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情薄读后感锦集

世情薄读后感锦集

《世情薄》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情薄》读后感(一):万牍易写封侯志,一言难尽世情薄

史杰鹏曾谈到自己文字中的故事并非要说人到底有多坏,我想他更想表达的或许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一种愤恨背后的心酸,恰似金刚怒目背后的慈悲。

《世情薄》读后感(二):远去的况味

看到书名,立刻想起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书名起作《世情薄》开始我以为作者是想回忆往事,来点忆苦思甜,来感概一番世道艰难--其实这只是个人的思维定维,虽然这么想也非常顺其自然。我们的父辈特别是经历过多次大运动的那一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形态究竟怎样,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有什么经历,那些在我们眼里非常不容易的当年,究竟于大于小,对个人都有哪些影响等等问题,一直让人想深入了解。于节假时回家探亲时,偶尔与父母讲起这些,从他们口中听到的故事,也总对当下的工作生活有些反思。

读了书中的故事,才发现作者是正话反说,想以《世情薄》恨亲朋冷漠,嘲乡邻市侩,恼人心险恶,叹世情凉薄!想恨,想嘲,想恼,想叹,也更想激起看客的情绪,想打破当下“面瘫”式的冷漠。也更是以淡然的表述满怀对乡土的思念,在新旧人情世理的冲突中剖析社会的变迁,在对街巷里弄和鸡毛蒜皮的琐碎里,缅怀旧时代浓浓的人情味。

作者有些文字,很能勾起我们对小时候的回忆,比如有篇文字写《冻疮》。作者家在南昌,小时候冬天冷,于是生了冻疮。这和我小时候刚从北方来到南方时一样,天冷也不太适应,也生过冻疮,只是不会像作者那样严重。作者讲冻疮便罢,只是将它升华到了“精神痛苦,磬竹难书”的地步,这样的夸张就很让人好奇了。原来只是因为冻疮太严重,不好看,怕羞,怕痒,甚至到了想偷偷逃课的地步!可是没逃成,因为人聪明,老师又喜欢让他吃小灶,所以,特地让同学叫去解数学题了。噢,这样立意就是扯家常里短,说说小闲话,然后来点苦中作乐了。我想大约作者原本想弄个不落窠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不过,在读者看来所有的“咬牙切齿”,所有的“怨愤交加”,不过是为赋新辞强说愁,一段段青春的纪念罢了。但这些独属个人色彩的淡淡的童年回忆对那个远去的时代来讲,这其中的点点可触摸的温情真的弥足珍贵。

《世情薄》读后感(三):世情薄,情不薄

《世情薄》,在阅读此书之前先入为主的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但是目录却告诉了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不仅不是一本小说,更在页数上“欺骗”了我的眼睛,那本凭着经验认定该是200多千字的作品却硬生生打脸了。

我不是一本小说——手法与情感。《世情薄》选录了作者史杰鹏56篇散文,第一篇便是以香港电影《三笑》开场,说实在话,也许是因为个人并未看过这部电影,也可能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在读此文章时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看到三分之一处时,发现了真正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写作的手法,似乎与平日的自己有些许相像,自然,从小到大看着同样手法的文章多了也便产生了免疫(这不是在自夸),既然有了其中一个原因,那么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的情感,页数越是往后翻,作者的第三者口吻就越是突出,不管是写着电影还是外婆的离世,近乎凉薄的情感,让我很自然的将其带入到了加缪的《局外人》,而跟《局外人》一样,作者并非真的无感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去表达,也许他人看不出,但却无法真正去质疑。

我不是一本长篇——书名与字数。《世情薄》的书名真的起得好,这一点对没看过或看过而没看懂的读者面前是说不通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觉得名字不错,但无法得知书名与内容有什么方面契合,从上一段中我说过作者写作时候的情感,那么这情感不正是“世情”吗?而“薄”不正是针对这本书吗?再看这本以为的200千字被现实的100千字打破的局面,个人阅读有个习惯,除了跟众多读者一样看看作者、看看出版社,我还会看看字数,不同的字数、不同的类型,怎么看又是不同的,而在这里对于非内容的设计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100千字,那么就不需要那么多纸张去做成很厚重的样子,随文字的本心变好,并不是薄就没看头,真正重要的还是文字本身,而《世情薄》不正可以对应薄书吗?

