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1000字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1000字

《极简音乐史》是一本由(日)冈田晓生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一):极简音乐史笔记

第一章迷雾重重的中世纪音乐

•艺术音乐是“以设计和结构为出发点写下的音乐”,是“被书写”的。是受西方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支持的音乐,从来就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音乐。 •西方艺术音乐是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音乐,“西方音乐史”无疑是“意法德艺术史”。

•两条平行线:上面格里高利圣咏,下面奥尔加农声部。

中世纪的“音”从来不是为了“乐”。用于宗教的经文歌。音乐不是用来听的。甚至被当成数学的分支。

第二章 文艺复兴和“音乐”的开始

•文艺复兴:“人们并不质疑神的存在,但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眼睛捕捉森罗万象。”“文艺复兴就是我们仍然能在意大利的各个城市感受到的那种充盈的生之喜悦—明白活在当下是一种幸福,并由衷地想好好品味这种滋味。”

活着是美好的,活着并享受美妙的音乐也是美好的,这种安心之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最大的特质。

音乐不再是为了掌管宇宙秩序,而且彻头彻尾的“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鸣响”。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早期作曲家擅长无伴奏的宗教合唱曲,具体来说就是弥撒曲和经文歌。但和之前的不同。佛兰德乐派。

十六世纪:多元化。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前半段,声乐是艺术音乐的核心,而巴洛克之后的特征是器乐文化爆发式的兴起,十六世纪便是交替时期。 十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城市:威尼斯。

中世纪的法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兰德乐派曾经分别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但到了十六世纪,音乐主导权转到意大利作曲家手里。之后经过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一直是中心。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二):笔记

文化史(法德永远在掐架,享乐/严肃)和音乐社会学(书写、阶层、赞助人、技术、钢琴)并行。

史前史的中世纪圣咏震惊效果拔群:音乐不是用来听的或者不是给人听的,跪下开口祈祷、聆听、吟唱,伸出手探入肋旁,这样才会信。

文艺复兴的生之喜悦、安心温暖开放甜美,和谐从数字变成美,新教VS天主教

巴洛克变得戏剧,模式化情感通过音乐语法表现,赋格对位,协奏曲铺陈对比,德国民族主义对巴赫的起源性追认。巴赫和康德,新教的克己内省。

古典旋律引导,奏鸣曲对话,乐谱再现,音乐被开放,从仪式节庆中被抽取出来。贝多芬的集体意识和革命歌曲,第九交响曲-音乐对万民开放的观念登峰造极,人人都能参与合唱,后期反拨。舒伯特瞬间的狂热,突然中止和急速坠落。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并不浪漫的时代诞生的音乐。公私分裂(私-过度沉溺内心感情;公-过度对外自我展示)。伟大的过去,影响的焦虑:要在现在创作出属于未来的,同时能与过去遗产比肩的作品。该时期社会生产和音乐生产之间的联系比较直接:古典匠人到浪漫个性,音乐评论的挖掘、复活和追认。通过大音量和演奏技巧对附庸风雅的受众(新的阶层带着他们的夸饰性消费出现了)进行吓死(?)操作,美学和理论被技巧竞争取代,出现了练习曲和强化手指的工具。钢琴和良好出身的大小姐。

社交音乐和艺术音乐对立渊源:德国开始搞文化自信(?),浪漫主义诗人对器乐而非人声的推崇,门德尔松没有语言的歌、李斯特交响诗(英雄和哲理,用音乐重写世界文学)、勃拉姆斯音乐的结构形式而非内容(形式主义,音乐不表达音乐之外的东西)。十九世纪德法音乐对立之下的共同点是让市民感动和沉醉,幻想和梦给予劳动市民慰藉,“旋律像叹息”。

晚期:施特劳斯吓死人,炫耀力量和虚无主义;马勒(转信天主教的犹太人)展现神性,追求沉默不语的音乐,“现代人选出了自己的神”。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到十二音序列,真正的批判行为是建设。犹太人说“历史禁止我用三和弦写作”(如果能给个上下文语境就更好了),和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是否有隐而未显的联系?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三):简而耐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对西方的仰慕之心,借助雄厚的财力,施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古典音乐市场更是精彩的表率。东京逐渐成为与柏林、维也纳等量齐观的现场音乐会重镇。日本本土渐次生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乐迷间亦组成各类协会,自发研习乐理乐史,收藏唱片古籍,往往达到很高的水平。

