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语红楼读后感1000字

风语红楼读后感1000字

《风语红楼》是一本由风之子著作,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4-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语红楼》读后感(一):关注风之子的红楼博客很久了

关注风之子的红楼博客很久了,风之子的解读深刻透彻,不牵强附会,不作矫揉之叹,不发扭捏之感,不落无谓之笔。爱红楼的读者读完《风语红楼》会更发现《红楼梦》的伟大,更愿意重读红楼,更能够理解作者的苦心,而不会胡乱联系现实,作小儿女之叹。

风主的作品集结成书以后更好看,更细致,更有体系。

《风语红楼》读后感(二):喜愛『風語紅樓』

從小就喜歡「紅樓夢」,長大了依然對『紅樓夢』有著不變的情節。有幸在這兩年,遇到了新浪博客的才子風之子所寫的解讀紅樓夢系列文章,一直跟讀,喜愛也由衷如是,從不改變。

如今,這些零散的解讀已經集結成書,心中的安慰便如七彩的雲天,特別地舒暢,希望這本書,在俗世的潮流中不被湮沒,而經歷大浪淘沙之後,如真金一樣地留下在歷史的長河。

喜歡的感覺,有時是稍縱即逝的,但是對於『風語紅樓』的喜愛,在我的個人體會卻是長久不變的。簡單說來,有時跟讀風主的文章,單看題目,也不覺得印象深刻,但是無論多短的篇章,跟讀下來,總能讓我感懷萬千,肅然起敬。

因為這樣的好處多多,我願意成為『風語紅樓』最忠實的讀者。珍愛這本書,珍愛紅樓夢的原旨原意,珍愛風之子先生嘔心瀝血的解讀。

《风语红楼》读后感(三):可亲可敬的红楼人

看过《红楼梦》很多次了,从刚开始的的全盘接受,到后来的只看全八十回。对于红楼中的每个人我都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只是在读的时候总会有种奇怪的感觉,黛玉小气多心,宝玉软弱无能,宝钗势力自私,怎么看都像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的爱情游戏,怎么能说的上伟大呢。

刚开始接触风之子是通过喜马拉雅的讲座,在看的过程中总算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读刘心武的红楼梦时,看到的是阴谋算计(说实话,我不太同意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猜测,太扯了),在读蒋勋的红楼的时候,看到的是青春之美。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终于对红楼中人物的疑惑有了解释。

尤其是对宝钗,受到周围人和阅历不足的影响,一直觉得她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女孩,很疑惑为什么她会成为红楼中的女主之一,但是看过书之后,才看到了她放弃对宝玉的爱的痛苦隐忍,对周围人的担当,书中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别人欠她的的,没有她欠别人的。虽然她有种种的缺点,但是她的担当确认可以另所有人都羞愧。

通过这本书看红楼,终于看出了所有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风语红楼》读后感(四):将考证进行到底

究竟是受人爱戴比被人畏惧好呢?还是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好呢?我认为,最好是两者兼备。但是,要拥有两者是极为困难的。假如一个人对两者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要安全一些。500多年前,一嘴大实话的马基雅维利同志以一本《君主论》道出政治的真谛。如果生在今天,马老师一定是个时事评论公号的好手,只可惜生错了年代,但从他上面那句名言,还可以引申出许多道理来。

比如说究竟是八卦文章有人看呢,还是学术论文常流传?答案当然是前者喽。这一点,远的说,有《太阳报》与《泰晤士报》的阅读量做证,近的讲,刚听完的有声书《风语红楼--风之子解读红楼梦》便足说明。

对于这部长达160多集的有声书,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听完的本人表示,听完全书真的不易。但在零度及零度以下的通勤路上,接近聊八卦、串闲话的解读红楼类书籍,自是比大部学术论著有趣的多,也更适合转移注意力、令人暂时忘记严寒来的。

