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锦集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锦集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是一本由郭本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一):以电影倒带的方式走进父亲

走近柏杨生命现场,很难做到波澜不惊。郭本城先生作为儿子的身份,以电影倒带的方式回顾父亲柏杨的一生,一边担当解说员,一边代入父亲的人生电影场景中,为我们呈现了家人眼中的人文大师形象。更为生动、可感。

郭本城先生继承了父亲身上的幽默与风骨,时而激傲,时而拍案,时而自嘲,时而平和宽容,让人在字里行间俨然看到另一个活生生的柏杨。这部回忆录,也是本城先生通过回忆,重建对父亲认识的过程。此前,因父母离异,本城先生对柏杨先生颇有怨恨,而随着年龄渐长,他慢慢认识了父亲的本真,最终达成爱的和解,尽管着墨不多,却令人动容。

在记述父亲的同类书中,郭先生的文字绝对不算最为出众的,然而他对父亲的疼惜,即使再华美的文字也难以尽述。相反,倒是质朴率真的字句更让人动心。毕竟,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一切华丽的词藻都黯然失色。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二):一部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台湾著名作家柏杨长子郭本城所著回忆录《背影:我的父亲柏杨》。在此书中,郭本诚追忆了父亲坎坷、多难、顽强、乐观的一生。

柏杨祖籍河南,1920年生于开封通许县,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柏杨一生著述2000多万字,曾为政治犯入狱9年,狱中9年写成《中国人史纲》等书,出狱后费时10年完成72册《柏杨版资治通鉴》,并以《丑陋的中国人》轰动华文圈,后推动人权教育基金会,被誉为人权斗士,2008年4月29日病逝。

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家庭长大,但儿女皆体谅父亲。长子郭本城说:“看到他经历过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谅。就像父亲教我的,人不能活在仇恨中,爱才是超越世代的。”

郭本城1954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现从事文艺创作与实业贸易活动。为柏杨与第三任妻子齐永培所生,父母离异时他还不到5岁,弟弟1岁。他回忆父亲是母亲永远的创痛,从小家中绝口不提父亲,当兵时因“匪谍之子”身份还被特别关照,直到父亲出狱、他年近20岁,父子才又相见,“对他逐渐从陌生、理解到原谅。”

郭本城与柏杨长相、神情神似,他笑说自己还遗传到父亲冲的个性,两人谈话常“讲到第三句就吵架”,“但他值得原谅,是我们不懂事。”谈到父亲遭刑求、冤狱9年的折磨,他坦言每想起便悲恸流泪,“他的坚忍卓绝、历经苦难依然乐观的态度,也影响了我。”

在给这本书所做的序言里,郭本诚坦言:“直到父亲离世五年之后,我才提笔撰写这本《背影》,主要是让父亲‘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以及‘坚忍卓绝的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因为现在的社会,人们太优渥、太自满,也太脆弱、太容易遗忘。在撰写《背影》的过程之中,我更深一层地认识了父亲。看着父亲这一生走过的身影,我热泪盈眶。我疼惜他童年生活的孤苦无依,悲痛他十年冤狱的惨磨苦难,更钦佩他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年龄随着沧桑经历而增长,我努力让时间倒流,追忆模糊往事的点点滴滴,以及父亲苦难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我感同身受,不禁让自己浸润在极度思念父亲的感伤之中。”

这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附有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首度完整地呈现柏杨一生。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三):生命的连接在于理解与宽容

生命的连接在于理解与宽容

很多的男人在小的时候都敬畏自己的父亲,长大以后远离家乡后又难得和父亲相处,当他老去眷念过往的时候,可能会想起很多与父亲的事。提起《背影》,我们可能第一回想起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以及他对于父亲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这本《背影》的书,也是一位儿子描述父亲的传记,可能很久一段时间父子之间存在隔阂和误解,可能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但当他通过描述父亲一辈子的奔波和辛劳之后,他已经走进了父亲的世界,他们的连接终于从血脉走向了灵魂。

最早了解柏杨,是因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中的犀利见解,和他在台湾被拘押、用于挑战政府权威的勇气。而在这本《背影》书中,我们能见到是柏杨先生颠沛流离但又始终坚持追求自由的近乎神奇的一生,因战乱、家庭裂变的不幸少年,开始了自己求生存、求学、求工作的艰苦征程,在这中间又有反抗继母、制造假学历的荒唐,更有自己为了追求自由民主所做的为民请命、奋笔直书,晚年的柏杨先生似乎都已经忘记了曾经躲避战火远离家人的流离之苦,和身陷囹圄人身受限的束缚之痛,他在苦难的磨练中获得了人生的智慧及启迪,洞悉了专治的强权和民族的劣根、人性的弱点及体制的僵化等,并利用文字将他的思想和观点出版发表,让更多的人引起深思和反省。自由和民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来的,柏杨先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自由民主过程中,勇于探索不甘屈服的一个缩影。

诚然,《背影》给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柏杨老先生,我想对于作者郭本城先生,更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记忆,柏杨先生一生有5次婚姻,郭本城先生在书中说“自幼得母亲及祖父母的照顾”,可见当时的柏杨先生并没有在养育本城先生做多大贡献,曾经作者对于父亲的成见也可见一斑。一个人的一生,不会完全可以对得起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一个人的一生,也可能惠及很多人,甚至包括自己素不相干的人。考虑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个自小就没有完整家庭的少年,一直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青年,因言论获罪被关进监狱10年之久的自由主义者,循着柏杨先生艰辛又离奇的一生,本城先生不仅梳理了父亲的一生爱恨,也因此原谅了父亲,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取得了他与父亲的血脉连接。

