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大西洋的故事》是一本由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019-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一):大西洋——西方文明成长之海

与东方相比,西方文明的特色是海洋文明。如果说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那大西洋就是西方文明的厅堂,西方文明中的文化交融、掠夺征服、技术创新、国际政治都与大西洋息息相关,通过大西洋,西方文明奠定了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基础。与当下市面上谈论地中海历史的书籍相比,介绍大西洋的科普书目较少,这本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该书的叙事方式也比较有意思,借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七个阶段来讲述人类与大西洋互动的历史,在不同阶段,大西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维京人到哥伦布,他们不断努力发现新大陆并开拓新天地;占据海洋两岸之后,人类又在寻找如何更好更快跨越海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又在上演争夺海洋的剧目。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往来于大西洋上的有征服者、探险家、商人、战士、科学家等等角色,他们跨越海洋发现新的大陆,向海洋索取食物和资源,探索海洋的科学奥秘,用自己的规则来定义海洋。人类在接受海洋哺育的同时,也承受海洋的怒火和变幻莫测。

相对不足的是,本书对大西洋的每个章节都能写出一本巨著,而本书只是进行了简单介绍。作者缺乏主题、过于分散的叙事方式,也让读后难以影响深刻。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二):是谁首次跨越了“死亡绿海”

虽然许多人此生都无法亲眼目睹大西洋的波澜壮阔,但不得不说这片神秘的海洋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冒险的精神之地。而《大西洋的故事》则是一本绝不容错过的大西洋传记。

“死亡绿海”是欧洲人赐予大西洋的称号。12至13世纪时期,欧洲的航海技术非常弱,去往大西洋探险的船只大多都凶多吉少,他们认为大西洋的气候变化莫测,风浪极其险恶,而且大西洋靠近岸边的海水呈现绿色,这也是“死亡绿海”这个称号最初的由来。直到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才将这片绿海统一命名为大西洋,用“大西”这个古希腊神话的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来象征着出征这片深不知底的海洋所需要具备的勇气。

面对这样的海洋,只要跨越大西洋必定是名留史册的人。这时候不得不提起,教科书日常提及的伟大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一世的批准和资助,率领3艘海船和87名水手于8月3日出航,并于10月21日首次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保持着这种说法,并歌颂着哥伦布。尽管哥伦布是一位勇气过人、技艺超群的水手,但并非是第一个横渡大西洋的人和发现美洲的人。

先来说美洲原本的土著人,这些人很可能原本是1万2千多年来从俄罗斯经过阿拉斯加抵达美洲并繁衍生息下来的。因此,教科书过度宣扬哥伦布是首个发现美洲这种说法原本就是对各大洲土著的人“侮辱”。这时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名叫列夫·埃里克森的人。

或许列夫·埃里克森并非所有人都知晓,但他的故事却十分吸引人。他是著名维京探险家埃里克红的儿子。埃里克森比他的父亲有更远大的抱负,他在1000年左右买下了大量船只,并招募了35名船员去探索神秘的土地。很显然,他们成功并发现了文兰,这是他们在美洲首个定居点。可惜这项伟大的成就在过去几个世纪被非维京人所诋毁。这个关于历史的小小误解,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将每年的10月9日定为“列夫·埃里克森日”,才被人慢慢接受。尽管时间漫长了些,至少真相逐渐开始水落石出。

尽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理论只不过是个美好的传说,而他也并非是首个跨越大西洋的人,但宣扬哥伦布的时期对美洲和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大西洋的故事》将这次史诗级的误会趣妙横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得不夸赞一下作者西蒙·温彻斯特的文笔,正是他对这片大洋的浪漫畅想,才最终写就了这部宏大的传奇。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在大西洋漫长的历史当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澜,人们至今仍在不停挖掘这片海洋所蕴含的神秘。虽说人们在半个世纪前开始可以用飞机穿越这片海洋,但乘坐轮船横跨大西洋,或者捧起这本《大西洋的故事》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冒险之旅。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三):一部关于大洋的史诗故事