此套书的作者风之子原名李明劼,新浪博客笔名风之子。近年致力于红楼梦研究,在新浪开设专题博客,先后出版数本《风之子解读红楼梦》实体书。

同之前刚听完的索隐范儿《通解红楼梦》相比,这位风先生的著作似应归入考证派的范畴。听其文章内容,全部围绕《红楼梦》前80回的字里行间进行深入分析,由文字的蛛丝马迹中得出自家结论,其中着实有不少令人称奇之语,个人试总结若干如下。林黛玉家资巨富,有万贯家财,贾母自接黛玉来贾府前便打的是将黛玉嫁与宝玉,双玉合壁的主意,所以黛玉到贾府后才临时安置在碧纱橱,与贾宝玉自幼一桌吃,一床睡,盖因贾母想的就是要搞养成系。但王夫人出于对贾府女主人位子的觊觎以及对贾敏的不喜,极不愿让林黛玉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于是在妹妹一家到贾府后与薛姨妈炮制出金玉良缘说,薛宝钗的金锁,是王夫人与薛姨妈在此活动中人工打造的一件道具而已,并非真有什么癞头和尚留言。此后王夫人又说服女儿贾妃同意金玉良缘,并以端午节赐节礼的形式表明自家属意宝钗成为自家弟媳。这一系列的攻击都被贾母轻松化解开去,借清虚观打醮声明宝玉不宜早娶,且有金者多矣(史湘云之金狮)。又劝服元妃不要让薛宝钗成为宝玉妻子(出身商家,且薛蟠恶行累累)。后贾母又以助成薛宝琴婚事(所以惜春画上必添上宝琴,贾母计划进宫时将画送与元春,由元春出面促成梅翰林家与薛宝琴的婚事)等方式向薛姨妈示恩,欠了贾母人情的薛姨妈认黛玉为义女。贾母的计划是将来由薛姨妈出面做媒,因黛玉父母双亡,总不能自提亲事,促成木石因缘。不料后来贾妃突因难产而死,贾母年迈之人,经此大创,也一病而亡。于是王夫人一下成为宝玉婚事的决定者,宝玉与黛玉的婚事眼见无望,黛玉心痛之下,又兼自家万贯家财尽被贾府侵吞,悲愤上吊而亡。而宝玉与宝钗婚后,得知黛玉家财被贾府侵吞一事,深受打击,出家为僧。宝钗成为弃妇,回到薛家,薛家也日渐败落,薛姨妈与香菱也先后故去,在夏金桂的凌虐下,旧病复发而亡。

当然,个人表示,作者对八十回后的情节分析着实有不少令人接受无能之处,但不管作者所猜所析对或不对,也必须承认,作者对《红楼梦》用心之深,分析之细。应当说,别管作者的想法靠谱不靠谱,听这套大部头的电子书最大好处就是随着作者的解读,算是把前80回的内容条分缕细的重新梳理了一遍。虽然,这与作者经常大段朗读原文很有关系,但另一方面,经由作者的深入解读,也的确将以往书中许多未注意到的小处进行了一番温故。内中比如作者认为探春有侠义之风、李纨硬要当诗社主人是有意为之、所谓林黛玉体弱、小心眼都是王夫人故意着人散布谣言的结果,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并非什么公主,只是贾政同僚之女而已等等观点,都很令人信服。

当然,书中作者还有不少惊人之语,似嫌解读太过,令人听后大起立时要与作者一会,商榷一番的内容。比如林黛玉是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在贾府中有贾母、贾政疼,又被宝玉宠云云。对于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女而言,作者是否说的稍嫌太过乐观了呢。

例如薛宝钗是香菱的保护神,一直用自己的最大力量护着香菱等等。那个,香菱不是宝钗哥哥的屋里人么,还是正式摆过酒那种,但看宝钗对她的态度,也有些介于兄长妾室与自己丫环之间吧,保护云云,是否太过高大上了呢。

再如作者说度曹公意,探春本有可能嫁给南安郡王的,见贾母过生日一节,贾母令家中几个女孩子出来见南安太妃,称此为相看之意。对此,个人认为,一个从五品官的庶女能嫁做郡王妃,便是填房也不容易吧?倒是87版《红楼梦》中,南安太妃将探春认做义女,令其去和亲的情节看着更靠谱些。

又如作者对元春的分析,多次称其是因自身的道德修养高尚为皇帝、皇后所欣赏,受到皇帝宠爱所以被封为贵妃云云,看了一堆宫斗小说的个人表示,《甄嬛传》教育我们,因为思想道德情操高尚便能被封为贵妃这种事儿,不太靠谱吧。后宫与前朝本系一体,一旦涉及政治、官场,如人品高尚似海瑞那般,在仕途上结果如何,真是显而易见,不用多说。