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寻找人生的意义。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能有多少磨难?不会比柏杨先生多。能有多少人生感悟,不会比柏杨先生深刻。先生已逝,但其思想与言论已存,将是我们继续走下去的明灯、拐杖。在我们遭遇挫折和苦难的时候,或许柏杨先生的理解与宽容能多少帮助我们,重拾自我,坚定地走下去。

2016-2-17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四):深情的追忆

柏杨,可能是台湾作家中可以跟李敖媲美的大家。他的代表作《中国人时纲》、《丑陋的中国人》在中国大陆也是颇有影响。柏杨一生著述多达2000多万字。2008年柏杨先生以89岁的高寿撒手人寰。他逝世6周年时,他的长子郭本城推出了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回忆录《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追忆父亲坎坷、多难、顽强、乐观的一生。这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简体字本,对于喜欢柏杨先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通过儿子的视角来了解和透视作为知名作家的父亲,给我们读者提供另外一种了解这位人文大师的途径。尽管从本书作者郭本城的成长角度来说,父爱的陪伴是比较短暂的,但正如作者所言:“看到他经历过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谅。就像父亲教我的,人不能活在仇恨中,爱才是超越世代的。”正如这样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才让我们读到这样一本充满深情的回忆录。

柏杨先生出生于1920年,但到底出生在哪一天,他本人也确定不了。那样一个大混沌时代,生日搞不清楚,还是情有可原。后来被认可的生日是3月7日,这是为了纪念1968年他被捕入狱的日子。先生以此作为自己的新的生日,纪念自己的苦难,无疑含有深意。柏杨的童年是苦难的,不堪回首的。他出生不久去失去了亲生母亲,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既凶残粗暴又无知”的继母。柏杨先生原名郭定生,这是出生时候的大名,后来入高中时改名为郭立邦,最后为了圆大学梦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笔名邓克保。1960年才开始使用“柏杨”的笔名发表作品,为大家所熟知。

1968年1月2日,因刊出一张漫画,内容是父子两人购买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他们父子两人,建立一个王国,并由父子两人竞选总统。先生将漫画中父亲说的“Fellows(同伴们)”翻译成了模仿蒋介石的口吻的“全国同胞们”,刺痛了蒋家父子那脆弱的神经,触犯了禁忌。这幅漫画触怒了台湾当局,定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于3月4日逮捕了他。这就是震惊当时台湾的“大力水手事件”。 经过9年零26天的冤狱,先生终于1978年获释出狱。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自由必将战胜专制。出狱后虽受到不少限制,但先生还是笔耕不辍,为读者奉上了不少精神食粮,诸如《柏杨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等。

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家庭长大,但儿女皆体谅父亲。这也是可算是先生一生苛刻的幸运所在。这本深情的回忆录也是一个明证。

《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读后感(五):唯有爱才能超越一切

以何至美编辑

相信很多读者像我一样是因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知道柏杨这个名字。当初唯一的感觉就是这家伙真敢说,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毕竟中国有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在世人面前如此之番说自己的同胞,总是过了点。何况该书出版的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太需要在世人面前展现勤劳、勇敢、敢闯的正面形象,以吸引世人对这一东方大国的关注和支持,这书无疑起了反面作用。直到拿到郭本城先生的新著《背影:我的父亲柏杨》。

郭本城先生是柏杨的长子,他抛开对父亲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将柏杨先生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完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其中附着的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更是让读者不仅对柏杨先生灾难的一生,更是对当时台湾政局的专断和嗜血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郭本城的眼里,父亲柏杨先生有着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更有着坚忍卓绝的毅力和爱好和平的精神。他绝不是有些人眼中的口尖舌利满嘴跑火车的老愤青,更不是靠出卖国丑赢取名利的小人,他对自己的故乡、对自己的国人有着深深的爱,只不过以批判斗士这种激进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书中,我们除了看到柏杨先生每个时期所受的不同苦难之外,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爱,这或许是支持着柏杨先生在历经诸多磨难之后,还能保持着心中那最初的爱,对人生对国家永不言弃。

命运给了柏杨先生一个残暴无比的后妈,让他的童年如同噩梦一般,却也给了他一个尽心的爸爸父亲和关心备至的姐姐,这让他能在学习上不断地追求,避免因骨子里的顽劣走上人生弯路;在“白色恐怖”中柏杨先生“以图罹祸”,备受折磨,身心受到摧残。虽然人人明哲保身,有人甚至落井下石。但在监狱的那段日子里,以文会友的终生至交孙观汉老先生,半生为其战斗、为营救其离开牢狱尽心尽力的热心读者陈丽珍,一个不知名的送水工都倾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情谊,激励着柏杨先生完成《中国人史纲》等三本书。可以说出了柏杨先生自己的坚强毅力之外,更多的是这种爱支撑着他继续战斗!

当然名人的辉煌人生经历中肯定不能缺少爱情。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家庭长大。这其中当然也有战争的原因,也有柏杨自己个人的原因。柏杨与本书作者郭本城母亲的离婚,显然就是柏杨的“见异思迁”,这也导致郭本城对柏杨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多年未曾相见。但很奇怪的是,这些子女最终都选择了原谅父亲,并且互相彼此之间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所以当书中看到他们短暂见面后的离别痛苦,一点都不足为奇。在相对比较私人的亲情领域,能够做到如此宽容,除了因为爱未有其它。

有时候对于一个人的爱或者恨都是因为不了解,就像我们之于柏杨,就像我们之于柏杨所处的“白色恐怖”时期。但民主、自由、平等肯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就像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爱一样。为国建设也好,谏言建策也好,只要心中存有对祖国的这份爱,我们可以超越世代。这也是柏老对世人的警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