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于丹字解人生读后感锦集

于丹字解人生读后感锦集

《于丹字解人生》是一本由于丹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丹字解人生》读后感(一):隔靴挠痒,思路平平

这本书越看越进入不了状态,就像顶楼说的,隔靴挠痒,这次于教授有点放不开的感觉,特别是在有些字上,我都体会到了于教授写到这地方似乎有点写不下去的感觉,在情感表达上过于生硬,道德与理想的表达过于官方,就和政府报告似的,不切实际。用的来说,不太值得看,我所看到的只有文字的演变,并没看出来有多少人生的道理,引用较多的《说文解字》,有机会还是看这本比较不错。于教授如果用点心,这本书应该不止那么薄,我觉得既然写了吧,还是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别让读者看着像想拉不出的屎,看后确实有些不痛快

《于丹字解人生》读后感(二):字与感悟

汉字与“人”的关系密切相连。因为汉字是靠人来写的,也是给人看的。很多汉字的寓意,都为我们为人做事以及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树立坐标、明确标准。在个人的修行上,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都做了大量的介绍,为我们修炼人格、认识自我、解读内心提供了很多启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从”与“比”这两个字的解读。作者提到,“从”与“比”都是由两个小人组成,“从”代表的含义更多是从善如流,而“比”字更多代表一种比较、攀比的贬义。在这里对我的启发是,两个汉字所组成的元素是一样的,都是两个小“人”字,但是不同的构造就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正如我们人一样,大部分人生出来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感情认同也会有差异,因此有的人会活得好,有的人会活得比较差。但是我们人与汉字不一样的是,字不能选择构造,而人可以选择如何构造自己的思想、如何修炼自己的人格,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向更好的未来发展。我们读此书的目的,并非要认识多少个字或者其中含义,而要将读汉字与阅人生结合起来,读懂一笔一划,找寻汉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读懂偏旁部首,不断修炼内心,达到平和的心境。

《于丹字解人生》读后感(三):字解人生

虽然很多人对她褒贬不一,虽然我对中国儒家的一些观点持反面意见,但是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儒家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的汉字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书的腰封上这样写的:“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是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有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

书从各种文字的甲骨文、小篆 到楷体进行了分析,借《说文解字》的解释,表达出我们平时用字的时候忽略的汉字的寓意。

比如:孝,是老字头加一个子字,小孩子背上驮着头发萧疏的老人,就是一个孩子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扶持自己长辈,让老人既安身又安心。

懒惰:这个词是行动上的,但是确实竖心旁,因为懒惰的秘密在人的心里。

恩惠:这个词既不是金字旁,也不是贝字底,而是心字底,这是指从心里给别人好处才是恩惠。

明:为什么明月和思有关呢?为甚不说和太阳有关呢?我觉得因为白天大家都有事儿忙,只有晚上才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一切愁绪都是因为……闲的。。

……

书里从人说到单人旁的字的含义,从日月说到阴阳,从家到宝盖头的字,从农耕说到春夏秋冬,从眼耳口鼻说到认识自己,找回本心,最后大道直行。书不厚,来来回回的我也读了将近半个月,有的时候觉得说的都是大道理,有的时候觉得说的还有理,我就在这种纠结的过程中读完这本书。

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古人造字时候的智慧,大概是普及教育的无奈吧。

外求的只能是知识、经验,向内求的才是智慧、领悟。

《于丹字解人生》读后感(四):看《于丹字解人生》 在汉字里品中国文化 倾听祖先的声音

去年看余秋雨老师的《余秋雨散文》,在讲述中华文化为何长寿里,他提到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是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农耕文明让中国文化没有外侵和远征的基因,所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保存的相对完整。他的这个视角让我感觉即容易理解又耳目一新,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这两天,又遇到了《于丹的字解人生》这本书,书里从汉字的构造出发为我们解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的视角,同样的让人叹为观止。

《于丹字解人生》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说、会写、会用的汉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血脉的流传,通过对汉字的了解,我们看到了祖先的智慧。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她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对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是一个农耕名族,全部所需都是从大地上来,那就先来看一看祖先怎么写这个“农 ”字的。可以看到最早的这个“农”字上面是“林”,到后来演化成田,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从山林里走了出来,开始辟土种植。它的下面是一个“辰”,这个甲骨文的“辰”字就像一个大蚌壳,它就是一个最古老的除草工具。知道了这些,再来看着个甲骨文的“农”字,是不是特别的生动。从这个方面来看,“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今天看来是贬义词的它们在过去确是人们为了生存下来的手段,人们把树林烧掉,打猎就会更容易;把河水放干,捉鱼会更容易。再来看一下甲骨文“农”的下半部分这个“辰”,《说文解字》里讲“辰,震也。”它有震动的这一层意思。“晨”,日头出来了,就要起床去劳动,大地震动叫“地震”,女人怀孕分娩叫“妊娠”都是有这个“辰”字在里边,从劳作到天地间的震动到婴儿的胎动,它们都跟“辰”有关,也都跟“震”有关,是不是很有意思。一个农字的演变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的想通之处。

现在人们都非常注重养生,各种养生专家应运而出,可最养生的就是遵循着四季的变化吃当季最应景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说:“春天吃芽,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冬天吃根”就是最养生、最健康的绿色生活。

