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俺爹俺娘》的影评大全

《俺爹俺娘》的影评大全

《俺爹俺娘》是一部由焦波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俺爹俺娘》影评(一):影像中蕴含的平凡大爱

《俺爹俺娘》是焦波拍摄制作的一部社会人文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鲁中乡村里的俺爹和俺娘的相濡以沫的生活。影片用真实影像展现了爹和娘这对普普通通的农民夫妇间的亲情和爱情,通过爹和娘展现了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和农村变迁,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一位资深的法国评委这样评价这部影片:“全人类只有亲情是相通的,《俺爹俺娘》能感动世界。”亲情是人类最为朴实和真挚的情感,是摄影师和作者笔下永恒的主题。焦波导演呕心沥血,用长达三十年拍摄产生的俺爹俺娘视频影像资料,灌注以真情实感,才最终形成这部影片,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现亲情的伟大与刻骨铭心。影片无论是素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还是情节的设计都蕴含着导演独到的考量。

首先,以俺爹和俺娘相濡以沫的情感为影片的主线,串联起一幕幕场景,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住着我年迈的爹娘…”影片用焦波老师质朴的旁白拉开了讲述。俺爹俺娘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在山窝窝里生活了一辈子。爹和娘的日常在劳动和静坐中度过。我考上大学后,爹和娘高兴得不得了,为了给我筹备学费和路费,爹在五十七岁的年纪背着木匠箱子到城里打工,父爱如山,这种沉默的付出展现了爹深沉而高大的形象。而相比爹的高大伟岸,娘身形娇小,皱纹深刻的脸上总是一副温婉小的柔情。爹的脾气暴躁,每当爹生气的时候,娘总是默不作声,不与爹争吵。久而久之,爹的脾气也就小了。娘对我的爱同样是无言但伟大的。我离家的时候,娘说好了不出门送我,可当我离开家回头的时候,娘就在身后,隔着远远的一段距离,默默地送着我。影片围绕爱展开,父爱的厚重、母爱的温情、父母间相濡以沫的感情,正是这样的柔软的情感,引发的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也让影片因真实而令人动容。

影片对素材的选择和镜头的把握十分恰当。这部影片主要集中在爹和娘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中穿插了大量照片。影片以爹和娘劳作的镜头、静坐着不说话的镜头等日常生活为主,还穿插着村子环境、孩童嬉闹的镜头,有效地衔接镜头,推动影片情节发展。有时镜头晃的厉害,而这正展现了其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取材过程。照片的运用把视频无法诉说的情感用静态的照片讲述出来。照片虽然是静态的,但照片中的爹和娘却如同静默的雕像,伟大而恒久。他们是全天下普通人父母的缩影,因而能令无数人观之落泪影片的旁白虽不多,但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旁白的添加有效地对影片进行了阐述,让爹娘艰涩的方言被观众所理解,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总之,《俺爹俺娘》以真实打动人心,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厚重的人文气息展现平凡中的亲情大爱,是中国纪录片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俺爹俺娘》影评(二):《俺爹俺娘》影评——真实的感动

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电影很多,但是在我看来真正可以通过真实来打动观众的电影少之又少,这部感人至深的《俺爹俺娘》就是一部。

《俺爹俺娘》整部电影聚焦于焦波老师的父母,记录了父母之间的、父母与焦波之间的生活琐事。作为一部改编自纪录片的电影,整部电影保留了纪录片之中的真实感,影片中所讲到的故事平凡却不显得普通,真实中彰显着伟大。

电影的真实感来源于电影内容的真实,而这部《俺爹俺娘》的真实则来源于那些藏在电影故事中的细节。那是父母相互搓背时母亲的“抱怨”,那是父亲为了儿子上学50岁仍坚持外出打工的不易,那是母亲坚持走夜路出门送儿子时的不舍,整部电影用无数感人的细节勾勒出了父亲、母亲与“我”之间的真实故事。

笔者想,这部电影的内容仅仅是焦波老师与其父母之间的故事吗?是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焦波老师与他的父母,讲述的故事也是父母的生活日常;但又不是,电影中的“故事”也发生在我们身边。试问哪一个父亲不曾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变得更好而努力奋斗呢?试问哪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即将与孩子分离时会舍得孩子离开呢?所以笔者认为,焦波老师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不仅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更是几乎所有孩子同父母之间的故事。电影选取了一个又一个好像真实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之中的故事,这样的内容选取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多的真实。

笔者认为,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感情是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的,那一定是亲情!从《俺爹俺娘》这部电影的一帧帧画面中,我感受到了焦波老师同父亲母亲之间的动人亲情。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做个读书人的老父亲不惜重金为儿子置办“升学礼”,这是父亲对于儿子无声的爱;身体抱恙的老母亲就算在火车上挂吊瓶也坚持去为儿子在北京的影展剪彩,这是母亲对于儿子的爱;而儿子对于父母的爱则藏在一帧帧珍贵的影像资料里,记录着父母的后半生。

