!我愿那样做!”就连小小配角女仆玛丽,也都有前情提要,作者心思之缜密可见一斑。 真是一部煌煌巨著!一部真正的大女主成长题材。从简奥斯汀寻摸过来,但风格简直太不一样啦。不仅是美强惨女主个人成长,还有阶级矛盾(从对立到合作)、商业贸易等明线,甚至有宗教信仰等暗线(不然为什么在一字千金的结尾还要写桑顿太太的怀疑与感恩呢?) 明天起,就可以开始看剧啦!

《南方与北方》读后感(二):一见桑顿误终生

"被女神拒绝是种什么体验?",如果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桑顿先生大概是可以被邀请回答的,并且我相信他可以回答的缠绵悱恻,痴心不改。

影迷们说一见桑顿误终身,从此达西是路人。确实如此,作为傲慢与偏见的忠实读者,我不得不承认这本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塑造出来的桑顿先生似乎更吸引人,作者大量的心理描写,在框架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相信不同的读者可以发现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围绕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虽然先看的英剧,建军同志的侧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但这本书快读完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就是也许桑顿先生不是这样的,或许他本人不是那么英俊,但是他一定更坚毅,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所显现的或许更让人心动。在书中,玛格丽特是这样形容他的,"他脸上的神情是那样地坚定有力,能够具有这样的神情,那么无论他的长相是怎样的平庸,都不会显得粗鄙,也不会显得俗不可耐,总的来说,他开起来是个天生的商人,精明强干,具备一个大商人应该有的模样"。这样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在他身边,一定永远都能感到安定与平和。事实上,他也是这样的做的,少小时从学徒开始,却没有让自己的妹妹受过太多苦,成为厂主后,也是努力承担着自己的工厂,至于剥削,我们知道阶级立场在所难免,但他确实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厂主,因为他有自己的担当与坚持,特别是后期与希金斯成为朋友后,他甚至做得更好(这当然少不了媳妇的牵线搭桥啦)。更不论哪怕是玛格丽特拒绝了他,玛格丽特让他充满了猜测与痛苦,满腔的爱意仍让他为其解决了刑事案件,甚至担心玛格丽特的心情,想让自己的母亲去给她慰籍。这样的桑顿,谁能不误终生啊。如果说达西先生是一位翩翩的绅士, 那桑顿先生或许就是一位翩翩的骑士(虽然貌似玛格丽特指责过他缺乏骑士精神),桑顿是一名为着自己的女王而战斗的骑士,他的母亲,他的工厂,他的玛格丽特都是他的女王,我相信他会为之永远奋斗下去。

爱情是没有理由的,我们有一千个一万个爱上桑顿先生的理由,但他却没有理由的爱上了玛格丽特,如书描写的那样,很明显是一见钟情。无疑,玛格丽特是位非常美丽的姑娘,相信桑顿也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伙子,但是玛格丽特确实与他所见过的大多数女性不一样,初次见面时,他见到她,就带着难以克制的崇拜。也许是这位企业家特有的敏锐,让他感受到了这位来自南方的美丽女性,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带给他这人世间一切陷入爱情的男士将感受到情感,她将改变他的人生。

《南方与北方》读后感(三):意义就是爱情本身 ——读《南方与北方》

(这本书大概有42万字。本文没有剧透,因为没有勇气为写书评重读)

《傲慢与偏见》《简·爱》《理智与情感》《小妇人》,这四本书我通通都没读过。然而我读了这本《南方与北方》,从开始到结束间隔大概四个月的时间。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心态,还真是跟人借来的,而且借了两次!还信誓旦旦表示过“一个周末就能读完”。现在距离我说这句话已经过去近三个月……怎么看都只是“非要借”而已。

今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决定为这本书写一篇书评,也好给这漫长的阅读过程交差。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再重读一遍了。事实上这书的后一半,是在长达十一个小时的返程列车上读完的。不知为什么,掩卷时想起有人说过,读完《追忆逝水年华》的最好机会就是意外坐牢。

然而我并不讨厌这本书。我在其中读到了少有的对于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那些生活中的涟漪洒向柔软心灵的动荡都有回响,这是我在粗糙的科幻小说和强调气氛的文艺作品中从未体会过的。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把恋爱双方的内心悸动、纠结、怀疑、揣测,以及他们紧抓不放的(看起来有些中二的)自身原则都一一呈现。玛格丽特和桑顿这两个角色的不断错位,也让我常常发出“就差那么一点”的感叹。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情就是种抛弃自我、自尊,却仍有可能毫无收获的冒险,所以人们宁愿不断试探、为自己的躲避寻找诸种借口,就是不愿面对内心真实的感受。的确,更多人是受制于“现实”,或者顾忌从前因袒露真心而受到的伤害。我认识很多止于试探的人,还有人干脆选择放弃。

这本书中对角色的内心描述,也使我对“上帝视角”有了新的认识。作者能在不同人物的心灵之间自由切换,这带来了一种切近的内在感受,一旦认同于角色,就会真的以那样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经历相应的纠结和恋慕之情。而我所体会到的张力正来源于这种内心状态的对比。我的期望是角色在“现实”中情感的实现,而这期望的来源却是角色的内心。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想,要是现实中的恋爱能够有这种犯规般的“彼此了解”,其成功率会高到什么程度。奈何我也知道,很多谈恋爱的人并不真正想彼此协助、长久生活在一起、营造家庭、繁育后代。而如果真的像书中这样的话,那些假托爱情或只是“玩玩”的人就没有容身之地了。但这样会有助于内心真诚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就是爱情本身。惯于寻找故事的意义,最后却走到了这里。

本来我只是带着“喜欢这本书的人读它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种问题来读的,现在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前面提到的那四本书是不是这样呢?等我再次鼓起勇气读读看就知道了。为此,我还要准备长长的旅途才行。这也会让我更了解喜欢这类书的人的内心吧?

