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家伙》观后感精选

《小家伙》观后感精选

《小家伙》是一部由谢尔盖·德瓦茨沃伊执导,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 / Zhipargul Abdilaeva / David Alaverdy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家伙》观后感(一):好可怕的电影

半夜睡不着觉电影频道在播就看了。人大概是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的,只要没死。也不太了解中亚的生活现状。有个疑问,女主借了高利贷,裁缝店也没开成,钱干啥用了?最后这个开放式结局,还是希望女主能把孩子卖了,不然又没工作又被追债她要如何养活孩子?开放式结局的希望真心没啥意义,你都把电影拍成这般鲜血淋漓了,还叫观众心中充满希望也不合适吧,当然人生比这惨淡的时候更多。我觉着这种情形不能叫惨淡,起码淡字不贴切,女主总是满头大汗的让人内心焦灼等等等。我一点不喜欢这个电影,吃过生活苦的人在这里也看不到希望,再苦点的她也没时间看这电影,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小家伙》观后感(二):莫斯科大雪下卑微的人生,如果是我早就哭了

一位25岁的哈萨克非法移民打工妹,诞下男婴(被俄罗斯移民警察强奸的)后从莫斯科的一家医院翻窗逃离,之后的5天,不停地找不同的杂工,以求生存。由于欠债(20万卢布约1.7万元人民币?如果是20万哈萨克坚戈则约为3000元人民币,用于学习缝纫,想开店),迫于黑帮追债的压力,不得已准备把孩子卖了抵债。

整个片子,背景是一场大雪,阴暗的背景,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亦是对主人公的生活、心情的一种映照。全片,主人公没有掉过一次泪,只是在从医院抱回了婴儿后,在一个公共楼道内给孩子喂奶之时,主人公哭了,是迫于压力哭了,亦或是想到马上要把自己的骨肉卖给他人而哭泣。

这个故事,是对那类非法移民打工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让人看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群,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在以这样的方式活着,非常可怜。我在看片子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要这样活着?主人公和妹妹的电话里也多少提及了一些,“就是不想像他们那样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所以选择了黑在莫斯科,以一己之力要突破自生的原生背景、原生家庭、原有人生轨迹。还好,这个姑娘还年轻、肯干、能吃苦,祝愿她会好。

片子看得十分压抑,也倍感难受,就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活,享受当下,认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吧。

《小家伙》观后感(三):小人物的悲剧

获得2018年戛纳大奖的一部作品。导演是一个与电影学院没有任何关系的工程师,一部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而创作的作品。

作品的大背景,虽然是正经历暴风雪的莫斯科。可是女主人公故事的描述大都在狭小的空间内,拥挤脏乱,让人压抑的有点透不过气来。女主人公为了逃离像妹妹一样生五个孩子而捡垃圾为生的生活来到偌大的莫斯科。在这里却没有得到她口中所说的事业,却因要还债而出卖自己的儿子来换取生存权。社会底层的人,难道真的不如一条狗?电影里特别安排了宠物医院内的场景,狗生病了主人会带着去医院做手术看病,而女主人公生病了,却没有钱治病;狗妈妈有喂养狗仔的权利,而她却没有喂养她儿子的权利。她付出努力,没有拿到薪水,只能自认倒霉,没有谁能为她伸张正义。但是影片的女主人公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努力,在努力的争取她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没有能给她阳光,她却一直热爱着生活。在宠物医院里,只有那么短暂的安宁,她也会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音乐缓慢的摇摆,恬淡的笑容感染着人的内心。

现实中悲剧的小人物是不是有能力走出这种悲剧的困境呢?影片没有答案,这就靠各位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答案了。

不得不说,女主人公的演技实在是神一样的存在。其实整部电影中女主人公的台词并不多,总是在默默的承受着。对主人公内心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动作和眼神。她的动作在风雪与病痛中显示着坚韧,为了生存,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甚至是恐吓她人;女主人公的眼神中隐藏着凄苦,却也藏着清澈。一个人物用了六年的时间去揣摩与塑造,拿到奥斯卡大奖也是理所应当了吧!

