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三次的杀人》经典观后感1000字

《第三次的杀人》经典观后感1000字

《第三次的杀人》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福山雅治 / 役所广司 / 广濑铃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次的杀人》观后感(一):为了看福叔叔看完了

为了看福叔叔看完了,看到福酱饰演的律师的姓是重盛,第一反应是平家的重盛,发音也一样 是shige-mori,但我一直不知道“重”中文念哪一个音,是chong还是zhong,网上也没查到相关的,但查到了另一个相关信息,就是好像有看到 茂森 也发音为shigemori,mori是森林的意思,茂盛可能跟重重叠叠有相似的含义,所以我猜念chong可能好一点,大概就是茂盛的森林吧,家族兴盛相关的含义吧。我听到一个有声书讲平家物语的时候念zhongsheng,不过并没有权威的背书,所以也不一定准。

如果有朋友知道应该怎么念比较好,请告诉我。

篇名翻译不是很准,三度目の殺人 翻译成第三度嫌疑人,明显就很扯,本意就是第三次杀人,

看完之后,大概可以体会到篇名的含义,也就是嫌疑人杀了3次人,最后被判死刑,所以第三次是杀死自己。而如果理解成这三次杀人都是同一个人做的话,那第三次杀死的人是自己,也就是说,他的死亡是自己选择的,而律师,法庭,都是他选择杀死自己的“工具”而已。

既然是第三次,那么也就是的确有第二次,第二次他的确杀了人,开头也很明确,是他下的手,并没有疑问,有疑问的只是杀人的动机。

至于片中福酱的想象,河边场景出现了女儿,也只是律师的想象而已,并不一定女儿真的在现场。

福酱最后妥协了,尊重委托人的意愿,帮他实现他的愿望,但委托人自始至终也没有承认,福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实现委托人的愿望,所以福酱问,是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委托人一直也没有正面回答过。所以真相并且没有直接说出来。福酱的做法到底是一厢情愿,还是怎样,都不确定。

《第三次的杀人》观后感(二):“容器”的碰撞……

一直想看这部电影,是枝裕和拍摄悬疑片,这种组合太过诱人,特别想看看文静儒雅的导演如何展现黑暗的一面。

但看完电影一脸懵逼,这根本就不是悬疑电影,借着法律与审判的躯壳讨论的是法律与人的一种关系,再往深层讨论,涉及的是人是否可以审判人这样的哲学命题,可以说是社会派与哲学派的融合。

电影展现了很多是枝裕和的特有符号,有静物镜头,光影特点,甚至还通过父亲做饭的画面,来解读传统的父子对立关系。这个画面我很喜欢,传统的父子关系中有养育,培养,反叛,谅解,传承和坚守,这样的传统的东西,由是枝裕和来展现更佳有说服意义。另外,这个电影的配乐太美了,钢琴的悲怆与大气很适合这样的广度电影。

另一方面,电影探讨了“容器”的问题。从我个人理解,这个容器是人,而里面充盈的是社会元素,个人是社会的载体,而人的犯罪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的反馈。同时,容器也是人与人情感关系的一种。开始,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是对立镜头,一个律师一个罪犯,他们是主导与被拯救的角色,但是随着案件的深入,罪犯展现的情感世界在律师这边得到了反应,参与和回馈,结尾两人头像通过玻璃反射慢慢重叠,最后福山雅治退出,人与人意识、情感能否进一步交流,我们能否完全认同一种观点一种情感?人之间的交往,我们能否全身而退,这样的容器重叠后我们是否能带着对方的“残留”继续生活,最后,福山雅治的十字路口伫立停留就很迷人了。

从犯罪故事上来说,谁是凶手已经不重要了。法律在程序上是公平公正的,但是执行法律的是人,人如何能审判人?仅仅是知识、证书与立场的差别吗?一个罪人是否能为了正义去犯罪?而结果又有谁来承担?役所广司饰演的罪犯频频修改证词,不是为了脱罪,而是在最大限度地惩罚,那一刻,他不是罪犯,他是法官。役所广司塑造了一位迎接圣光的罪犯。

很多人在诟病,凶手到底是谁?再加上是枝裕和缓慢的个人风格拍摄手法,使得很多人在抱怨。但是这些内容不是是枝裕和的讨论点。建议观影者将眼光放大一些,从人,社会,法律,以及救赎方面去看,去揣摩。杀人的是社会,杀人的是命运,而人只是承担一切的容器。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也是容器的碰撞。

《第三次的杀人》观后感(三):《第三度嫌疑人》:如何定义这一部“是枝裕和”?