与此相对,日本的艺术普及类读物却少有优秀之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和风繁盛的当下,走进任意一家书店,你都能轻易找到大量引进自日本的图书,甚至有关于北欧设计、法国葡萄酒的种种。偏偏这日本人极为擅长的古典音乐,却难觅踪迹。偶有一两本,却是较为浮皮潦草的快销式读物,满眼只见功利性的仰慕,缺乏真知灼见。

最初看到这本《极简音乐史》,坦率说,我以为不过是又在“那种”和风读物中增加了一些纸张。“极简××史”,这些年看得太多,有能读的,真没见过耐读、耐琢磨的。不过书的副标题牢牢抓住了我:古典音乐的黄昏。自然是从瓦格纳、尼采“诸神的黄昏”“偶像的黄昏”而来。只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谁不是忙不迭告诉你“一定要听古典”“古典是伟大而永恒的”,用尊贵且高尚的底色粉饰面目,再抖落些七零八碎的“知识”——实则往往是八卦?这副标题无异于自毁城墙,当然在我看来道出了虚掩的真相。就冲着一点,也不妨一读。

谁承想,书越读越使人又惊又喜,似乎可以想见作者是个通达、有趣且真诚的人,不仅懂音乐,更懂如何传达音乐的知识与美。腰封说“不懂五线谱,这本书也能让你领略西方音乐”,作者在前言中明说本书“以一般读者为写作的对象”,他完全做到了。叙述清晰,详略得当,并且极会拿捏读者的痛点。

不过,切莫以为这真的只是给入门级读者的浅白文章。在我看来,多年的老乐迷也可借此回望音乐史,权当梳理复习,顺便给了解相对薄弱的流派来一场查漏补缺。而从事古典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如通识课教师、剧院与音乐厅的专业人士,都可从作者这里偷师一把传播古典音乐的不二秘笈。

另,封面选用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吹长笛的西洋名画,打开书衣,内壳却是指挥与乐团的轮廓简笔。传统与当下联结共生,巧妙地藏在这小小的心思中。

(刊于2017年第12期《爱乐》杂志,原文无标题)

PS:从2018年起,我想坚持做件小小的事:每个月在《爱乐》杂志的书房栏目以短书评的形式推荐3~4本书。这是我长久的心愿,希望能分享聆听与阅读的双重喜悦。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四):跨越历史品味聆听的乐趣

