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秘密金鱼》读后感精选

《秘密金鱼》读后感精选

《秘密金鱼》是一本由[美]大卫·米恩斯(David Means)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金鱼》读后感(一):更像是金鱼并不成为秘密的每个瞬间

少见地,简明有力的语言和对材料拆解与重组的纯熟技法并不影响故事慢慢浮现的过程与自然性,不仅以比喻和时空切换为特征的那些篇目(最显著的《遭雷击的男人》、《巡回游乐场》和《秘密金鱼》,反复出没的同一比喻的细化与时间线的拉长或折返成为拓充题旨的高效要素),之外的如不同叙事声音构造同一事件的《有如亲见》、借讲述时存在的对回忆的删节与修改行为作为概念运作叙事模式的《彼得鲁什卡[有删节]》这样文体实践更进一步的成功之作,仍笼罩着潜在的、命运指使的暗示与贯穿始终的、忧郁的氛围。 有转折但不跌宕的情节一旦送入框架式的、难以区别真实与幻觉的环境中便不由自主地荒诞起来,像是事件正对置身其中的人物发出沉默的、长久的冷嘲:必将如此,你们不得不走到你们需要在的地方——也正因此与生命体验构建了坚稳的互文关联,米恩斯那句“想象中的读者将从情绪上感知它,并且和它发生联系”也许正有此意。 附注一个不知出于有心还是无意的彩蛋:书名(《the secret goldfish》)与《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Holden's brother D.B.的小说同题。(←也是我一时冲动购买这本书的原因。)

《秘密金鱼》读后感(二):穷人和少年该不该有浪漫

开始时,以为卡佛写的是中产,然后以为写的是破落的中产,到现在则又认准卡佛写的是穷人。

穷人从朋友那儿借了一套靠海边的房子,他们开始借此弥补破裂的情感,这样的场景开始就会让喜欢买房的我们有一种很不着实的危机感,果不其然。

也有有固定工作的,是工厂的蓝领,去同事家作客,遇见一个丑陋的婴儿和一只奇怪的孔雀,这次,穷是通过诡异的气氛散发出来。

就算是一个刚刚被赶出家门的中产吧,至少还不是那么的不堪,但他的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出未来潦倒的气息,穷的气息,就像那黄昏的暮霭笼罩在了他的身上,这个也实在是太过迫不及待,太过急吼吼了。

卡佛的穷是来自于骨子里,他不是一个中产作家,他就是写的穷人。

现在很多短篇小说,也会流露出很多绝望,这样看上去就和卡佛有那么些相像。

在《秘密金鱼》里,一个银行家家庭的破裂是通过一条金鱼描写的,一个典型的中产视角;一个农场主遭遇了数次雷击,那是传奇而不是穷苦;尤其是最要留意这样一篇小说,三个口袋里没有一个子儿的少年,如何兴风作浪,但那真的不是穷,你感觉不出任何的窘迫,只有少年的肆无忌惮。

这些视角其实是平庸的。

卡佛的作品里是少见少年的,仿佛那些穷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么一个意气风发的阶段,但或者也确实是有过,只是茫然不知在意气风发的那时未来的穷苦就正在前面等着他。

到现在为止,没看到哪个作家能描写出这种深入骨骼里的穷意。

到现在为止,没看到哪个穷人能像卡佛这样写,因为他们穷得比卡佛还要彻底,还要真实,相比之下,卡佛的那种穷里还是带着一丝不可救药的浪漫幻想,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幻想而使得绝望每每总是不期而至。

《秘密金鱼》读后感(三):危险,无处不在

《秘密金鱼》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密歇根州了无生趣的郊区。作者大卫·米恩斯把目光对准这样一个处在后工业氛围中的地区,用对当地人、事、物的“捕捉”与“描写”,向读者呈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繁华、法制背后的另一种生活现实。

《秘密金鱼》由十五个充满幽暗色调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篇幅都不长,但却带给了读者错综复杂、散漫繁复的阅读体验。这些小说取材于美国生活中的常见话题,如雷击、抢劫、吸毒、杀人、出轨、离婚、意外死亡等等。这样的主题奠定了小说幽暗阴郁的基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压抑和困扰,甚至精神分裂、自我迷失的畸形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人,数次被雷电击中的男子、一对瘾君子情人抢劫犯、一个受到精神困扰的十几岁少女、出轨的钢琴家、在巡回游乐场工作的强奸犯,等等。这些人物在大卫·米恩斯的笔下,如同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跟踪拍摄,直至深入其内心、大脑,将隐藏于内部的所有意识剖开、分解、逐一摆放在读者面前。

因此,《秘密金鱼》中的大部分小说都呈现出一种独白式的叙述,不时辅以插叙、倒叙,进行视角转换,造成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混乱且挣扎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大卫·米恩斯虽然采用零度叙述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讲故事,但其语言却不像海明威或卡佛一般简洁明快,他的语言质地极其粘稠,通常是不加间隔的大段大段的描写和叙述,有时甚至整篇作品只有一个段落(《项目》便是如此)。

