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协和医事读后感摘抄

协和医事读后感摘抄

《协和医事》是一本由常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页数:3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协和医事》读后感(一):仰望精英医者

佩服协和前辈们一丝不苟的治病救人和严格教学态度,为民国时期协和人一心服务病人的精神感动!为当时的学术氛围而感动!现在时代发展了,很难找到这么纯粹的医者了。羡慕协和精英不必为生活烦恼,而能一心治病救人做研究!

对于医学僧来说,协和是最高医学学府的地位。看完100年前协和的诞生,更觉得协和的可贵。感谢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协和的支持!

同时自愧不如,5年本科出来的我更觉得自己是文中所说不合格的学生、庸医。唯有带着羞愧继续努力,向前辈们学习吧!医路漫漫,如履薄冰。

《协和医事》读后感(二):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一所无法复制的史上最强大学——《协和医事》读书笔记

在上海,协和毕业生大多汇集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惊现母校 2021-10-21 协和是在为中国培养医学领袖。 协和创立的最终目标 2021-10-21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名牌学校,二是名师指导,三是个人努力。 成功三要素 2021-10-21 那时的协和,是东方的科学活动和兴趣中心。 协和的辉煌成就,超出了医学的范畴,他是科学思想的中心 2021-10-17 我们必须创造一个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它将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集临床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卫生行政家四家一体,可推动中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 协和 中国的约翰•霍普金斯 2021-10-16 1901年至1912年是医学教育的萌芽时期,这期间有:法国人在上海的震旦大学增办医科,德国人开办同济医学校,“满铁”在奉天设“南满医学堂”; 医学强校雏形 2021-10-16 教学用英语也再次得到确认,“因为用中文无法准确地去教授现代医学”。为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英文是进行世界科学技术交流必需的载体。 医学英语的重要性 2021-10-16 准确地说,“协和”这两个字暗示的是:曾经对中国医学教育和中国医学的推动,医事之道的至高境界。但它在时间打磨中积累的内涵,已超越了医学这门学科和医生这种职业。在民间,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赋予了“协和”许多延伸内容,这两个字渐渐演化成:医疗安全感、医学精英、关爱百姓的亲切姿态、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的可能。病人说:“我们千里迢迢到北京协和看病,是到了头。结果无论如何,我们心甘了。” 对协和二字的最高赞礼 2021-10-15 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只有极少数的产出。而这每年平均16位毕业生的“极少数产出”,后来却成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几乎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天空。 高标准 严要求 精益求精 2021-10-15 笔记来自iReader A6

《协和医事》读后感(三):远近协和

在读常青的《协和医事》之前,我对协和的了解仅限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协和出才子才女:这些人拿了医学博士,却去转行或从事第二职业,并且干嘛嘛成。典型的就是痞了痞气的金牛座北京大叔冯唐,分分钟去了麦肯锡,又写了像北京三部曲这样的畅销小说,其中的《万物生长》还翻拍了电影。还有突然一天就火起来的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女性生理健康的科普书,丰富生动的案例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对很多女性健康问题的无知无畏。

第二,协和严酷的八年制:只招最牛的人,也只有牛人才能撑到毕业。当年协和还归北大统招的时候,我神一样的姐姐被汇文保送进了协和。后来协和归我们清华统招了,我又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上认识了很多协和的同学朋友(多是四中和人大附的,还有几个外省状元和榜眼)。可以说,在清华有三个“牛X”小团体:协和、军工和基科班,有他们在的公共基础课上,像我们这种垫底调剂的专业都不好意思坐在前两排。

直到2018年的2月,我因为急性胆囊炎住进协和,并在产科顺利诞下“协和宝宝”,才开始对协和的临床精神有了些切身体会。恰逢《北京晚报》的“五色土”专栏连载“百年协和纪念版”的《协和医事》,我追了短短几天的豆腐块儿就被深深吸引,所以才买下了一本《协和医事》,利用月子里的空闲时间酣畅的读了下来。

《协和医事》共分为六章,39万字,近380页,可谓页页精彩!不仅讲了协和的前世今生,还八卦了一些协和的坊间轶事,并反思了当代的医患关系。

最引发我思考的协和历史:协和选择培养“医家”而非“医匠”

在1921年,美国每720人有一位医生,而中国则是每12万人才有一名受过现代训练的医生,这是个让人绝望的数字。根据1936年的估算,当年中国要达到每1000人拥有1名医生,也至少需要4万名医生。因此,长久以来,协和招生以“质量第一”还是“数量第一”,就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1921年建校,在20年的变迁兴衰中,协和一直保持了一流的教学水准,直到20世纪中期,开始学习苏联模式、缩短了学制,培养了大量二等医生,过度扩张学校规模,降低了医学教育的水平。直到“”后才再次恢复协和八年制,继续维护着“协和标准”。

1924年第一届毕业生到1943年,协和共培养了310多人,平均每年产出16人。但这些“精品大家”,发散建立了北京乃至全国的医疗体系:安贞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肿瘤医院等等,均是协和老一辈毕业生创立起来的。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现今大学的扩招带来的高校毕业生质量下滑,以及近年来糟糕的医患关系更导致了医科专业生源遭受重创。前不久微信刷屏了一个帖子《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冯唐对其有一句评论深深刺痛了我,他说“很多有大病就医体验或者陪诊体验的人慨叹,不能让孩子学医。放心吧,抽样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医生已经不让孩子学医了。放心吧,协和能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考高考省挑状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知道何时能复返了。”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今日的清华。好的毕业生多数想的都是如何能进入顶尖的投行、咨询公司,挤进金融、传媒的圈子,拿高薪、拿户口。我们似乎从没认为能为这个国家的进步做点什么,比起协和老一辈毕业生,哪里还有胸怀天下、国之昌盛匹夫有责的志气……

协和前世今生的一些tips

1. 1914年第一次考察,1917年协和建筑群奠基,到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均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截至当年共花费800万美元。是美国在华传教运动的巅峰成果,旨在为中国移植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在远东地区建立归纳推理的价值观,并最终移交给中国人管理。

2. 洛克菲勒基金会自1915年至1947年协和复校的最后一笔一次性1000万的捐赠,共捐赠了4500万美元支持协和医院的建设,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历史上给单个项目的最大捐赠。

3. 选址在了北京东单三条,购买了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堂及毗邻的豫王府,后又被百姓戏称为“油王府”。仍保留“协和”原字(也取union之意),但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英文名是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并沿用至今。

4. 本着“建立世界一流医学院”的远景,对标美国最牛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却又吸收其经验教训实现了超越。招募了全球最好的医学科学家作为讲师,待遇丰厚,生活条件极其优越。硬件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标准。

5. 全英文授课,八年长学制,残酷的淘汰制。1919年协和医本科第一班,预计招收学生9人,仅有5人从医预科毕业升入;1924年只有其中3人毕业。1933年,吴阶平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52人,到1936年考协和本科时只剩15人被录取,读完一年级后又淘汰4人、留级4人。严苛的淘汰制,使得留下来的“大家”均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书写了中国医学历史。

6. 1920年开创了协和护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护校,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人不能从事医院护理职业”陋习。校训四个字:勤、慎、警、护。

7. 学徒式+苏格拉底式教学,启发学生自己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