更别说从冷子兴的描述中看,贾元春原本是皇后身边的女官,由高等宫女变成后宫妃嫔,看惯宫斗小说的读者总是分分钟脑补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宫女诱惑皇上爬龙床”等不健康的内容。

类似的可商榷处还有很多,不过作者也一早就说过了,这些文章都是他的一家之言,现下解读红楼的图书何其多,在千人千调的大背景下,风先生之论已算是极靠谱的一种了。在近半个月的收听后,虽对书中内容有颇多异见,但对于作者的用心,还是深为赞叹的,唯一白璧微瑕的一点,便是作者每回解读的末尾,都要认真插播一分多钟的个人图书推介广告,令人略嫌厌烦之余,忍不住总要想起郭德纲那句:“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只盼风先生将来在红学方面的研究更加精彩,达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的境地吧。

《风语红楼》读后感(五):驳“风之子”《风语红楼》:王夫人不是在给黛玉下套

礼出大家:王夫人不是在给黛玉下套

文/荞麦花开

今人读《红楼梦》,因不谙旧时礼法尤其是大家礼法,每每深文周纳,闹出笑话。近读网络作家“风之子”《风语红楼》一书,渠谓第三回王夫人引黛玉往贾政之位上坐,乃故意挖坑让黛玉跳;又谓第四十回王夫人口道不吃黛玉所奉之茶乃在表明“我不愿你做儿媳妇”——二论乍看新奇,俨然洞悉幽微;实则稍经考察,便知大谬不然。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拜见二舅舅、二舅母:

此处被“风之子”《风语红楼》解读为王夫人当黛玉甫一进府,便给其下了个套。黛玉若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坦然上坐舅父之位,岂不贻笑贾府上下,哪有个大家闺秀的体统?《风语红楼》第二章:

事实上,认为王夫人心机深险,“分明是想给黛玉一个难堪”,实为不谙旧时礼法尤其是大家礼法之想当然。礼的精髓在于施礼与受礼的双方要在互动中共同完成某种平衡。比如第五十四回,贾珍敬酒:

李婶和薛姨妈是客,亦属长辈,贾珍尊礼,故为斟酒;但贾珍是东府大爷,贾氏一族现任族长,李婶和薛姨妈若安坐受礼,则岂非托大?故“忙起身笑说”。宾主双方在互让中共同完成礼节的微妙平衡。

又如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贾珍为表求医之诚、尊医之礼,当然要着人拿了名帖去;但客人自必谦让“大人的名帖实不敢当”——贾珍是四大家族之贾家一族之族长,宁国府“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等闲人等谁敢在其面前托大?

又如黛玉初进贾府,拜见大舅父贾赦、二舅父贾政,皆未见着:

此二处“见不着”之玄机,乃在舅舅与外甥女,虽系血缘至亲,但男女终究有别,能不见面最好不见,故出以不同之托辞。黛玉必须拜见嫡亲母舅,此为黛玉之礼;而舅父必避见黛玉,此为于大家闺秀之尊礼。彼此心照不宣。读者若以黛玉听舅母之托辞为真,则必为黛玉与邢王二夫人所笑矣。

此可参清人李海观《歧路灯》第九十五回“会族弟监司述家法”:

谭观察会族弟所述之家法,便是“从来男女虽至戚不得过通音问”。两位舅父之受黛玉之拜见而却避与黛玉见面,便是“内边不过使奉茶小厮禀道……”,只不过易“奉茶小厮”而为夫人而已。

即《红楼梦》书中,亦有类似之例。第四回薛家进京,进贾府:

薛家有薛蟠这样的“男丁”,自然是由爷们去拜见贾府各位老爷和爷们。所以这里直接连写薛宝钗的一笔都没有。设若薛家没有男丁,只有宝钗母女进贾府,那么,宝钗是不是该尽晚辈之礼,拜见姨父呢?可以肯定的是,姨父是肯定不会见她的,当然,托辞也一定是有的……

所以黛玉初进贾府拜见二舅母,二舅母延请客人坐贾政之尊位,这不是心机深险挖坑等着黛玉往里跳,而是世家大族待客之尊礼。哪怕这客人是晚辈外甥女。而客人当然不肯上坐一家之主之尊位,这正见出客人值得主人这般尊礼——她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知礼懂礼。

