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锦集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锦集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是一本由方豪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一):清朝大家族奢靡生活的一角

《红楼梦》是世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它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大家族,更从侧面体现了逐渐解体的封建阶层。在这本书里,一个大时代的横截面呼之欲出。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无数人在这个大时代的挣扎起伏。

因为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因此对《红楼梦》各个角度的考证经久不衰,“红学”就此诞生。而这本《红楼梦西洋风物考》,则是“红学”的分支之一。而这本书的作者方豪,则是横跨了民国和新中国的一位考证家。

方豪(1910—1980) ,历史学家,天主教神父,浙江杭州人。他出生于基督教圣公会家庭。后改宗天主教。曾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兼系主任、院长。1940年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在天主教会任指导司铎、主任司铎。1969年选为台“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评议员。1975年7月,天主教教宗保禄六世授予名誉主教加“蒙席”衔。1980年12月20日病逝台北。主要著作有《中外文化交通史论丛》、《中国天主教史论丛》、《宋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六十自定稿》、《马相伯先生文集》、《明淸之际中西血统之混合》等。

在这本书里,作者方豪不分巨细地考证了红楼梦中所出现的所有西洋事物。在《红楼梦》中,见多识广的薛宝琴曾经表示,自己曾经和父亲跨海经商,去过很多其他国家。这当然不可能是杜撰。这说明,在清朝,这种跨海经商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普通的人家未必能用得起那些来自西洋的奢侈器物,首先受益的自然是皇家。我们如果去故宫游览,还能在钟表馆等地方一窥帝王的奢靡。除了皇家之外,能用的起西洋物件的,便是皇帝的宠臣了。比如乾隆的宠臣和珅在被抄家后,就发现了无数价值不菲的西洋珍宝,光西洋钟便有460座。

而在《红楼梦》中,“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自然有着无数西洋珍物。事实上,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一家出现了西洋奇珍,在另一家出现类似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比如,贾宝玉就随身带着西洋的怀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也见到了王熙凤房间里的自鸣钟。这无疑是非常符合四大家族的身份。难怪刘姥姥看了满世界的新鲜物事,就要连呼“阿弥陀佛”了。

而晴雯在病倒后,还能用西洋鼻烟壶来治病。虽然鼻烟壶是西洋的舶来品,但实际上,在它传入中国后,很快便出现了风格独特的国产鼻烟壶。甚至在民间,也有些很广泛的鼻烟壶受众。

假如要将这些在《红楼梦》中所出现西洋名物一一考证,并汇编成册,都要花上很多时间。哪怕在信息时代,电子论文如此容易下载的今天。如此看来,这本《红楼梦西洋名物考》的完成殊为不易。作者方豪在消息闭塞、动荡频繁的那个时代里收集资料,并归类整理,这本身就是一项壮举。而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在需要扩充知识,或者引用资料时,只要翻开这本书,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所需的那些东西。这无疑是一本极好的红楼梦周边入门读物。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二):西洋名物中泄露的时代背景

一部洋洋洒洒上百万字的《红楼梦》,从问世之初就得到上至显贵、下到俚俗的喜爱,至今已无法统计它的读者数量。因为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红学,研究者遍及海内外,一时蔚然成风,至今不衰,可以说寰宇之内罕见。

如果统计一下《红楼梦》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研究人物的有之,研究作者身份的有之,研究版本的有之,研究花花草草的也不少,唯独研究其中西洋名物的不多,这其中,要数方豪的《红楼梦西洋名物考》最为人称道。原因无他,这本小册子详尽地介绍了《红楼梦》书中出现的西洋名物,并比较各版本原文异同,对西洋名物进行分门别类,令读者一目了然。尤其可贵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从中管窥《红楼梦》成书的时代背景。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是由七篇文献组成,以西洋名物考证为主,书名因此而得。其中除论文之外,还有书信和序言。全书虽只有区区七篇文献,信息量却不小,如能辅以此书,对于读者阅读《红楼梦》帮助匪浅。

《红楼梦》究竟讲的哪个时代的故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过考证书中的西洋名物,并参照约略同时出版书籍中记载西洋物品在中国流通情况,作者基本认定故事发生在雍正六年以前。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书中所记海疆事以及凤姐爷爷的官职等来推断,进一步《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代。

一般地讲,考证文字大多读之味同嚼蜡。而《红楼梦西洋名物考》在不失严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评论,分析到位,语言通俗易懂,不咬文嚼字,更没有故作高深和学术腔。比如在介绍“俄国货孔雀毛斗篷”时,考证之余,作者说道:这两件斗篷,描写得真好。贾母送宝琴的在先,借香菱的口,说是孔雀毛做的。又又说贾母疼宝琴还在宝玉之上;这话传到贾母耳里,才又引出一件孔雀毛斗篷;为表示郑重,特由贾母亲自说是孔雀毛做成,而且是俄国货。那么送宝琴的那一件野鸭子头毛做的斗篷,可能也是俄国货,所以贾母说:“就剩了这一件。”这一段分析真是非常到位,读者读至此方才恍然大悟。

