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1000字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1000字

《孤独的反义词》是一本由[美] 玛丽娜·基根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一):孤独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啊

开头那篇演讲,是很好的毕业演讲,但也就是篇不错的鸡汤文。惊喜的是,后面的小说写得非常老练,读出了门罗小说里那种无可奈何的人生况味,一点不像一个20岁出头大学生该有的人生体验。

但是孤独又怎样呢,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二):无聊 失望

并非是对死者的冒犯,但是说真的,这本书我看下来,只有一种无聊透顶并且生涩奇怪的感觉,完全就不是什么励志的书集,仅仅是类似日记的东西,我觉得好像一直在说作者的恋爱经历,和很多人谈恋爱,然后分手……

这本书是当时书店老板向我大力推荐以后才决定买的。实际上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一个准毕业生生活真的很忙碌,每天看书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所以当我用一个星期看完它却并没有任何收获和感悟的时候,不得不说失望透顶!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三):孤独没有反义词

今早某东刚送来的书,收到后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篇《孤独的反义词》,那么到底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这篇文章,也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孤独没有反义词。

孤独一直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词。孤独不是静止的,它表示一种姿态,一个过程,它展现的是一种自我与世界保持距离的状态。

那么用什么词来表示不孤独的状态呢?没有。因为孤独的状态只有一种,而它的反面确是千姿百态,用作者的话来说,“用爱来表达不够准确,用相聚来解释也稍有欠缺”。

不孤独,不仅仅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作者写了耶鲁有很多让你远离孤独的圈子:合唱团、体育队、舍友、联谊会、俱乐部等等,四年中,哪怕身在宿舍,也能感受到圈子的存在。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四):归属感在哪里?《孤独的反义词》

没看过作者的英文原版,但读这本中文版,不论实质内容如何,单就这翻译来看,很有文采。

似乎最近关于死亡的新闻有点多,这个节点上看玛丽娜的遗作《 孤独的反义词》,也算是应景了。书是作者的文集,读着作者分享感觉的文字,充满力量,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就是一个俏皮又倔强的姑娘给你分享她的耶鲁感悟。

孤独的反义词是归属感。找到你的圈子,就是如鱼得水,远离孤独。认准自己,无论生死你坚持的都会影响到你身边的人,如玛丽娜对文学的热爱一样,意外死亡也了无遗憾。

作者很善于细致的描写感情,尤其的以女性的视角来絮絮叨叨的,很多小情绪,写得很细腻,也很有画面感。在文字中寻找归属感。很少读到这么大胆直白的小说了,都是开放式结局,读完每一篇都会让人合上书再思考下。小说的背景都是美式的,在热闹的人群中,更反衬出孤独的沉重,对孤独的诠释还是挺含蓄的。

不剧透,推荐读读,再用心去想想自己的归属在哪里。

最后,感谢作者又带我回顾了大学时代,看到曾经执着的自己,提醒自己:还年轻,就不要放弃梦想。

ps:文字多少有点儿发耶鲁软广告之嫌,但一所好学校是值得他的学子们多花笔墨来宣传宣传的。

《孤独的反义词》读后感(五):孤独平凡之路

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普通,平铺直序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当把第一个短篇读了两遍之后,描写的细节,心理起伏,很有画面感,第一遍读竟然没觉察到。

小人物的故事都有伤感,孤独,寂寞,开心,幸福的时候。把每一篇小说看完,发现她对很多事物描写还很全面。印象深刻的有沉在海底潜水艇里各个人物面对黑暗时的反应,会被带进去,逃出来,活下去,没有计划,没有救援,没有奇迹来临,相当现实。(看的时候还想了下要是自己在里面能到几时崩溃,这种黑暗中的绝境描写,开放式的结局,虽然有希望他们能得救~)

或许我还会全本读第二遍,重新细看。后面的散文写的让我羡慕,这是不一样的青春啊。羡慕她的母亲,为她的麸质过敏做了那么多,甚至到了大学,著名的耶鲁大学——大学食堂,也被她的母亲不断的努力有所改变。母爱特别伟大,伟大之处总在微不足道的地方。

后记,是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对自己宠爱的学生的回忆,从陌生,熟识,转而忽然离世。多少都是心痛的,起码看的我都觉得惋惜。活着竟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后记之后的致谢,看国外的书,开篇都会致谢家人,朋友。这本书是例外,作者没法亲自感谢,由父母署名致谢了老师,朋友,同学,还有她的兄弟。这些人参与了书的整理,出版,还有未选入的文章,可惜看不到。如果她还活着,一定还能写出更多让人喜欢的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