读者诸君须注意,第三回黛玉得见二舅母之前,先有这样一段:

诸君且看,跟稍后王夫人有一同样操作,便是“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黛玉的应对同样是“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这难道是王夫人在给黛玉挖一大坑前,暗中授意老嬷嬷们先挖一小坑?这倒真成了第四十九回湘云对宝琴“勿谓言之不预”:“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只不过这话要改成:“到了太太屋里,甭管太太在不在屋里,你都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太太的老嬷嬷,都是容嬷嬷!——荒诞可笑。设若老嬷嬷们公然给黛玉挖坑,让老太太的心肝儿宝贝外孙女儿一进贾府便出此洋相,也不摸摸腔子上几个脑袋?太太能赏你们仨瓜俩枣,老太太能直接把你们捆起来扔马圈里去!事实上,老嬷嬷们是世代旧仆,所谓几代的陈人,可谓是世家大族里最知礼数者,平素“教引”哥儿小姐们各种礼法规矩者,便是她们。将老嬷嬷们对黛玉之尊礼与稍后王夫人之操作一合观,便可知王夫人延请黛玉上坐尊位乃世家大族待客之标准礼节,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注意!礼的精髓一定是一个“让”字。在施礼的一方,一定是拿出受礼的一方所绝不敢接受的礼节,乃见其尊礼诚心;而倘若受礼的一方坦然不辞,则必为众人所笑,讥其不谙大家世族交接之礼节也。所以如第四十回,老太太率阖府女眷同刘姥姥游大观园,至潇湘馆:

此处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也被好事者解读为潜台词:我不认可你做儿媳妇,所以“婆婆”不吃“儿媳”奉的茶。

这实在是太扯了!深文周纳,至于其极。

事实上,很简单,这里还是:礼出大家。

可与以下两处通共合观,联合解释——

第四十三回:

第五十三回:

看官看上引第四十回、第四十三回、第五十三回三处回文,其特点是,同是三代女眷同场,有孙媳妇在场,邢王二夫人可以从权坐下,但绝不可能与老太太并肩(第四十三回,邢夫人王夫人道:“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吃饭时不能与老太太同席,吃茶时也不能同位,而是“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就这里也看出黛玉谙熟大家礼法,应接得体,一丝不错)“邢夫人王夫人只坐在房门前两张椅子上”“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了”;而孙媳妇儿,是绝不能坐的:“尤氏凤姐儿等只管地下站着”“凤姐、李纨等只在地下伺侯”。

然而这里一个让我纳闷儿的是“茶毕,邢夫人等便先起身来侍贾母”。照理,三代女眷同场,有三大孙子媳妇儿尤氏、李纨、凤姐伺候,邢夫人王夫人安坐受用便成了,做什么还得“起身来侍”老太太?摸下巴捉摸半晌,玄机遮莫在此:第四十三回,“只薛姨妈和贾母对坐,邢夫人王夫人只坐在房门前两张椅子上”——这里的关口在哪?在距离!邢夫人王夫人只坐在“房门前”两张椅子上。盖辈分有差,上下有序,婆婆有恩命赐坐,媳妇虽从权坐下,而仍战战兢兢,不敢有僭,必得以距离之拉远,“找补”从权之僭越。

此还可参第七十五回:

贾珍是老祖宗的孙辈,因是孙辈中的“大爷”,又是族长,故老祖宗命坐,从权坐下(“从经”是怎么样?“贾琏、宝玉、贾环、贾兰皆在地下侍立。”);但在场还有大老爷二老爷这两位叔父,贾珍即便从权坐下,也断无大马金刀安然而坐之“礼”——所以,贾珍的“坐法”,是“在近门小杌子上告了坐,警身侧坐”,特以距离之拉远,“找补”回从权之僭越。

由此再来看第五十三回“茶毕,邢夫人等便先起身来侍贾母”,或可恍然大悟——此处因为是在宁国府,孙子媳妇儿尤氏伺候太婆婆老太太、婆婆两位太太,是以主待客,故“早已袭地铺满红毡……请贾母上去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了”——可见对两位太太也是相当尊礼,虽然仍是按礼差别待遇,但邢夫人王夫人竟然坐得离老太太如是之近,此番并无以距离之拉远,找补僭越之惶愧,恐不免乎局促不宁坐不安炕芒刺在下之感乎?于是乎茶毕,赶忙“便先起身来侍贾母”。