考证的过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既耗费大量精力,又要富有耐心,更缺不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短短一篇《致胡适信》可见作者治学之严谨和其中的甘苦。

《红楼梦》一书中大量散见的西洋名物,都在暗示着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比如书中提到西洋画和鼻烟盒,在书中第五十二回描述鼻烟盒时说,“是个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可见,中西文化技术交流的成果,《红楼梦西洋名物考》书中附有一幅“铜胎掐丝珐琅对盒“的照片。正是这样细微的描写,泄露出《红楼梦》一书的时代背景。

《红楼梦》是千古名著,内涵丰富,可兹入手研究的地方很多。单就其中出现的西洋名物进行研究,方豪的这本小书无疑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三):从西洋名物中考证《红楼梦》故事背景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爱好者最爱各种考证研究,普通读者也喜欢参考考证分析的书籍,反复品评。“红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强、关注度高的一门显学,最著名的红学大师莫过于周汝昌先生。正因为《红楼梦》中所涵盖的学问庞杂,诗词歌赋、医药、故事背景、作者生平等都成为最受欢迎的研究内容,不同红学研究者各有侧重。

历史学家方豪对《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红楼梦西洋名物考》中,方豪以作品中的西洋物品为切入点,并通过对曹家历代先人的仕途经历、主要职务、与西洋人的往来交际的论证,考证故事的可能背景。

选择西洋物品为切入点,方豪自有其道理。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很多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离不开作者本人的见闻阅历,作者从生活中掌握的丰富素材,必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即便作者有意隐藏真实的背景,发挥创造力,故意做一些移花接木的改变,但对具体物品的描述和运用很容易如实落笔,让人从中寻找到“真时代”、“真地点”、“真人物”的痕迹。西洋物品相对普通物品数量稀少,在我国流入的时期、物品类别,都有一定的限定,更容易考据辨析。方豪的红学研究思路,可谓别出心裁。

《红楼梦》这部经典,我只是粗略的读过一遍。如果不是看到方豪在《红楼梦西洋名物考》中按类别精心整理的西洋物品清单,还真没想到书中这么多西洋货,服饰衣料、玻璃制品、钟表、日用小工具、化妆品、葡萄酒、药品等,品类众多。

这么多的西洋物品,自然有来源。方豪认为,来源大致有三:外国进贡,臣民进上,购买和赠送。关于外国进贡,《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借凤姐之口讲述了凤姐爷爷曾经负责管理各国朝贡事宜,这样看来凤姐拥有一些西洋物品就不足为奇了。在《皇朝文献通考》卷三十三《市籴考》中记录了乾隆四十九年官员呈进钟表物品相关内容。购买和赠送也是一大来源,江南一带当时已经有一些洋货在市场流通,比如薛蟠就曾经从江南带来洋货和自行人。

关于《红楼梦》故事的时代和地点,方豪从书中的西洋物品、谈及的海疆事宜、曹寅家族亲友人物、凤姐爷爷的官职等多方面进行推断,并参考康乾时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更、管理机构的设定。这些非常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很符合方豪历史学家的治学风格。

以前看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红楼梦》人物的解读。大家各有各的见解,只要拿的出可信的论据,都能得到一定的支持。也有很少数的人,过于偏离原著文本,加入太多个人揣测。相对于少部分人这种喜欢穿凿附会、没有充足资料的基础上过度解读和猜测的做法,方豪的研究方法很值得尊敬。

读名著是很好的业余消遣。有时候遇到跟自己观点相似的解读,会很开心;有时候遇到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思考角度,让人眼前一亮;又或者有人完整解释了一个被自己忽略的细节,茅塞顿开。这也是读名著的附加趣味。

2018.02.08雾凇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四):点灯·春光乍泄

翻看了方豪先生的《红楼梦西洋名物考》,遥想在当年资料搜集困难之季,先生完成了多篇关于红楼考据文章,以更为开阔的中外视野出乎人之所料,其中比如那盏玻璃绣球灯,竟然也是西洋产物。

玻璃绣球灯出现的那一回,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红楼梦》场景之一,为此还想起了另外一盏灯。

先说说玻璃绣球灯。话说《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雨滴竹叶,贾宝玉一身蓑衣,看上去犹如渔翁,到访看望病中的黛玉。黛玉见宝玉如此打扮,询问他这身行头的来历,弄得宝玉打算送她一身。