“春”的甲骨文,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是小草,下面是初春的嫩芽,再有就是日头的照耀,“太阳给大地以温暖,万物欣欣向荣”。在春季,人们喜欢吃刚刚发出来的嫩芽尖,像柳芽、榆钱、花椒叶、香椿芽等,这些芽带着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

“夏”字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大”的意思。你看,夏天到了,植物都长得枝繁叶茂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吃植物绿油油的大叶子。

“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各种果实、谷穗都弯着腰向大地回归,这个时候,人们的食物也就转向了各种果实类的食物了。

冬天到了,大地一片寂静,可地底下的根茎却可以为我们所用,像土豆、红薯、萝卜,它们就是冬天里最好的食物。有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其实,只要遵循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就是最好的养生。

中医和西医,看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中药主要指用植物、动物或矿物熬制成汤药或提炼制作成药片,它们都是纯天然的。西医呢就是用化学成分合成的药剂。中医还讲究吃什么补什么,比如贫血的话,可以吃些动物血来补,我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此。可在《于丹说文解字》里有一段话,是一个老中医讲的:“中医中医,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什么意思呢?“中医讲的是整体的平衡,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人体看做天地间的一个循环。天地人是合一的,看着这个最早的天字,不就是一个人吗?突然想到我之前在电视上听一个老中医也讲过,吃核桃补脑是因为你看核桃去掉壳不是很象人的大脑吗?人耳朵的穴位多,仔细观察,是不是很像一个倒置的胎儿。确实是天地人都有想通之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所以,中国的节日都是围绕着节气,春耕冬藏也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最大的敬意。

在刚出生时,每个人的心“比大海更辽阔都差不多,可成长环境、经历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心,让心逐渐分出大小。妈妈没有上过学,是个急脾气,爱跟别人比较,别人的老公对老婆的温存她没有在爸爸这里得到过,她会生气;亲戚家里的孩子结婚后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看到我每天为生活奔波她也烦躁;逢年过节,邻里家女儿回娘家都是开着车回去的,再看看我骑着电动车,她也烦气,屡次劝说让我买车。这些都能触动妈妈让她烦躁。前几年得了脑梗塞,医生说要把脾气改一改,要做到油瓶倒了也不在意的那种脾气,可妈妈不好改。今天在这本书上看到了有时候容易起急的人是因为心太窄了,把心修宽了,自然就能容得下事了。仔细想想也是。

再来看看“怪”这个字。司空见惯的事情你不会用怪字来形容,就像当年的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见到照相机,这些在国外常见到的东西,而在国内却非常罕见,所以人们会觉得它们怪。

看《奇葩说》有一期中,有个学员说自己在邻里的眼里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奇葩,自己也觉得自己挺不合群的,可到了《奇葩说》的舞台,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和自己一样奇葩的人,自己原来很平常。有时候人们觉得什么怪异、怪罪,只是你自己内心的判断,它体现了你的眼界、见识、包容和判断。当你眼界宽了、心也修宽了,对好多事情你就会见惯不怪。

把心修宽不是说对所有一切事情都是随意,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就是一个人要融合于规矩,融合于世道,只有这样,你才能被接纳、被认可,对于具体的事,自己的心中要有一杆秤,有自己的做事原则,这才是“外化而内不化”。

先来说说家,上面的宝盖头相当于房子的轮廓,家里里有一头小猪,人们就满足了。为什么是猪呢?因为猪的饲养成本低,回报高。我小的时候,每到春天,妈妈就会买一头小猪娃,平时用剩菜叶、洗碗水加点磨面留下来的麸皮一搅拌,猪就会吃的津津有味,到快过年的时候,它就到出圈时候了,妈妈用卖的钱正好给我们买新衣、赶年集,然后来年春天再买一个小猪娃,如此循环。还记得邻居家里为了给孩子娶媳妇,提早养了好几头猪,等孩子婚事有眉目时,娶媳妇的钱就不愁了。当时的人们,没有什么大富大贵的追求,只要家里有猪,基本上就很满足了。

从“安宁”两个字的构造可以看出来,过去的人们虽然对财富没有那么大的追求,但对家庭的安宁是非常看重的。

“安”上面一个宝盖头,代表家,家里有女人,才能安定,才能安心。古语就有“成家立业”之说,成了家,心安定了下来,才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事业。在古代,基本上都是“女主内男主外”男人在外为事业、为家庭打拼,女人除了生育孩子,还承养育、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家里有女才是“安”。

再来说“宁”,可以看到甲骨文和金字中,宁的上面是家,下面呢是一颗心,还有装满食物的器皿,再下面是一个托盘。也就是说,家里有吃的了,心里才会宁。不是有句老话说:“仓中有粮,心中不慌”吗,估计说的就是这个“宁”。当然,看现在的“宁”字,你也可以理解成家里有男丁叫“宁”,就像于丹的女儿所说:“家里有妈妈就是安,有爸爸就是宁”。

《于丹字解人生》是本有料又有趣的书,在书里,每个文字都有它所包含的意义,即形象又生动,了解了它们,就好像触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让我感受到了祖先留在文字里的生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