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晨晨跨海上学去》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晨晨跨海上学去》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晨晨跨海上学去》是一部由吴淑美执导,纪录片 / 家庭主演的一部中国台湾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一):《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

《晨晨跨海上学去》讲述了一个特殊天使的求学之路,展现了一位妈妈对孩子的执着,凝聚了一位教授对孩子的关爱。“感人至深的交流时光,一位为了孩子被接纳,千里迢迢找寻学校的母亲”,“一位珍视每株幼苗,为教育奉献热情的教授”。融合教育希望找到的是每个孩子的个别优势,让他们首先学会合作而非竞争。我们强调每个孩子跟自己比,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同时要有同理心。作为台湾融合教育的开创者,新竹大学吴淑美教授认为,融合教育要教会,是让所有孩子如何对待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在长达26年的教育实践中,吴淑美教授用镜头记录着孩子们在融合教育中的成长过程,更用影像拓宽了社会对教育创新的想象。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明白对教育投资是最划算的,如果残疾人教育缺失,最终导致的是社会的负担。那么我们就应在残疾人教育上多花一些钱和时间。尽可能的让他们可以适应社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所以说在目前甚至以后看来,融合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期盼,融合更是为了将来减负。融合教育是为特殊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我们要明白“融合”不是“混合”,同时在“融合”的过程种我们不要把它误以为就是让孩子完全融入到普通班级里接受教育,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各种各样的学习内容,因为存在认知等一些差别,这样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融合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练习社会性的环境,通过“融合”也让更多的人主动关心特殊教育并参与特殊教育。让特殊孩子能接受高品质的普通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让他们适应了不同教学环境以及提升学习的能力,在较大的班级里生活,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交空间。面对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可以促进特殊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和共情能力的提高。融合教育还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它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因人而异的制定教育计划,开展有效的教学。同时要营造彼此接纳和尊重的氛围。在融合的过程中,要让普通学生了解差异,但不强调残疾。在大多数孩子眼中的残疾问题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但是孩子对待残疾的态度又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看待“残疾”问题非常重要。

《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二):《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

一个自称很低调的,在新竹的小男孩儿,人们会说他像一个明星,晨晨对自己的定义是走出江湖的英雄小子。晨晨的爸爸是医院的经营者,他谈到晨晨是家里的第一个宝贝,最初是在晨晨两岁的时候发现晨晨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医院检查判定为有疾病,父母怀着对家里第一个孩子的重视,便带着晨晨踏上了求医路,去过哈尔滨、北京等多个地方。然而就算去过多家医院,进行过许多治疗,仍然是没有什么长进。爸爸说到,因为这是他们第一个孩子,没经历过这样的病情,家长也是无从下手。当在北京遍寻,一天下来,晨晨爸爸站在了一所特殊学校的门口,晨晨爸爸的内心极度复杂,他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和智力障碍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晨晨爸爸正视了这个孩子的问题,晨晨并没有疾病,只是和其他孩子有一些不一样,这都是因为家里亲人们对孩子的爱丝毫未减。 晨晨的妈妈原本是一名初中教师,后来在晨晨被诊断后成为了一名全职母亲,医生说:你的孩子比他自己是越来越好,但是和同龄人相比是差距越来越大。妈妈会担心晨晨与班级里孩子能否友好相处问题,同学能否接纳真正的晨晨,晨晨能否在正常的环境里用正常行为去沟通,妈妈坚持着如果晨晨在正常环境中不感到受伤就要坚持在正常环境中呆下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在最好的社区中,在昂贵的私立学校中,晨晨还是会越来越感受到外界对他的伤害和恶意,会变得伤心。后来经过一位妈妈的介绍,了解到了台湾新竹的融合校区。晨晨在台湾新竹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学会变得平静,变得有礼貌,也会对别人表达爱,这一切就是美好的开始,晨晨妈妈开始在台湾租房,希望晨晨能在新竹接受长期的教育,能有更多的好转。晨晨在第二年来到新竹融合学校时,就融入了一种轻松的氛围,这里好像不仅是一个学习的环境也是一个家庭的氛围,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的一起学习生活的包容与共同进步,真的会对特殊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晨晨在与同学、与同住的姐姐总会发生难免的误会,有一次因为晨晨思念自己的妈妈而发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没有办法平静下来,他会说出想回到大陆的学校,晨晨多次会提到想被得到应有的尊重,能够得到尊重。晨晨的思想已经开始有所变化了,以前他是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会觉得自己必须被特殊对待,现在是能理解大家都是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晨晨的妈妈也在这个融合的环境里学会了多去包容和接纳其他的特殊孩子。因为特殊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他们只是想得到接纳与认可。晨晨去学习,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品德,尊重和包容。多么难能可贵的教育影响。我想,这个跨海上学是很成功的。