从简单的敲击到复杂的演奏,音乐几乎是无处不在,这也让人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音乐,它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休闲方式。的确,音乐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音符与音符相互交织构成美妙的旋律,渐次传递出层次多变的情绪,只要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就能感知。我想这足以说明,音乐并没有所谓的门槛,无论是打打节拍,还是轻声哼唱,任何健康人都可以轻松做到。 然而话虽如此,若是将旋律变为一首完整的乐曲,那可完全没有想象中简单,必须经过规范的学习,才能掌握足够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创作出动人的曲目。因此,要想了解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得由专业人士带着从基础入手,从现代音乐的起源开始。最近在读的《极简音乐史》就是一本极为靠谱的参考书,作为西方音乐史入门级的趣味读物,哪怕五音不全,看不懂五线谱,只要耐心翻看短短1小时,便能读懂百年西方音乐史。 作者冈田晓生是日本著名音乐学者,也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教学需要,他在日常生活中翻阅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一些经典曲目的乐谱,并多次聆听了中世纪以来的西方古典音乐,试图挖掘出音乐的另一层魅力。于是作者站在历史的大视野下,打破传统的写作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揭开了音乐的神秘面纱。他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与不为人知的历史相结合,以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一段段跨越历史长河的音乐,如同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木门,在娓娓道来中尽现西方音乐史的荣耀瞬间。 在作者看来,古典音乐一直占据着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古乐向着古典音乐发展,还是古典音乐向着现代音乐发展,古典音乐始终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古典音乐时代”更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时期。当然,不少人都认为古典音乐太高大上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其实音乐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是说古典音乐给人的感觉比较抽象,不像流行音乐那么的通俗易懂,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聆听”音乐并不等于“听懂”音乐。 作者自然也考虑到这一方面,在介绍音乐史的同时,他更多的是着墨于“如何去听”,即告诉读者听音乐的方法——听者带着合适的情感,以合适的姿态,在合适的演出环境聆听。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毕竟任何事都有一个度,必须恰到好处,一切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接下来自然水到渠成。听音乐也是如此,若想获得极致的欢愉,则要找到最合适的度,从而欣赏一场撩人心弦的音乐盛宴。诚如书中所言,“西方音乐促进了乐谱和录音媒介的高速发展,在任何时间和场合都能力求准确地演奏和播放音乐。” 可见音乐虽然是毫不费力的娱乐活动,但要想听出其中蕴含的“门道”,还得储备不少专业知识。不同于艰深晦涩的音乐理论著作,以及率性洒脱的音乐鉴赏作品,这本《极简音乐史》见解独到,融时代背景与人类文化于一体,尽管涉及一些音乐术语却不影响理解,围绕作品本身而不过于强调作曲家的风格,方法实用而不故作高深,真可谓简单明了。透过质朴的音乐史,品味美好的音乐,用阅读的方式聆听音乐,从另一个角度碰触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极简音乐史》读后感(五):透过小小五线谱,看西方音乐的前世今生

文|轻禅

生活闲暇之余,品一杯咖啡,听一段轻柔的音乐,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好的音乐的确可以让人放松情绪,减轻压力,尤其是现代人,多少对音乐有所了解。然而,若往深处考究,音乐是什么,艺术音乐又是什么?我们平日所见的五线谱究竟从何而来,它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还真不知道。但读了日本音乐学者冈田晓生写的《极简音乐史》一书,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者冈田晓生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书,言外之意,《极简音乐史》一书是通俗易懂的,即使不懂西方音乐,也可以看得懂。他这话还真没有夸张的成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艺术音乐的产生及其发展,教会听众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听音乐。可以说,这是一本西方艺术音乐入门指南。

作为一本讲艺术音乐的书籍,艺术音乐究竟是什么?冈田晓生在书中这样写道:“受文化精英阶层支持,主要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为中心发展,在纸上书写设计的音乐文化。”这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必须是乐谱上的音乐,这就将乐谱产生前出现的音乐排除在外;其二,艺术音乐是以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其三,这些音乐是针对精英阶层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最初的艺术音乐并不是写给大众的,再加之当初纸张的昂贵,普通人也消费不起。

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音乐慢慢从精英阶层走向大众,如今很多小孩子都学会了乐谱。但这乐谱是从何而来?在公元前八〇〇年前后,格里高利圣咏开始在纸上书写,但最初的乐谱与现在的五线谱并不一样,只是起到了备注的作用。随后,一本名为《音乐指南》的音乐理论书问世,在原来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加上了一条旋律。自此开始,西方艺术音乐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形成了巴黎圣母院乐派,经历了哥特时代。

也许是因为乐谱是被设计过的缘故,音乐从此以后渐渐地变“美”了,如今要是听西方艺术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享受,尤其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为最,为何会这样?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与文化,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必然会让音乐走向细腻而柔软。但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时代起音乐特征差别也是巨大的,这其中有寂静之美,也有扣人心弦的眉,还有优雅激烈的美,这些现象都是跟当时的政治相关的。

由此来看,如何听懂艺术音乐,还要结合历史。《极简音乐史》一书就对艺术音乐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这对喜欢艺术音乐的人来说算得上是一道美味佳肴,品味历史,聆听音乐,若是能有幸从中有所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获。我想,这也是《极简音乐史》一书的责任所在,也是作者所希冀的。

如今这个时代,无论是在家,还是走在大街小巷,很难听不到音乐,如此看来,音乐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那么,如何听音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想听懂西方艺术音乐,我想《极简音乐史》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