笔者在想,为什么我们会为这样一部记录着别人父母生活的电影而落泪呢?我们只是感动于他人与父母之间的可贵亲情吗?我想不是的,我们的眼泪不止为他人而流,也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父母而流。在看到影片中的父亲为了供孩子上学,年过半百仍要外出打工这个故事时,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也曾为了我的学费而劳累奔波,到了快五十的年纪仍要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坚持工作;在看到影片中的母亲走夜路送离家的孩子时,我想到了我的第一次寄宿生活,想到了在宿舍的第一个夜晚同母亲分别时,母亲哭红了的眼眶和大滴大滴落下的眼泪。因为我们经历过,所以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同身受。

电影《俺爹俺娘》将真实讲述得淋漓尽致。它总是用一个个真实细节去刺激我们的神经,勾起我们的往昔回忆,并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激发出我们心底最最真实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

《俺爹俺娘》影评(三):简单的名字,不简单的电影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焦波老师的讲座上。焦老师先用PPT的形式给整个礼堂的人上了一堂公开课——讲他近六十年的人生故事。从考上大学拥有的第一台照相机说起,讲到和亲友去“长征”,讲到在中国美术馆内父母办影展,讲到父母去世。过程中一度很伤感。 讲完后,开始播放《俺爹俺娘》。因为时间原因,部分有跳过。因为老家同在淄博市,方言听起来很亲切。看到后面的情节逐渐伤感起来,现场有人开始落泪。我是很感性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次一直憋着,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后来,课堂上又邀请了焦波老师来。还是放《俺爹俺娘》。看完之后,还是上次的PPT。老实说,我有那么一点点失望。 小时候我就知道了“焦波”这个名字。因为当地的一份刊物登载了一张《俺爹俺娘》的摄影。那张照片是黑白的,图里的妻子躺在床上,丈夫低头俯下身子去吻她的额头。或许是年纪太小了,我觉得照片上焦波老师的母亲长得很像我的奶奶。 我在不同的地方多次看过这张照片,开始对焦波这个名字背后的人感兴趣。 后来焦波老师来我们县城的一个村子拍纪录片,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家乡要出名了。后来《乡村里的中国》上映,反响还不错。我没有去电影院看,因为2013年的小县城里还没有电影院。一个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在浏览器的搜索框里输入“乡村里的中国”,仔细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很满意。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出现在了荧幕上,一方面是觉得拍得真不错,像我身边发生的事。 然后就是看《俺爹俺娘》了。我从来不用爹娘来称呼父母,总觉得说出来怪怪的,像是和时代脱轨了,包含的感情又太多。 我对称呼父母为“爹娘”有些害羞,总觉得包含的情感太多了。不过我妈和我爸都是这么称呼他们的爸爸妈妈的。但是在这个情境里却很符合。 开头的情节很生动,完全就是我身边农村的样子。焦波老师自己的画外音也让整部影片增添了一抹色彩。不论内容是平静的还是悲伤的,抑或是愤怒的,他都不急不躁地说完。影片讲述的事情很真实,完全就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的样子。按照时间线把爹和娘的一生展开来说,听起来很无聊,但恰恰就是一个个生活瞬间里,编织出一个个美妙的情感讯号。 不论是父母之间的,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还是村里乡亲之间的,都非常让人感动。 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质朴的氛围,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让人能够信以为真。可当情节不断发展,直到母亲去世,我觉得有些过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整部影片中的情感高潮点,但也许是因为停连两次焦波老师的讲座,我对这一出情节有一些抵触心理。 不过总体来说,《俺爹俺娘》还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的。首先是创作者能够坚持三十年如一日的拍摄,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其次是焦波老师对父母的感情足以打动人心。即使在拍摄手法和素材来源上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在我这个电影门外汉看来,仍旧是很棒的一部片子。 我不是什么专业的电影影评人,说不出什么高深的话和很厉害的名词。《俺爹俺娘》给我的感觉很亲切,尽管在叙事风格上有那么一些矫揉造作。 第一遍看时,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随之欢笑和落泪。但第二次再观赏,仍然感觉亲切,不过能跳出故事情节来整体看电影叙事——有那么一些矫揉造作。焦波老师的旁白读的很有感情,但有时我觉得是不是有点深情过了头。也许因为我是个传统的中国人,本能地对过于直白的表示亲密关系而感到羞涩吧。 有人说,焦波一辈子就把自己的故事拍成了《俺爹俺娘》,意思谴责他吃老本。可是就算是吃老本又如何呢?《俺爹俺娘》足够打动人心了,不是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