《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三):《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

因为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融合教育这门课程,老师也推荐我们去看看晨晨跨海上学去这部纪录片,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有感触。晨晨是本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他出生在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家庭,父亲是医院经营者、母亲本来是初中老师,可是因为晨晨的缘故选择辞职在家照顾晨晨。

一岁的时候,晨晨在郑州儿童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三岁时,晨晨上了郑州最好的幼儿园,晨晨的父母希望晨晨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所以从小规范他的行为,可是上了一周的幼儿园因为晨晨坐不住,被告知需要退园。上小学时,晨晨课上表现还是挺好的,不乱跑也不去影响别人,但是一到课间,晨晨就会和同学发生冲突,和同学玩耍时不知轻重弄疼同学,让同学不舒服。起初老师跟同学们可以接受他的行为,有冲突时,孙军霞出面道歉也可以得到谅解。可是因为年龄的增大他与同学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以至于不得不带着棍子上学去,最后孙军霞决定带他去台湾求学。加入了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特教系的吴淑美教授所推行了近25年的融合教育班。经过两年学习时间,晨晨学会了礼貌与尊重,能够与普通学生友好相处,行为明显改善,学会了表达爱与追求。

“多元的学习氛围,孩子的心会更柔软。”吴淑美教授说。融合教育并不仅仅是安置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文化的转变,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构建支持的教育环境,共同尊重和呈现多元化的世界。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为融合教育在中国开展提供了大的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因此,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与再生成必定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却又坚定向前的过程。

在融合教育中,除了校方和孩子外,家长应该付出更多。然而,很多家长则是把孩子直接就放进学校,将一切教学培养交给学校。融合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并非是单纯的“托管”。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发现融合教育过程中特殊需要学生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而加以迅速干预,那么,融合教育是失败的。

推行融合教育,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消融,当普通教育真正告别应试教育,关注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时候;当特殊教育真正告别“特殊”,与身边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教育就成为真正的教育。

《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四):《晨晨跨海上学去》影评

晨晨作为纪录片的主人公,是一个自闭症儿童,起先总会和其他同学发生争执,到后面主观觉得只要有人陪我玩,就忍着别人的恶意,到后期会被人恶意伤害,会主动诉说,但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包容这个孩子。乔菲菲作为陪同人,晨晨总是会发脾气,打骂,试探她的底线。她在一次次的陪同中感到心寒但是始终陪着他。 在新学校,晨晨接受到特殊教育,老师不断积极引导,同学从疏远到和他打成一片,晨晨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在生活中,他愿意主动交流,表达能力很好,而且他知道的东西很多。在这里大家很尊重他,不会嘲笑他,尽管他做的不好不对,别人也不会去讽刺他。 我发现,他愿意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喜欢,对同学的喜欢,对老师的喜欢,对教授的喜欢,以及对妈妈的喜欢。在2013国中融合班校外感恩晚会前,晨晨就练习好了钢琴,对自己的表演很重视,在表演中,他表现突出,一曲欢乐颂赢得了大众的掌声。 一次因为想妈妈产生情绪,但是经过老师的开导和鼓励,他慢慢忘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开始和老师同学交流、游戏。老师们用特殊的方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让这样一个特殊孩子能够慢慢变好。 所以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尊重”,尊重每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不嘲笑、不霸凌、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也不用怜悯的心态去施舍、救助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孩子去看待、去交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当你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时候,也许就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会让你有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欲望。愿每一份善意都有足够的勇气,愿每一个孩子都不必在孤单中长大。 这样的家庭,多少会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些“特殊孩子”成了一个家庭那片漆黑的夜。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歧视,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深入到这样的组织机构去了解、去帮助,又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接纳和尊重? 特殊教育行业体系不完善、特教专业冷门、特殊群体被边缘化、传统观念因问题儿童而对父母的偏见,这才是如今社会的真实状况。上帝似乎并不公平,从给予这些孩子生命的那一刻,就给他们下了一道死亡判决书,他们终其一生,就只能如此活着。 现在时代在变,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在变,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子”,构建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平台,少一些成人的标准,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与孩子的沟通。开始很难,过程也很坎坷。我也时刻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天使,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用善良唤醒善良,用心去铸就心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