如此高密度的描述,在细节上呈现的不是传统作家善用的精准描摹,而是大量的直白的积累。依靠这种毫无间歇的讲述方式,小说最终突破了传统的叙述节奏,以压倒性的沉重感一次又一次撞击读者的灵魂。《苏圣玛丽》、《有如亲见》、《饥饿》等诸多篇目都是如此。因此,阅读大卫·米恩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回味。

大卫·米恩斯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文本上的大胆尝试。例如在《彼得鲁什卡》[有删节]这一篇目中,“删节”这一本存在于小说之外的动作,以“未删节”的方式参与进了作品,将与叙述者讲述相互矛盾的内容展现在读者眼前,既造成“混乱”,同时也带来“清明”。而《成双成对》则像是马可尼电台海滩上的人生蒙太奇;《密歇根州死亡之旅》将车祸、溺水、滑雪撞击、意外割喉、嗑药致死、意外射杀等等这些事件写成了系列“闪小说”。

大卫·米恩斯的小说既对犯罪、性、死亡直言不讳,也同样关注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家庭、日常生活。小说中有关暴力和罪恶的描写令读者更好地去思考、理解人性;而对婚姻和背叛的看法,则启迪着人们对自由与束缚更深层次的体悟。在《项目》、《巢》和同名篇目《秘密金鱼》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秘密金鱼》揭示了美国光鲜生活背后的真实面貌,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了世界的真实痛苦,而不是那些被有意或无意地加以掩饰方面。在生活的表层下往往掩盖和隐藏着难以想象的恐惧。它们幽深、隐秘,连接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与丑恶。散发着灰暗与绝望的气息小说,如同一部将在结尾扼住观众喉咙的戏剧,时刻提醒着我们,身处一个异化的世界,危险无处不在。

《秘密金鱼》读后感(四):用短篇的视点看世界

大卫·米恩斯的老家是一个叫卡拉马祖的地方,这个跟国际大都市纽约无法相提并论的小城市却锻造了米恩斯惊人的触觉和感受力。他的大部分故事都基于了无生趣的郊区,处理的对象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平淡无奇甚至非常乏味的东西,然而他却能够从中变幻出莫测、诡秘、诗意的氛围,呈递人的困境,不管他写的是瘾君子、罪犯还是流浪汉,写的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爱情故事,抑或一个钢琴家事业受挫后的苦闷。某种程度,米恩斯都非常希望他的卡拉马祖是另一个文学意义上的都柏林,当詹姆斯·乔伊斯将几个短篇小说放进了他的《都柏林人》时,他事实上是在放大都柏林的灵魂和呈现它的经纬。广义上讲,这个都柏林可以是卡拉马祖和任何其他城市。

这种视角应该说得益于米恩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观察鸟类的爱好。他的好友乔纳森·弗兰岑同样热衷于观察鸟类,他说,“米恩斯的小说让人觉得痛苦又有趣,同时又充满活力,是饥饿之人的食粮。”从观察鸟类到观察人类,这当中少了耐性都不行,米恩斯曾为了写一个银行抢劫的故事,花了一个夏天观察某个银行。

当然,文学传统的影响是另一个强有力的原因。曾经有段时间米恩斯就刻意营造自己被各种印刷品环绕的气氛,好多年他会买一份卡拉马祖的当地报纸,每天待在图书馆花数小时阅读各种读物。当他还是个小孩,去探访他住在皮托斯基的奶奶的时候,他把自己想象成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因为海明威年轻时曾在皮托斯基度过假。他也一直将《永别了,武器》视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部文学作品之一。紧挨着海明威的还有这些名字:厄普代克、马克·吐温、爱丽丝·门罗、弗兰克·奥康纳……很多年后,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秘密金鱼》进入了“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决选名单。

和前两部短篇小说集一样,《秘密金鱼》 胜在奇特的洞察力引导米恩斯摆脱传统短篇小说的掣肘,换句话说,他有足够的才华让自己反对一切,反对常规的形式,反对陈腐的叙述,甚至反对小说本身,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的反对最终都是为了形塑生活的残酷真相。在《伊利里亚人》里米恩斯以一具沼泽沉尸的口吻来叙述一个农民的困惑,而在耐人寻味的《秘密金鱼》里,米恩斯化身成一条金鱼,目睹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米恩斯从不懂得循规蹈矩,他塑造的人物总有引人注目的特点,他笔下的耶稣形象(《基督造访》)绝对是你想不到的,他的“鼻子像拳击手的鼻子,断过鼻梁,软骨有道弯儿。”当然了,他的主人公从来都不是超人、蝙蝠侠等独当一面的英雄,他的故事是献给失败者和弱者的颂词。他们没法摆脱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受困于自己的压抑精神和不正常的心理,“他们唯一的工具就是说话。”正如米恩斯说的。米恩斯也觉得自己唯一胜任的就是将头脑里来回穿梭的各种声音和词语,加以组织、具象、变成一个个故事,这个本来是被家人盼望着成为医生的小说家,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打电话给父母说,他愿意成为一个诗人而不是医生。

