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都的秋读后感精选

故都的秋读后感精选

《故都的秋》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都的秋》读后感(一):想读的书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 ,现在大学了再读这本书发现心境不一样了。想恋老家的书老家的人老家的饭。唐人刘禹锡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二首》)这只是偶唱反调而已,其实,反观历代中国文人的著述,可知他们写秋,确实是多为“悲寂寥”的。无论是屈原写“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杜甫写“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还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扣舷而歌”,言说人生岁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国维还写诗说:“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静庵诗稿·尘劳》他们在耳听秋风萧瑟,目睹木叶飘零之际,总是难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叹家国,一想到韶华逝去,往往念及个人、国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业却难成,内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图景。这一种伤逝情怀,是人类永恒性的悲哀,传统文人们由此习惯性地形成了一种悲秋情结,即便是旷达如苏轼,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罢了。

《故都的秋》读后感(二):《故都的秋》

以前好像每逢季节更替,总要问一问:你喜欢哪个季节?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也总离不开类似的题目。生活在南方的我们,几乎没有体验过四季分明的日子,一年下来,除了冬天就是夏天,所以,春装和秋装,大多是不需要的。现在是十月初,正是秋天最美好的时节,不过,南方依然是短裙吊带满天飞,只有在夜半月明的时候,阵阵秋风能够带来些许秋意。然而,只要太阳替换了月亮的班,便是热浪滚滚,迎面而来。所以,难怪郁达夫会想念故都的秋,江南,的确没有北京的秋天韵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是一篇篇幅很短的散文,却是一篇把“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为充分的典型篇章。文中未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书里还有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无一不表现出郁达夫浓烈的爱国之情。在中国处于“将亡未亡”的艰难时刻,郁达夫去日本留学,他通过自身的遭遇,直接表达了饱受民族歧视的强烈情感,孤独、寂寞、苦闷和感伤的情调,却一以贯之,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郁达夫不止一次在文中呐喊:“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可见,郁达夫在极其大胆直率、毫不隐晦,反映出“五四”运动之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因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沉沦》里的寂寞、苦闷,担心人瞧不起自己,害怕别人耻笑自己为“支那人”,与《故都的秋》赞美与想念之情一致,郁达夫是一个爱国情感强烈的学者,从内心而言,我并不喜欢郁达夫的作品,主线虽然很鲜明,色调却异常低沉,让人心里觉得非常压抑,似乎有种无法呼吸的感觉。不过,历史便是历史,我们不能逃避那些不如意的年代和岁月。在那个“将亡未亡”的年代,中国的确任人蹂躏,任人宰割。中国在近代历史上,侵略与抗争便是时代的主题。郁达夫之流的文人雅客为国家心急如焚,然而,大多数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干着急,只能以笔作枪,用文字喊出肺腑之盼: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郁达夫在文章里将国家的坎坷化作主人公的不得志,即使心中有想法,现实却永远都无法实现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现在的学生多数都理解不了战争年代的人为何会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而义勇反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行为。生活在乱世的人们,如郁达夫,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则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强大是多么的重要。 这让我联想到暑假上映的电影《战狼2》,在我看来,票房多少与我何干,惹上官司与我何干,甚至里面的故事情节都觉得差强人意,但是里面表现出中国的强大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鲜红的五星红旗就是一个免检的通行证,这是何等的荣耀。当然,这是一种艺术渲染的手段,却虏获了众多国人的心,这也是现代中国人盼望的一种理想目标。 在我的课堂上,很多契机可以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不过都是差强人意。或许,他们也该看看郁达夫的作品吧!

《故都的秋》读后感(三):“好色”,也是一种高级趣味

文 | 触角

最近在读郁达夫,可能很多人对他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他的数不过来的老婆孩子身上、他在苏门答腊失踪的谜团以及被人们褒贬不一的政治立场。

就作品而言,郁达夫是一位大才子,可与鲁迅、周作人鼎足而立。

好色、美食与风景,一切都体现在他的字里行间,这三件美事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为惬意的三件事情,若论排名,“好色”当属第一,哪怕是看到岸边的美女、妓院的妓女也忍不住想要搭讪几句。“美食”当与“风景”并列,惬意之享受,缺一不可。

食、色,性也。

郁达夫的爱好也是人之常情。

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散文《故都的秋》,其中对北国的秋天的描写让人觉得这是一篇纯写景的文章,其实不然,他的坦诚和自叙式的文章完全是在表达清冽的个性。好似“我说北国的秋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拿秋来隐喻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别说我们中国人自古至今颂秋,哪怕是老外,也都这样。你要是不服,你自己去查,反正我也不和你较真,我可以承认这些话是我说的,你爱信不信!”

郁达夫的可爱,可爱在他对于自己性格特色及个性的纯粹表达。不管不顾的性格,纵情的宣泄,不去刻意隐晦节制,也不去故意夸大渲染。一个伟大作家最真诚的时刻,可能就是这种率性而为的时刻。

我们习惯夸一个人有才,甚至夸他有“才情”。凡是有才的人,必然多情。反之却未必成立,你不能因为这个人多情,就夸他有才吧?还是不要开玩笑了,莫名的讽刺。

郁达夫的“才”来自于他的“多情”,他的“多情”恰恰成就了他的“才”。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我们早已熟悉的白居易、柳永、纳兰性德、仓央嘉措、徐志摩……几乎每个文人骚客都是多情之人。

然用情至深者,皆好色。好色者,未必用情至深。

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却毫不避讳,坦诚表达自己对于女人的倾慕。这样的赤城的表达也许和他接受的思想教育有关。高级的人即使是“好色”也能使其成为一种高雅的趣味,这和个人的修养有关。如果他的一生之中没有那些个女人的存在,我想他很难成为才子,而且还是令人瞩目的才子。

和所谓的传统道德观念相比,郁达夫对于男女之情的描写既大胆又“自我”,有很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才子也是人,也有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何况不一般的人,就更应该释放天性,无畏且赤裸的在文字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只有充分的悟透“小我”,才能去成就“大我”;只有懂得“小家”的不易,才会对“大家”的苦难感同身受。

爱女人和爱国是一个道理,女人的魅力成就了他的博爱,一个国家的兴亡给了他爱国的担当。

如果,“好色”也能变的高级,那人们就不该去批判,这样的趣味也未尝不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