从第一印象来说,《第三度嫌疑人》似乎是不太“是枝裕和”的:

它颠覆了人们对是枝裕和的传统印象。以往那个只关注于家庭亲情、世间冷暖的是枝裕和这一次居然玩起了悬疑推理片,这着实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不了解是枝裕和的推理片影迷一定失望了,这样温温吞吞的是个什么鬼?结局模棱两可,没有神反转,也没有波洛式的案件还原,观众代入感全无……差评!

了解是枝裕和的文艺片影迷也可能失望了,煽情的部分去哪儿了?全片一处泪点都没有,说好的亲情桥段呢?我纸巾都备好了,你却给我看这个?

若再次回味来看,《第三度嫌疑人》似乎还是挺“是枝裕和”的:

慢节奏!慢节奏!慢节奏!

细节化!细节化!细节化!

这不挺“是枝裕和”的嘛。

似乎不管什么题材,是枝裕和都能把它演绎得非常文艺与生活化,这也正是本片作为悬疑片给普通影迷造成的心理落差。导演似乎不是在抽丝剥茧的解密案情,而是在循序渐进的剖析这整个社会。

影片由前半部分的调查与后半部分的庭审组成,预想中的曲折暗访与激烈庭辩都没有。在慢条斯理的铺排中,观众一步步接近真相,却又始终不能痛痛快快的撕开最后那一层帷幔。就在这种暧昧不清的纠结之中,影片戛然而止……多么典型的“是枝裕和”。

“第三度嫌疑人”指的是什么?

是枝裕和的电影也许从来没像本片这样引发两极分化的争议,因为不论是《海街日记》的温情还是《比海更深》的消沉,它总有着相对明确的线索与寓意。而《第三度嫌疑人》是含混不清的,它想表达的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它是在歌颂“嫌疑人的无畏献身”还是在嘲笑“嫌疑人的无谓献身”?

“第三度嫌疑人”可以解释为主犯三隅在法庭上的三度“嫌疑人身份”:第一度因为自首而被公众毫无争议的定罪;第二度因为律师重盛的深入调查而行将“正义化”并减刑;第三度因为三隅自己在法庭上翻供而被粗暴判处死刑。

案情经历了混浊、清晰再到莫名其妙程序化终结的奇异过程。一切似乎匪夷所思,却又顺理成章。每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结局,没人会去关心过程的合法性,也没人会去在意“嫌疑人”是否真的有罪,被害人是否值得同情,被害人家属是否真正悲伤。

甚至没人在意“嫌疑人”三度转变背后的事实真相,反正判决早已注定,法庭要做的只是节约时间,提高结案率。因为时间就是所有人的生命,而个体的生命却不是重点。某个人的苦难、清白、幸福与未来都只是道义上的虚幻存在,它们不是实体,不需要在法律程序上得到宣判与祝福。

“第三度嫌疑人”也可以解释为“第三度杀人”,三隅犯了两次杀人罪,第三次他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比起在那个工厂里靠封口费活着,不如待在监狱里不用骗人,来得轻松。”现实生活比牢狱中更为恐怖与残忍,他宁可回到鸟笼中,也不愿奔赴笼外那不被女儿与世人所认可的“自由”。他只求一死!

“第三度嫌疑人”还可以被解释为广义上的“第三者嫌疑人”,即控方、辩方及审方共同组成的司法体系,是他们的碌碌无为与麻木不仁宣判了三隅的死亡。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真相本身,而是过程的高效与结果的有利。“不经过人的同意,人被这样生出来,然后不明不白地被夺去生命。”

“罪与罚”在法律上是前因后果的,但在司法体系里,“罪与罚”有时候却又变成了先果后因。而在三隅的脑海里,赎罪与惩罚也许是平行的,甚至画上了等号。

三隅是什么样的“容器”?

三隅只是一个“容器”,所有的作案动机、行凶过程、罪名程度以及宣判结果都可以任意装进去,他不会反抗,也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他只是一个“容器”,没有知觉与痛觉,甚至不被当“人”来看。

在女儿眼中,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父亲;在厂长眼中,他是一个不敢反抗的廉价劳动力;在邻居眼中,他是一个沉默无语的木讷租客;的在律师眼中,他是一个用来打赢官司的道具;在法官看来,他只是一个行将就木的文件代号。这一副躯壳没有了灵魂,他只是用来盛放宣判结果的档案柜,仅此而已。

而三隅自己也显然把自己进行了彻底放空,对工作、生活、理想及未来了无生趣,放任自流,甘于做一个空空的“容器”,行尸走肉般的出生、活着继而死去……

是枝裕和想讲述什么?扑朔迷离的案情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非曲直的法庭伦理?还是浑浊不清的社会现状?

他对影片做出了大量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引人思考与回味。他试图打破文艺片与类型片(悬疑片)之间的界限。这种探索精神可嘉,但结果是见仁见智、难以评判的。正如片中所说,“和人的意志无关,生命被挑选着。”

在这里,和电影的意志无关,观众被挑选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