所以相比那些贩卖励志、温情的老掉牙主题,在米恩斯的书里,你会发现他更多的是在写犯罪、死亡、被世界遗弃的绝望,他曾表示,当他的主人公面对死亡,他会感到喜悦,“写犯罪故事可以让我挖进特定的环境,揭开这个世界运作的神秘方式。”他说。他对人性的执迷使得他一再地去关照他的核心思考:人是如何失去与生活的联系。

米恩斯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彼得鲁什卡[有删节]》这个小说乍看之下还以为是小说因为有什么不当的内容,所以被编辑给删了,细看之后,你会发现,主人公的叙述实则有一些被叙述者本人删除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不管是对主人公的性格还是对小说本身的意义来说,都是非常有趣的。在《秘密金鱼》里,倒叙、插叙相互缠绕,隐秘地编织起了故事的魅力。他的小说结尾也总是在你期待着发生什么的时候忽然来到,给人没写完的印象(生活总体上就是如此),却又带着一种老年人在回顾青春时的淡淡忧伤,--他不摆道德训诫、不提供生活指南,与其说这是一种无情,不如说是无助,就像他的小说的底色。

米恩斯现任瓦瑟大学助理副教授,从事写作课教学。可是除了基本的技巧之外,我相信他会更愿意让你多读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多观察以及多思考,据说他的每个小说初稿都要经过至少两个月的雕琢而成。他甚至有可能会告诉你,想写好短篇小说,就得用一种属于短篇小说的视点来看这个世界。

来源:新闻晨报

《秘密金鱼》读后感(五):故事的秘密

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优秀的作品会考验读者的耐心与理解能力,作者明明创作的是一个简单而直白的故事,但读者却能隐约发现作者将更多的信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这让读者在读完之后欲罢不能地不得不一遍一遍再回顾其中,重新思考、体悟,以至契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意旨。

美国作家大卫•米恩斯创作的《秘密金鱼》便有着上述的魅力,这部收录了其十五篇故事的短篇集是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令其确立文学地位的一部作品。米恩斯以其自身独特的洞察力去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观察、认识、理解,通过故事的方式以灵活的文学手法将其表现,从他的故事之中不难发现人们隐藏在生活背后最为真实的面目。

如果文学受限于表达方式,那所有的故事都因千篇一律而失去了魅力,如果故事受限于道德,那么故事之中给予人的启发将无法被发现。米恩斯在故事与写作手法上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及大胆的手法,却又整齐划一的将这些故事保持在同一风格之下――一种迷惑与压抑的感觉。米恩斯的故事大都以生活中的失意者为主角,又通过对视角和故事顺序灵活巧妙的变换而给读者一种神秘莫测的阅读体验,同时又给故事注入了隐喻的意象等待读者一个个去挖掘发现。

如开篇故事《遭雷击的男人》,讲述了一个叫尼克的男人遭受多次雷击的离奇故事,但整个故事却始终没有交待这个男人为什么会遭受雷电的袭击。

雷电在这个故事中以隐喻的方式象征着生活之中命运予人的打击,神秘的雷击每一次出现都将尼克的生活逼入另一境地,如同命运之轮每一次转动都改变了生活的轨迹,在遭遇了一次次的打击之后,人们失去了面对命运与生活的勇气,便选择以逃避命运沉沦于生活,这在故事之中就有明显的描述:“他要躲起来,用这样的方式避开命运”。

但如果回到故事的开头,细心的阅读便能发现米恩斯在故事第一段留下的线索:“钓鱼就像一场圣事,因此,他被闪电击中,神志恢复清醒之后,心里感觉到的,是宗教仪式留下的模糊余味……每条鱼似乎都是从寂静中浮现的奇迹……这就好比一场范式转换……。”

在米恩斯的故事中,几乎每个故事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这样的暗示,在第二个故事《苏圣玛丽》中,三个堕落的青年毫无预谋的抢了便利店与酒铺,但严肃的新闻报道却将他们描述成为一群有背景的组织。“镜头把我们三个持枪的身形变得又弯又圆。配发的文章猜测,我们并非平庸之辈。”青年人在严肃的时代价值观下被扭曲而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表现出了年青一代人更容易被容易受欲望驱使,行事动机更为单纯。“我把手按在她的手上时,我感到,我们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化成了一股欲望:把厄尼从船上掀下去。”即使是脑海中一个简单的念头,只要出现了便会被实施,欲望不再得到约束。

除了在故事之中隐藏了大量的信息之外,作者对故事的讲述形式也也颇下功夫。在故事《有如亲见》中,作者便用了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示人们在目睹了一位盲人摔倒时的心理活动,同时又对当下发生的事物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种蒙太奇式的展现,通过多人视角的转换而让读者有了一种立体的阅读感。

而在细节上,不论是故事本身还是事物描述,米恩斯都是不留余力,但他讲故事的方式却不是通过细节来推进,而是以段落的方式跳跃着进行讲述,形成了一种碎片化的风格。在最后一个与书同名的故事《秘密金鱼》之中,米恩斯上述的种种故事风格与行文特色便有了很好的体现。

大卫•米恩斯的小说读起来也许并不轻松,但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它既有对现实社会层面的挖掘与思考,也有对文学表现方式的尝试与突破,不论任何一个角度,都不难发现米恩斯对于短篇故事高超的驾驭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