在阅读本书以前,如果有人问起关于大西洋的印象时,我能想到的大概有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万恶的奴隶三角贸易、以及今天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但是当我真的拿起这本《大西洋的故事》时才想起,其实仅仅在半个世纪之前,大西洋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道在旅行中很难跨过的天堑。作者在本书就曾经在跨洋航班开通前体验过从英国利物浦一路坐轮船用了7天时间到加拿大的酸爽感觉,直到那个时候,作者艰难的登上当时著名的“白色女王”号轮船时,大西洋代表的仍然是自由、新世界和冒险……

但这一切都随着1958年航空公司开通了跨洋航班后烟消云散了,用作者的话说,在那之后旅行者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绑在一张难受的座位上,看完戴在身上的唯一一本书后,神游天外的等着飞机着陆”。

我猜作者可能是因为早年的冒险经历,对现代人已经将大西洋当成一道再普通不过的风景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这本《大西洋的故事》,向今天的我们讲述从古老的非尼基人开始,人类滑向这片大洋的故事。

说起我读这本书的原因蛮好笑的,现实中的我一次大洋都没能真的见过大洋,甚至连内海也仅仅是去大连和深圳的旅游时,在老虎滩、大梅沙这样的海滩上远远的看过一会儿。

但作为一位从小就玩“大航海”系列长大的宅男,我每次想到海洋都会在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激动。于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就只能在各类文艺作品看看别人过瘾了!

而这本书正是在讲述了大西洋历史的同时,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要么波澜壮阔,要么风趣幽默的故事。

比如是谁发现的新大陆:我们在历史课本和相关的通识教育中都被告诉,这个人是哥伦布,而另一些学者或著作会提出异议,认为早在哥伦布出航几百年前,就有维京海盗发现了美洲大陆甚至绘制出了航海图。

而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并没有用枯燥的考古或文献来讲述究竟谁是对的,而是以一副航海图为线索,通过大量篇幅详细的讲述了这桩公案本身的曲折故事:

早在20世纪中叶,一名意大利的古籍书商向耶鲁大学捐献了一张由11世纪的挪威人绘制的海图,上面明确的标注着在格陵兰岛的西边还存在着一个无比巨大的“岛”,而这座岛的轮廓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高度吻合。

详细一公布后,所有哥伦布的支持者和他的意大利老乡们都倍感打脸,于是又有各路人马站出来说这幅海图是伪造的。甚至在几年后,考古界明明已经发现了维京人在更早的时候到访过北美大陆的确凿证据,对于这幅海图的争执却一直没有停止。

而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经过了五十几年的大辩论后,就当相信这幅海图为真的有一派看样子即将获得胜利时,海图上的墨却自己快消散干净了——这幅号称经历了900多年风吹雨打都没啥事儿的航海图,就这么在耶鲁大学周密的保管下,不到50年连墨都挥发没了……

《大西洋的故事》读后感(四):非常好看的科普故事

12. 《大西洋的故事》

【英】西蒙.温特斯特著 梁煜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年4月 2日读完

这本书好看,让人享受愉悦的阅读体验。作者文字功力很高,描述视觉影像出色,许多场景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观看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有时,字里行间,还能读到一丝丝英国人的冷幽默。

大西洋,其实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理名词,除了通过小时候看过的古早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知道了与美国很近以外;就是历史课上学到二战签订《大西洋宪章》,确定一致反法西斯路线;然后就是著名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那是富裕的欧洲和美国等国家联盟。

作者以人的七个时期发展对应大西洋的发展历程进行写作构架,从海洋的诞生写起,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地质构造变化演变。

一、摩加多尔紫色群岛

一提起紫色群岛,就想起听张湛讲古代史时还对腓尼基人留有印象,用昂贵的海螺榨取染料,制成紫色袍服售往罗马等地,换来暴利。

法约群岛牧羊方法令人惊异,悬崖上青草丛中,由牧羊人在初春攀爬着崖壁,一只只将小羊送上悬崖,让羊群在此呆上一整年。

确认哥伦布虽然是一位勇气过人、技艺超群的水手,但并非是第一位横渡大西洋的人。他从未到达到美洲。相反,列夫.埃里克森,几乎可以肯定是第一个跨越大西洋的人,很可能是到达美洲大陆的人,不仅没有留下任何遗患,而且动机指向共同福祉的人,却被人大大遗忘,很少得到纪念。事实上,美国人接受并大肆宣扬哥伦布,而对这位北欧人讳莫如深。