这时,书中描述黛玉的反应极为有趣,“ 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一个渔翁,一个渔婆,正好凑成一对,黛玉内心日夜所思之爱,此刻自然道出,让观者着实替她感到高兴。

宝玉却不留心,看着黛玉病情稳定,正要回自己房。屋外天色深沉,雨还在下。黛玉怕宝玉点的灯笼亮度不够,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宝玉说是自己也有一个,怕砸了,也不肯从黛玉手中接过来。黛玉又说:“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经过一番理论,宝玉才接过灯,回去了。

小小的玻璃绣球灯,在你侬我侬的情思下,又美又雅,我笔力有限,建议大家去看原著。

电影《春光乍泄》剧照

在这,我又想起了一盏灯,就是电影《春光乍泄》里的那盏。那盏灯,不如玻璃绣球灯精致,却也印着瀑布的画面,电影中的两个男子为此,打算去看灯上瀑布的真实所在地,简直文艺浪漫的一塌糊涂。

他们两人也曾爱过,可最后,是一个人站在壮丽的瀑布下,发出了“我终于来到伊瓜苏,觉得好难过,因为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的感叹。电影中,瀑布水流拍打着男子,也是把我弄得内心潮湿起来。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异性还是同性,好像不完美的爱恋更能深入人心。一盏灯,寄托是人情,虽然感情结束了,但是他们相爱时的美好过程,让人羡慕又让人期待。

小说、电影的终结,意味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开始,抱着期待,点灯,迎接下一场的春光乍泄喽。

电影《春光乍泄》剧照

《红楼梦西洋名物考》读后感(五):西洋物件里的红学

在寻红学书籍与觅方豪作品(《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之间,偶得此书,幸甚至哉!从初中渐萌对红学的兴趣,到大学初涉中西交流史,二种学问皆为我所爱,今日读是书,拍案称道:竟有人能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二者,置于一处谈论,还能说得严密有序。【因书已不在手边,仅凭记忆挪列数条私以为可取之处】:

1、视物件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大概不少红迷都与笔者一样,即使细读过三五遍文本,也只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不过在情节、人物、诗词、主题上下了些工夫,纵然有的读者关注到饮食、服饰、建筑艺术等细节上,也很难想到从中着手做一番考据。所以,当看官读到什么“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西洋葡萄酒”“玫瑰露”“穿衣镜”“玻璃绣球灯”时,是不是也和笔者一般,直接略过不究呢?方豪神父之所以能够捕捉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字眼,首先是受其身份背景、治学领域影响,对中国历史中的西方元素极为敏感;再者,神父强调文学作品带有时代和作者的痕迹,书中的西洋物件虽少,不应该都是凭空捏造的,定是取材于作者见闻或是别人所记载的素材。有人会觉得样本过少,欠缺说服力,可反过来想,正是因为这些洋玩意儿在当时稀罕,故其指向性较单一,且物品相对而言客观性会比人物、故事更高,由此是否可以认为神父所取视角的确巧妙呢?

2、中外文献相辅相成,论证清晰严谨。首先方豪把书中出现的西洋物件做了归纳整理,比照多个版本,甚至参考了日译本,将物品分类列出,为后面考证背景打下基础,我虽没有做到逐字阅读,却能隐隐感到可靠。考据部分大致有以下几条线索(笔者能力有限,恐不能概括所有):外国进贡物品、曹家与江宁织造署的变迁、曹氏及亲友与传教士的交往(尤其是接驾一事),试图从物品来源、重大事件中推测时代背景。方豪运用了康熙时期某些一手资料,印象深刻的当属传教士所遗日记、档案,在比照故事情节时,也不忘与清代材料互证,以提升准确度。

3、治学态度认真谦逊,值得后人学习。读神父的文字,能想象他必是可亲可敬之人。后半部分神父评价了几位前人的考据成果,能感到他对自己研究的肯定与对他人明显错误的理性否定,但他并没有就此自夸。他虽然从多个角度、用多方资料论述了“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的观点,但究竟没有找到关键问题的直接证据,所以也并不敢说“开辟了红学新支派”一类的话。实事求是,自由探讨,取他山之石,避一家之言,扬己之所长,开我之道路。

若非要说不足之处,先要怪历史留给后人的资料太少或真伪难辨,让神父的几种猜测总是以缺乏直接证据结尾,最终难以形成有机的体系或学派。

这本书使我对方豪的红学研究方法产生很大的兴趣。当今,有几位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对其观点做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只可惜,不曾有后人循着神父留下的路径,往更远的地方行进。若今后有缘遇见相关文献,定会用以浇灌此书在我心中埋下的种子。

2018.11.0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