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读后感锦集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读后感锦集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读后感(一):【纯个人纪录向】

一直纠结要不要写,最后还是决定写一下。就当做个纪录。

沉默的大多数像是王小波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次总结性发言,其中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和后来的在沉默中反而更能学到东西的观点我都比较同意。

思维的乐趣讲到了思想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思考的乐趣,再而延伸到善恶之分,后来又说到了尊重思想多元化等。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遗风到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这几篇文章讲了王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看法以及知识分子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而后谈到了社会道德等方面。

我看文化热到肚子里的战争谈到了王自己对文化,对国学,对智慧,对哲学王社会等一系列事物的理解。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应该是王对个性发展的看法及其生活态度。文中所说的“知青喜欢它,老乡和领导则不太喜欢它,”是否体现王对个人主义,个性的追求?以及对期间压抑的心理做出的无情控诉?最后一段也是最为经典的一段。

椰子树与平等到有关错误的故事详细描绘自己在云南下乡插队趣事及其感想。

迷信与邪门书到诚实与浮嚣表明了对科学的态度。

而后的几篇就是对一些文章约稿和一些作家作品的评价。

以上,个人是欣赏王小波的。大部分观点也是比较赞同的,尤其是对待思想,知识分子,科学等方面的态度。

16.10.18 19:04 写于校图书馆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读后感(二):走过的路

这本书集合了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有自己对“"的看法,解释了自己沉默的原因,自己对一些书籍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人活在世间是一定要学习的,生命短暂,要“温故知新”。学习从前,活在从过去到现在的漫长时间里;学习科学,活在从现在到未来的追求中;如果不学习,就只能活在当时当刻。

只有这样,追求其他的自由才有意义,找对方向,就算是一条鱼,在沙滩上扑通乱跳,向着海的一面跳,总还是有希望的。

知识分子最害怕活在失去理性的时代,裹挟着每一个个体的集体疯狂,让人无法发出声音,被抹杀,被教育。无视科学,妖魔化科学,把科学当做宗教信仰,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正视科学,合理运用。

不断挑战自己边界的人常常会失败,但他们的边界会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扩展。只有活在自己边界内的人才能一直成功,因为一眼望去,都是打败过的对手。老人驾着船又驶向了大海,他一次次的和困难搏击,他在和自己战斗。

人擅智而不擅力,可是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时,靠手推粪,人拉磨。因为人多,需要都有事儿干,去忽略了功输出的效率。

作者也走过了很多艰辛的时刻,他初中读了几天就知青下乡,靠自己学习参加高考进大学,留学国外,学的理科,一个程序员(C++),最后写批判文学小说。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杂文)》读后感(三):情结(complex)——读《沉默的大多数》文集

首先需要说的是,这本书我是很喜欢的。

正如广大读者推荐的那样,这本杂文集里包含王小波关于智慧,关于生活方式,关于文化的主体思想。

书中至少三次提到了萧伯纳在《巴巴拉少校》中写到的一幕:安德谢夫问儿子斯泰芬擅长什么,斯泰芬回答说会明辨是非,受到了老头的嘲讽。他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看得出来,这个观点对王小波的影响相当大。

总体上,我对这个观点也比较赞同。

看这本文集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至少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或正面或侧面或隐喻或暗讽地论述比较:智慧与真理 vs 伦理与道德。

说白了,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其实不知不觉地已经开始在“明辨是非”并尝试以己之力来影响他人的是非观。

他痛恨着伦理道德中强硬地要所有人都接受的是非观,拼命做着defence的工作,然而在defence的过程中,却也不可避免地在做着自己所痛恨的事。

再看王小波在序言中所说的话“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不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序言结束时又引了《巴巴拉少校》里一句话:“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

可他也说,“人活一世,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所以他也要来论是非,哪怕这个“是”就是“莫要论是非”。

即使他所论的是非中,有诸多为我不敢苟同之处,我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欣赏他。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到蒋勋在讲红楼梦时经常会提到的那个词,情结(complex)。

引用Wikipedia中,complex(psychology)这个词条下的一段话:

“ An example of a complex would be as follows: if you had a leg amputated when you were a child, this would influence your life in profound ways, even if you overcame the physical handicap. You may have many thoughts, emotions, memories,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triumphs, bitterness and determinations centering on that one aspect of your life. If these thoughts were troubling and pervasive, Jung might say you had a complex about the leg.”

从这本书,以及王小波诸多其他作品中其实可以看到,他的complex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某段特殊历史时期。

只要想到这一点,再看他文中所论的是非,即使无法赞同,我也能够理解。

就好像老郭在相声里多次强调主流非主流一类的话题,有时说得多了,未免显得刻意。

但这种时候我也一样能够理解,因为我知道他也有他的complex。

—— SqX记于天津南开园,5/4/201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