二、浅滩与深海

“挑战号战舰”进行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半,在大西洋上穿梭往返,科学观测人员测量海深、记录温度,往海底投捕捞网,打捞各种生物。最后,带回成百上千的动植物样品,整理研究了近20年,才将80卷官方报告得以出版,形成有史以来最全的海洋研究,逐步建立起海洋学。

大西洋的起始点在蒙大拿北部一座名为“三分癫”的8000英尺的高山旁(北美大陆的水文最高点);起终点在赞比亚的湖泊(刚果河发源地)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形成莱茵河支流);另一个起点在美国黄石公园附近一个山谷(密苏里河源头)。

三、美与力量

本章从美术画作、文学作品、城市建筑与发展以及音乐作品等方面,寻找大西洋的各种线索。大西洋城市诸如希腊、纽约、开普敦,都围绕着海洋发展,还有个叫詹姆斯敦的小岛,很有意思,它是圣赫勒拿的首府,曾经流放过战败的拿破仑,岛上居民一直保持5000人左右,彼此感情很好,有很多“私生子”叫“多多”(不知道是真的,还是调侃的幽默),很少发生恶性案件,警察都没事干,岛屿保留了很多精致小巧的建筑。

四、海上悲声

本章从英阿之间的马岛之战谈起海上战争,作者当时作为战地记者前去报道,结果因被指控间谍罪被关押。

发现美洲大陆,被全新定义的大西洋成就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地中海旧世界崩塌,大西洋霸主时代开始,贸易、掠夺和战争相伴而来。海边殖民地的诞生、消亡和存续过程中,大西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新世界货物(烟草、木材、毛皮、黄金、靛蓝)被运回欧洲的通道。海盗、奴隶制和海战在军事活动中紧密相连。

奴隶跨洋贸易从16世纪佛罗里达的法国人和弗吉尼亚的英国人开始,延缓了400多年,最后一名幸存奴隶于1935年去世。1815年,美国白人詹姆斯.赖利乘船去北非进行贸易时被非洲游牧民阿拉伯人擒获,成为奴隶,最终被英国领事支付赎金解救。

五、海上商人

北大西洋是10世纪时议会诞生的地方。公元930年,阿尔庭成为掌管冰岛立法的唯一团体,如今,那块岩石成为世界其他地区设下治国模板的法律之岩。

大西洋作为食物来源和贸易通道,最早由汉萨商人设立东西轴线上的双向贸易,汉萨同盟奠定了商业捕鱼的基础。

邮轮的开始运营是由2个在美国做生意的英国人开启的,这是第一次接触到的细节。之前看到许多影视剧中出现英美邮轮的形象,没想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也是颇有波折。邮轮是重要特征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定期的时间表发船,这一全新的“按时刻表行船”理念沿用至今。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第一个实行的人确实了不起。

在如今网络世界地球村的背景下,再看海底电缆与无线电报初始信息的传递,恐怕会更感同身受。都明白现在是速度的社会,人人都在往前赶,谁抢占了最新的有效信息,谁就掌握了王牌。而首次意识到从将电缆从陆地转移到海底的人,是了不起的(在太平洋最窄处从纽芬兰铺设到爱尔兰)。硬件铺设与无线信号同步传输,在当时都是不可思议的想法,经历了无数失败之后,变成现实。

六、变化与衰落

从海洋到天空,人类的交通方式不断更新跨越。不着陆飞行跨越大西洋的首次完成发生在1919年6月14日,两位英国皇家飞行员花费16小时零27分钟,从纽芬兰抵达爱尔兰,一头扎进沼泽里。

作者认为大西洋是目前受威胁最大的水体,因为它最常被使用、最常被跨越和掠夺。环境污染从现在看到的资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很多纪录片反映了水体变化,海洋生物变化的现实。这引发一系列恶果,海洋捕捞业从旺盛到崩溃,工人失业,工厂关闭。

七、仍未知的海洋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恶劣天气出现的越来越多。像《蓝色星球》等纪录片中说的一样,我们对海洋了解的还是太少,但是海洋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