说起恋爱,我可是认真的,只是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

190519

《南方与北方》读后感(四):一些感想

断断续续了几个月终于在4月把它读完,书里的故事似乎也是从米尔顿阴霾冰冷的冬天开始,最后温柔地停留在赫尔斯通的早春。

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能以轻灵而高明的方式写作历史,我毫不怀疑这一点,如吾辈之颟顸浅陋,只能笨拙地试图透过玻璃看清另一边的世界。但他们却生在其中,以每一次心跳感受空气当中微妙的氛围变化和人们之间的隐秘关系,将文字与诗句编织成一段起伏的相遇,告别与重逢,这是他们保留回忆,记录现在与过去的方式。

作者完全清楚自己站在一处新旧交轨的路口中间。彼时一支新的力量在崛起,而旧的轨道在生锈。不久后,以市场,资本与机器建立的文明将更彻底地打击那些局限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田园牧歌或奢靡光鲜,永不停息的宴饮狂欢中的生活。作者的笔触肯定这股力量,歌颂其蓬勃昂扬的斗志精神,赞美其严谨清晰的规则制度,也看穿这是不可抗拒的。但在进步的洪流之下,堆积着被果腹危机按压进污染成紫色的河流中而溺死的尸体,或是被棉絮堵塞了喉管,一边自欺去相信上帝的已死之心。两个阶级的对立成为必然,而在不断轮回的萧条,在生存机会的竞争中挣扎的人们,又都无一逃脱囚笼。对他们,她都满怀同情,不管是和平无事时的麻木奔波,还是尖锐对抗后的两败俱伤。

解决方案被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与其采取专制,不如开放协商。新的力量崇拜制度,或许困境也应从制度上得解。然而新的制度不再是对制度和规则本身的盲目痴迷,而是引入那些快被遗忘,即将被工业车轮碾过的旧物:重新在“人”之间建立联系。或许会被旧史观批判为温情脉脉的面纱,但窃以为作者本无从根本上冰释矛盾之意,也不是由写故事就能办到的。我更愿将其看作既是对赤诚,正直的德行的一种“怀旧”情结,也是委婉地为之在新时代洪流的冲刷下争取一席之地。

桑顿与黑尔自然是新旧轨的拟人,但在这之外又有各自属于人的独特性格。看似南方与北方是永不可能有交集的两重天,然而实际却是两股终将走向融汇的冷暖洋流在冰面下涌动。作者在文字之间埋下暗示:玛格丽特来自南方气候温润的美丽乡村,坚定信仰上帝。她的家庭长期扮演村中“耆老”一般的角色,即道德与生活秩序的维护力量。因此她鄙夷厂主完全以严酷又自视高明的专制权力与工人相处,痛恨被烟雾和阴霾遮蔽的天空。但她同时又对日复一日,如一潭死水的田园生活感到厌倦与窒碍。在人人讨论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可能,朝气蓬勃、永不疲倦地逐利奔走的北方城市里,她才终于找到新的认同感。而桑顿性格强硬,无比珍惜一步步努力辛勤建立起的一切,只相信自己的理性与严明的规则,也自豪于工业对米尔顿的种种塑造。却在忙碌之余,选择一位牧师重新学习古代经典,与之讨论哲学与文学。他之所以接受希金斯,最根本在于他选择接纳希金斯的意志与人格,而不是对玛格丽特的讨好(电视剧改动的败笔,这里真是莫名其妙),因此他决定“违背”他所崇敬的规则。

今人不可思议的多半是那时人对情感的较真程度,在所有行为背后交织起的是密密麻麻的预想与反思,总要一遍遍地不断确认自己的立场和真心,再去认识或者指导行为。这种体察有时难免让读者汗颜,因为作者揭示出的一些隐秘心理的细节过于真实,但今天如此郑重而小心翼翼的交往关系已经罕见,人们已少有时间反复思考行为是否发自内心。不过关于爱情的心理活动,今天和以前并无真正的差距。总是在真正牵涉爱时,所有的情愫都变得细腻,纠葛甚至恼人。

未来到底会被引向哪里?作者不挑明,也因无从得知,所以将这个答案留白。但从故事的结尾来看,可以想象她持有乐观态度。在偏见,争执与误解之后,即使经历了死亡和悲伤,那些该被留下的东西注定无法丢开,不该擦肩而过的人注定重逢,就好像一朵在钱夹中干瘪的雏菊,被带着乘上了一趟去北方的火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