《小家伙》观后感(四):疼痛感十足的女性电影

疼痛感十足的女性电影。 莫斯科的大雪、流不停的经血、胀奶的疼痛,还不了的高利贷,特写镜头逼仄的压迫感,这一切都让观众感同身受般的不适。而心底涌现的同情,也只能是隔着屏幕的温暖。 电影里的环境几乎如同大雪般冰冷无情。女主的命运如同拔光鸡毛的鸡一般无助。 冷漠的莫斯科本地人,穿着礼服的演员、宠物诊所小狗们在母狗流血的伤口下吃奶,俄罗斯底层非法移民的命运真是人不如狗。虚开的门里,老板吆喝着雇工搬挪满屋鲜艳的郁金香,训斥着谁把郁金香弄折了一支。这些对照的寓意明显。 最后女主喂奶流泪,也是水到渠成(有观众说觉得缺少剧情铺垫,显得女主转变突兀,我不认同,即使没有涨奶的铺垫,一个弃婴的母亲,也完全有理由在把孩子送走前喂奶,因此产生想留下孩子的想法也是自然。)

电影戛然而止。电影外的女主的苦难还在继续。 不愧是戛纳奖影后,全程多是长镜头的跟拍独角戏,真实又感人。

电影给人的感受温暖(这温暖来自女主给人的投射印象及观众内心的同情)又冷酷(这冷酷来自寒冷的大雪及电影里现实的冷酷无助),疼痛又揪心。

对照了网络原版,央视普通话版删了大约三处让人可能不适的镜头(大腿经血的擦拭,废纸篓里的满是血迹的卫生纸,镜头对着医生的妇科检查场面、最后孩子在怀里吃奶的近景),其实都没啥,即使孩子吃奶镜头也是有角度遮挡的。但考虑是电视台播放删去,无可厚非。电影院如果引进会不会删就不知道了(可能也会,听说电影节展映是不删的)。除最后的婴儿吃奶镜头外,另外两处虽然剪与不剪对剧情影响不大(也许删了吃奶正是那个观众觉得流泪突兀的理由),但还是觉得有助于展现导演意图的镜头,都应该充分展现。

电影里,也只有那个同是底层的清洁工阿姨,给了些许帮助,但如果女主又要带着孩子逃亡,不能工作,甚至让清洁工丢了饭碗的话,她估计也会恨死女主。

纪实的手法,长镜头和超近景的运用,与其说是刻意,不如说是电影镜头语言与纪实剧情完美的艺术结合,让观众在如影随形、感同身受的同时,还能觉察到电影镜头技巧运用的旁观感,而正是这种技巧分寸的拿捏,显现导演执导的功力。加上女主坚忍真实的表现,感到的是真实,而不是卖惨。

《小家伙》观后感(五):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命运。

冰天雪地的莫斯科,签证早已过期的中亚女孩Ayka蜷居在狭小嘈杂的群租屋里,本想靠打黑工来偿还欠下的债,无奈老板捐款逃跑,两个月的肮脏辛苦付之东流。前同事落井下石,前雇主冷漠的拒绝帮助,被恶警察性侵后生下的孩子被遗弃在医院产房里,产后失血不止和产妇无法哺乳的双重痛楚时刻折磨着她,还要躲避债主灭绝师太般的追杀,至亲的妹妹自顾不暇,也帮不上什么忙。好像倒霉的事都让Ayka摊上了,每天无望的奔波求生,濒临在生死线上。什么叫卖惨,倒霉的事都让一个人赶上了,不要卖就够惨的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当初Ayka必然也是带着一个美好的初衷来到莫斯科,有妹妹相伴,又有做一个裁缝的职业规划,应该也是有备而来,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一切希望破灭,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降临的灾难。遭遇意外,她视乎应该选择勇敢去面对现实,调整自己,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讨回公道,争取作为母婴应得的福利和保障。可是她显然选择了逃避和放弃,倔强、固执己见的坚持自己理想中的初衷,这一点从她和妹妹的通话中表示不想过妹妹那样有五个孩子的母亲的日子可以窥探一斑。但是,倔强是要付出代价的。

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命运。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要源于先天的性格和和后天的选择。所谓山难移性难改,先天的性格很难改变,后天的选择却机会多多,可以及时把握和调整。但是,机会也不会总是降临到你的头上,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愿普天下每个人好好把握机遇,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