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丹麦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丹麦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丹麦女孩》是一本由大卫•埃贝尔舍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麦女孩》读后感(一):从《丹麦女孩》中看爱与尊重

电影《丹麦女孩》剧照

《丹麦女孩》读后感(二):她并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变装癖

一开始的他,能够唤出莉莉,有点儿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后来莉莉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埃纳儿也发现,他期待、盼望莉莉的到来。

有人觉得埃纳尔是个同性恋,她只是从女性的内心,希望找到1个爱他的异性;

有人觉得他变装癖,其实她只是穿上原本属于她的装束。

他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他妻子格蕾塔的支持,也许埃纳儿不会有信心去德国做变性手术,甚至莉莉出现1次后就会永久消失。但格蕾塔也同样“爱上”了莉莉,当莉莉为了成为1个真正的女性,决定去移植子宫时,格蕾塔无论如何都不愿她去冒这个险,但最终,幸运的莉莉有卡莱尔的支持,虽然书的结局并没有写明,但至少莉莉已经作为了1个女性。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埃纳尔“去世”后,莉莉似乎总是拒绝承认埃纳尔的过去,也不再画画。存在过的是无法被抹杀的,34年的埃纳尔就是帅气的莉莉,34年后的莉莉只是做回了自己而已。

不管如何,这本书很感人,能让人想到很多,在我的观点里,不仅仅是LGBTIQ,而是对真正的自我的解读。

《丹麦女孩》读后感(三):真我至上:灵魂对肉体的背叛

变性人虽然是现代流行的一个术语,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太监、泰国的人妖等。西方变性科学的发展以及各国变性手术的开展,使变性手术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繁荣趋势。

据报道,1931年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后,全球已超过1万多人变性,全世界每10万人中就有4个易性症患者。目前我国大约有40万人要求进行变性手术,已有1千余人做变性手术。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舞蹈家金星和造型师吉米。

金星的婚姻,看起来蛮幸福的,也收养了孩子。但她的婚姻是变性以后得到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变性之前,金星以男人的身份结婚,然后又变性成女人,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现状?

《丹麦女孩》读后感(四):做自己

电影中不能体会的细腻感情和人物转变的心理,在原著中也能感受几分。每感受到一些情感的隐秘的流露,总久久不能自拔。

是的,正如第一页写的:勇敢做自己。不畏流言,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就尽情的释放体内那个一直想要示人的自己。

关于格蕾塔,原著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她的一生,从特立独行的离经叛道到最后的安于平稳,回到家乡。只因埃纳尔。只因婚姻。尤其是在莉莉返回哥本哈根后,她还是一如既往照顾着莉莉,庇佑着莉莉——尽管莉莉并不一定需要。最后她还是选择放下,选择安稳,选择释怀。——和莉莉和平分手后,跟着汉斯回到加州。

关于埃纳尔,从那个周围充满沼泽的小村庄他的体内就有了莉莉的存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穿了那丝袜和裙子。细腻的触感,优美的线条。让他内心深处的莉莉被唤醒。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游离不定的痛苦。——画作,妻子。

关于莉莉,一如百合(lily)般纯洁美好。她渴望被赞美,渴望爱情,渴望和别的正常的女孩子一样获得幸福。

《丹麦女孩》读后感(五):莉莉的守护者——美丽是瞬间的绽放

相比较电影而言,小说中对于莉莉的心理描写刻画更加深刻自然,原著小说中展现了很多电影剧情中都没有的情节和细节,把莉莉的情感描写的也更为细腻。这是小说的好处,但电影也有小说做不到的地方。电影呈现的方式更直观,因此我们看到的由演员表演的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更具震撼力。电影在原著小说中的基础上一些地方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动,例如小说中在第一章中把埃纳尔第一次穿上女装做画模时的心理感受描写得极细,小说中埃纳尔是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了美丽的裙子的,电影中则是靠在身上。在小说的氛围中,读者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埃纳尔第一次套上女装时那种抵触和沉醉的两面斗争心理,以及他对自己体内“莉莉”身份的越来越认同,把莉莉追求最真实的自我的精神形象在小说中刻画的入木三分。在小说中能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丹麦女孩”为了追求真实的自己,经历的种种困难与心理斗争,以及小说背后,一百年前那个真实的、美丽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