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音乐》经典观后感集

《音乐》经典观后感集

《音乐》是一部由安格拉·夏娜莱克执导,Stamatis Baknis / 阿珈特·波尼茨 / Eleni Chalastan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观后感(一):一部漫长的、不明所以的、由冗长的观察式镜头组成的混乱杂记

这部是我在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

导演运用许多长镜头蒙太奇和缓慢的不明所以的画面构造一个俄狄浦斯的重现:故事发生在21世纪的柏林。男主Ion(即本片的俄狄浦斯)和友人在海边出游时,有人将他押到山谷,而另一男人随后前来作势欲亲吻Ion,后者反抗推搡前者致其死亡。Ion在监狱里和管理员产生暧昧随后结婚生子,而大概七年后已为Ion人妻的管理员发现了男主失手杀人的过去不堪事实而自杀。Ion此后唱歌为业和女儿一起生活,视力却也逐渐变差。

看完可以感受到导演的野心,但实际上作品差强人意。许多镜头拖沓不知所以然,叙事古怪又生硬,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每个人做完每件事都要盯着一个地方发呆十几秒,有些镜头过于奇怪甚至引起观众发笑。全片一共出现过十几处对话,大部分场景缓慢而沉默,好像人们都可以死死盯着对方进行交流。

故事本身也让人迷惑,如果不看简介完全不会意识到和俄狄浦斯相关,况且男主也没有杀父娶母,他杀死的男人或许是他的父亲(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像),男人突然来亲男主之举也非常突兀;男主妻子看上去与他同龄。男主后来需要戴眼镜则是俄狄浦斯捅瞎双眼的一个相当不明显的映射。本片取名为音乐也让人不解,虽然主角会唱歌但音乐在此片似乎也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或许是本片太过空虚只能选取片中任意元素取名吧……

《音乐》观后感(二):那一双脚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非常喜欢这部致敬布列松的作品,极简主义风格。模特无表情的表演,高效推进剧情,大量空镜转场,极少的对白,去戏剧表达。虽然不少不太喜欢的部分,但是正义看风格还是高度统一的。故事讲述一群年轻人游玩时男主意外杀死了一人,最后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压抑内心的负罪感尝试溺水未果,最后跳崖身亡,而他也险些自杀成功,最后走出来了的故事。

镜头上,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少有的推轨。同布列松作品一样,多利用构图帮助传递信息,大量的手部和脚部特写镜头,大量的空镜转场和多次使用时间跨度非常大的剪辑推进剧情。不同的点在于多使用大远景固定镜头来降低观众投入的情感和使用推轨跟镜头构建一个自然与角色的融合状态。

听觉上,同样是极少的台词,影片利用圣歌般的唱诗和后续的契合内容的音乐替换了布列松的内心独白,把内心唱出来算是另一种解构吧。

几个细节,男主的妻子的第一次自杀和男主冲出门感觉也是一种对于去戏剧性的结构,第一次娜动衣服时观众会感觉女主将会死在大海中,但是之后却给到她在礁石上的情景,但当你以为一切结束时,她拿起鞋子和衣服,脚部特写,一只蜥蜴爬了过来,估计会有很多人会想到被吓到失足吧,但爬到脚上的蜥蜴却是被带着跳下了山崖。

不喜欢的点可能是在于对于角色的塑造偏弱,整体的构图也偏弱一些,高效推进剧情但是无法做到高效叙事,最后的结尾不太喜欢。

《音乐》观后感(三):古典與現代,《音樂》是靜默的最好填充

高明的寫作者通常不會選擇像《Music》這樣的標題來作為文章或著作的主題;主要是因為容易讓讀者或觀眾產生某種誤解,或是以為的理解。倘若將這類的標題置於電影之中,又容易引發觀眾對於「音樂」的高度期待;最終導致我們在觀賞完安姬拉·夏納萊克(Angela Schanelec)的新電影時,所產生的與主題間明顯脫節的情況,因而造成觀影上的些許失落。

論安姬拉·夏納萊克的作品,常被媒體冠以柏林學派導演為激進的一份子;在她獨特、佈置精美的長鏡頭底下,角色的表情總顯得漠然肅穆。倘若布列松是她作為導演拍攝電影時的最高指標,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這次入圍柏林影展的新片《Music》,將夾帶著更多斷裂性的敘事風格。「音樂」作為標題,也作為一種畫內音的存在,是安姬拉·夏納萊克過往較少呈現的方式。

今年和克里斯汀·佩佐(Christian Petzold)、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Christoph Hochhäusler)等柏林學派導演一起以新作入圍柏林影展;觀眾或許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三位導演、三部作品之間,呈現出一種差強人意的意象。並非在說這三位導演的新作顯然不及他們的舊作;而是在作為現代電影的基礎上,「加項」並不適用於他們。相反,過去擅長、而早已樹立標竿的風格元素,則四處流竄於他們的電影之間。

以《Music》為題,安姬拉·夏納萊克取用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伊底帕斯王》,如同克里斯汀·佩佐的「元素精靈三部曲」;推動劇情發展的,皆是來自古典文學的考究與現代性譜寫。《Music》的故事佇立在一個模糊的時間、地理與年代交界;從電影裡考究的道具配置來看,很可能是1970、80年代。而成年後的男主角Jon透過電視機所觀賞的比賽,則從畫內音讓觀眾得知是2006年的世界盃,義大利與德國的比賽。

過往安姬拉·夏納萊克的作品大篇幅的著重在現代社會中人際關係的困境,或家庭成員、如父輩的缺席。在《Music》裡,我們也能同樣找到這些樸實氛圍下,人物間漠然、面對或遭遇悲劇時的眾生相。在一片廣闊的天地間,在昏暗的光線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身影,他正身處險境,搖搖晃晃地穿過一個滿是垃圾的峽谷,背著一具女人的屍體。不一會兒,他就在山坡上尋找落腳點了。

畫面突然跳接或切換至他處,由路邊的棚屋裡找回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作為延續。這個撿回來的嬰孩,是日後的Jon。成年後的Jon因一場意外殺人事故而入獄;在獄中他與獄警Iro相戀。希臘式的悲劇逐漸找上Jon與Iro,他們在看似幸福的家庭敘事裡,成為命運轉折下的犧牲品。

飾演Jon的是法國演員艾利歐夏·許奈德(Aliocha Schneider),法國知名演員尼斯·許奈德(Niels Schneider)的弟弟。他在電影《Music》裡展示了一把高亢、脫俗的嗓音,搭配室內爵士樂團,重現道格·泰埃利(Doug Tielli)的歌曲,將自身所遭遇的悲劇暫時至於門外;也是電影裡最軟化、激勵人心的一幕場景。

與四年前銀獅獎作品《我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相比,《Music》是一部「減法」式的電影。對一般觀眾而言難免不合時宜,且無從追溯電影所要描摹的時間與時空;無論人物置身在荒野、鄉間、海邊或城市裡,都被一種突如其來的「悲劇」所包圍。而他們仍十分「漠然」的直視「災難」;相對是更加「殘酷」的。就音樂填充電影的「靜默」來說,我想,《Music》算是極為成功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