除了在100千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看似凉薄而并非冷血的情感,更在其中了解到了一定的常识,比如平时的《包法利夫人》原来也可以译为《包法利妇人》(应该不是书里打错字吧?),再比如北方叫冰棍,南方叫冰棒,虽然我很疑惑,因为我这块南方土地喊得是冰条。不管如何,发现了很多引人思考的东西,等着我去一个个验证。

《世情薄》读后感(四):一个年代的回忆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外在,书很轻,简单的封面,印刷清晰不花哨,里面只有文字没有多余的空白,这样的书看起来很直观。接下来切入正题,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童年的记忆。这本书不同于日记,因为日记记录的是当下的事和当下的感受与看法,而在多年以后做回忆录,这就用了成熟的严管去看待很久以前的问题,这些事在心里积压很久,有的记忆甚至已经开始模糊了,但是那些记忆犹新的往事永远不会被忘记。

作者的写作风格少有年代感,其中有透漏着些许现代气息。在《对外婆的悼念》那篇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大问题,不知道是语法错误,还是作者头脑混乱。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我可爱的外婆终于死了,享年八十四岁。”我一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难道是盼着外婆早点死吗?而且还很自然地在后文中说自己没有回家乡看她一眼,原因是她儿孙成群,这不禁让我对作者产生反感,无论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他这么写,我就一定会误会。尽管他用了“可爱”一词,并把童年时的美好记忆都记录了下来,不过我还是感觉他是一个不孝子。

虽然说作者的文笔还算不错,只不过他的故事确实不丰富,他的经历也并不比别人多。他的每篇散文中都是对某一件事的回忆,但是最开始的解释总显得太过拖沓,有点凑字的嫌疑。在封皮上,有个叫方麟的说史杰鹏像鲁迅,哪里像了?只能说作者对于生活有一定感悟,但是绝对高攀不上鲁迅,我感觉这个形容有些过了。对于有些事可能作者的愤恨表达的还不错,不过有些时候就显得有些无脑喷了,总感觉有些愤世嫉俗。

其实我比较喜欢的是那篇《端午》,那篇文章很有家的气氛,一开始写的是他们当地的特色,然后是家里的烦心事,虽然最后一家人还是团团圆圆的,这种不完美显得后来的温馨更加强烈。作者还描述了南昌当地的习俗,叫杠蛋,他把这个习俗的来源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最后还有自己的看法。然后就是实践这个习俗了,作者小时候可真是个淘气鬼,只要是玩的事几乎都少不了他。

基本上都是些那个年代应该有的事,几乎是发生在每家每户的事,这些故事看起来能够产生一些共鸣,却没有什么新鲜感。作为一个北方汉子,有些事情也的确让我涨了见识,总体还是不错的。

《世情薄》读后感(五):冷暖自知

看了《世情薄》更加的理解了冷暖自知这个词。这本文集内容很生猛,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看着书里的内容感觉够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书里描写的那些事情却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在发生着。可人间本就是一个多事之秋,有些人或许不喜欢这样的日子,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不愿意生活里的是是非非,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世界,如果个个整的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冷暖。得!升天的了!

《世情薄》我喜欢书里有关过去的那些小市民的描写。而这本书就是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市民生活的状态以及当时人情冷暖还有对人性的描写。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很尖锐,尖锐到了刻薄。在他书里描写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可我也听过家里长辈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他的文字给了我视觉直观的感受,但他带给读者的情绪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他的尖锐。

这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时代感很鲜明。只有有经历有阅历的人才会把那个年代经历的一切完整的表露出来。这与作者所生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本书的作者史杰鹏,江西南昌人,1971年生人,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正因为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本文集的出现。通篇的文字少有温暖的字眼,最多的展现出来的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感觉,果然内容跟《世情薄》相呼应。

可或许是因为我的经历限制了我的高度,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的失去。而忘不掉的则往往是比较惨痛的一些回忆。而本书里对过去的回忆个人感觉略显凄凉。人性是丑恶的,世态是炎凉的,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人样。人样,不是塑个性就成了,他得有内在属于自己的东西。说的远了,咱继续说回这本书,对于这本书的文字很锋利,也很尖锐,可那些大时代的问题你要找一个平衡点,作者这本文集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

就像有一堆对他不住的人,他在咆哮着,愤怒着朝他们找补一些有关过去的旧债。可骂天,骂地,骂完又如何?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重要的是骂舒服就得了,纠缠下去那是多说无益啊。

生活还在继续,假如你在沉迷于过去,那请你快点把握当下,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缅怀现在。而生活不仅是一张大网,它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人呐,活在生活里!冷暖自知才重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