通解于此,吾人也便涣然明了第四十回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王夫人果不吃茶乎?她是很清楚自己若要吃茶,岂不是跟老太太并肩了!但黛玉是主,老太太、王夫人来到潇湘馆,黛玉按以主待客、以下侍上之礼,必得亲自奉茶;而奉茶跟第五十三回尤氏请老太太、二位太太坐炕上还不同,尤氏还可以以正中最上之大炕,与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以为礼法位次之区以别焉;而黛玉奉茶,固然可有先后,然却无法体现等差,总不能给外祖母竹叶青论道,只给二舅母静心或品味,以示区分罢!所以正在黛玉“忙欲奉茶,犹未奉茶”之际,二舅母先行开口,直接言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黛玉何等人,内心深处闪过一丝笑,也便不奉茶了。——读者诸君,切莫以为黛玉不懂“礼”,此正黛玉太懂“礼”之处!设若黛玉殷勤过甚,坚要奉茶,那反倒是不知“礼”了……若如此,读者可揣想其时老太太之不悦、二舅母之尴尬——在老太太跟前,哪有我吃茶的份儿!只有我站着伺候老太太吃茶的份儿!王夫人对黛玉道“我们不吃茶”,不是给黛玉一个难堪;反倒是黛玉若坚要敬奉二舅母吃茶,那才是让王夫人难堪——你不让我坐,直说!

所以稍后老太太率阖府女眷继续游园,到栊翠庵,妙玉同样是“忙去烹了茶来……亲自拣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捧与贾母”——注意,奉茶还是只奉给贾母一人!妙玉不愧官宦人家小姐,于世俗人情礼节规矩丝毫不错。身虽托于尼庵,礼未脱于人世。曹公未及详写妙玉“将欲奉茶”于王夫人等人之前已被王夫人恰到好处扼于萌芽,特笔法之避重耳。

由此可知“风之子”《风语红楼》第三章斯论,一味以小户人家宅斗思维硬套世族大家行为动机,可谓毫不知大家礼法,亦以谬矣:

按大家规矩,婆婆吃饭,儿媳妇只有站着伺候的礼;饮茶同理。然而我们看“风之子”根本不懂得这一条大家规矩,他这段文写“王夫人不喝就不喝,为什么要说‘我们’呢?难道其他人真的都不喝?”真真令人笑掉大牙——王夫人在荣国府内宅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老太太就是太太,老太太跟前没有她喝茶的份儿,那太太跟前其他人又有喝茶的份儿?风之子言道,“王夫人不喝就不喝,难道其他人真的都不喝?”——王夫人都不喝了,其他哪个有胆子喝?喝茶不是你想喝,想喝就能喝!风之子这段文字,正式出版的《风语红楼》里,还少了一句,他最初是发到博客上的,段末还缀了一句,“因为茶已经沏好了,贾母一个人喝也是喝,两个人喝也是喝,没什么关系的。”——真真令人哑然失笑,那在场的除了儿媳妇王夫人,还有孙媳妇李纨、凤姐,干脆由泼皮破落户凤辣子来开这个口,撸起袖子对黛玉笑道:“我来帮妹妹斟茶,妹妹干脆歇着,我来安排,老祖宗一杯,太太一杯,大嫂子一杯,我也喝一杯,反正老祖宗一个人喝也是喝,两个人喝也是喝,我们几个人喝还是喝,没什么关系的!”

——这,可以是“琼瑶体”的台湾华视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画风,却绝不可能是《红楼梦》原著的画风。

事实上,即风之子自己,亦有如是认识:“王夫人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她即使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林黛玉也基本做到了有礼有节。”(《风语红楼》第二章)遗憾的是,言之者,未必能行之,风之子一到下笔为文,只图走笔畅快,便似不记得客观二字,为强烈主观憎恶情绪所驱使,坚决不肯摘下看王夫人的有色眼镜,一定要把王夫人对黛玉的所有言行,统统解读为下套挖坑使绊子,浑不顾一书之中,自为两说,前后枘凿,风之子之矛不觉自攻风之子之盾矣。一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