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经典观后感有感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经典观后感有感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是一部由陈飞宏执导,舒淇 / 冯绍峰 / 宋茜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观后感(一):长大后才看懂

小时候当成学英语的材料来着,看了好多遍,只觉得热热闹闹的一个喜剧罢了。

前两天重新看了一遍,到结局的地方满脸都是泪。有些东西真的要上了年纪才能看懂。

她送他走入婚姻的礼堂,他在人群中回过头来最后拥抱了她一次。完美的告别。去过各自的人生。

结局,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但这不妨碍此时此刻我们可以跟着音乐跳舞。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观后感(二):就还好吧

你能想象生活中真的有这样没坐过双层巴士、表情动作处处似小品的BBC主编与时尚杂志主编吗? 创作者的短板在于这些人物即便是在虚构的戏剧空间中也难以使人信服他们的行为与动机。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舒淇在自己第一次计谋失败后为了表达对萱萱装可爱的厌恶之情,在林然家门外夸张地模仿了萱萱的语气和动作,并对着空气尖酸地咒骂。且不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异常行为(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有人对着空气咒骂,你会怎么想?),即便是在虚构的戏剧空间里,这样来展示人物的情绪也是粗暴和简陋的。 如果说《低俗小说》是通过将传奇虚构人物的生活化来产生戏剧冲突从而派生幽默与立体感,那么本片就是将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人物刻意而做作的传奇化来让其更不可信。(生活中的杀手少,而时尚杂志的主编却真正地存在) 关于这些过激的想象和对社会上层人士生活方式曲解式的创造,我觉得一个原因可以被用来解释,那就是创作者的贫穷与不浪漫,即越是缺什么越会夸张地想什么,街边乞讨的流浪汉肯定想过“如果有钱我就包一百个妞不穿衣服服侍我,开一百瓶好酒来一起喝”,事实上有钱包一百个性服务者并开一百瓶好酒的人绝不会这么做,因为在他们的世界和视角里有别的事要做。 所以,本片中难以令人信服的表演与台词或许可以归因于此(我不会说情节难以令人相信,只要演员与台词靠谱的话本片的故事还是有意思的):创作者实在对真正的上流社会缺乏了解,俗气过度的浪漫只有毫不浪漫的初中生才每天想象、对物质的强烈崇拜体现着相应的缺乏,正和乞丐与有钱人的对比一样,真正的BBC体育主编和时尚杂志主编不会这样行动、言谈与生活。 当然,我不会完全说这是创作者low的体现,如果我们再继续尝试着归因,可以看到这样的影片会在文化市场上产生,观众对影片艺术要求的低下和对富有物质生活的向往所发出的市场倒逼动力是不可以忽视的,直白点说,想意淫“上层生活”的普通人太多了。而这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观众实在是可以看懂或者可以在培养下看懂更复杂的影片的,为什么市场不断地生产这些低幼化的作品……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观后感(三):《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想赚女人钱,就得学会讨好女人

既然是拍商业片,满足上帝的消费欲求无可厚非,让我不解的是,中国众多所谓拍给女人看的爱情电影、小妞电影,其实质都在贬抑女性的心理欲求。女性观众掏了几十大洋浪费两个小时,末了电影却当头棒喝:“别老大不小还抱着天真无聊的肥皂泡不放了,找个差不多的男人(因为大多数男人都差不多)结婚生娃、洗衣做饭去吧。”且不说这个道理成不成立,消费者掏钱找乐你跟人说这个,服务意识何存?既然男人对暴力、对高于生活的艳遇的欲求可以在商业片里堂而皇之地被满足、被张扬,那么女人想做女王、做公主,一辈子宠自己或被人宠的欲求为什么在商业片里要一再地被否定、被修正?

动机正确对女性观众至关重要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国版)由在好莱坞学习电影的导演陈飞宏(据说是陈凯歌的另一个外甥)严格地根据美国原版改编而成,片中所用的一些音乐甚至镜头设计都跟原版相同,但1997年的美国原版与2016年的中国版情节设计上两处看似细微的不同,却将美版和中国版导向两个完全不同的归处,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内核。

美版中德莫特扮演的迈克尔对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朱莉安的态度复杂而暧昧,正是这种犹疑的态度,给了茱莉亚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些错误的暗示——他也是爱着茱莉亚的,所以才会促发女主角抢在婚礼前挽回所爱的动机——给可能错失的爱一次表白的机会。而中国版中,冯绍峰扮演的男主几乎全程都在表达他对将娶新娘的爱意,虽然影片直接呈现出多年前冯绍峰向舒淇求爱被拒的情景,但这种过去时仍无法支持女主角现在时婚前夺爱的动机,舒淇的勇敢追爱便沦为对弃她而去的前备胎的死缠烂打。

这看似细微的不同,对于影片的定调至关重要。因为戏剧冲突的需要,女主角往往会被设定成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但女性观众对于故事及人物的道德要求远远高于男性观众,很少有男性观众在观看影片中杀人越货之举时会追究其行为的正义性,女性观众却往往能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故事、人物的正义性、合道德性的评判。所以在针对女性观众的电影中,如果希望主角尤其是女主角获得观众的认同、接受、喜爱,必须完成其行为动机的合理性,更准确的说是合道德性(至少是可原谅的)设置,缺失、绕开这一小步,往往会导致全盘皆输。

请了解女性观众,不要主观臆测

美版与中版的另一个设置差异就是女主的异性损友跟女主的关系,美版中鲁伯特扮演的乔治是一名坚定的同性恋,也就是说他与女主之间是纯洁的友谊;而中版凤小岳只是以同性恋为噱头开玩笑,这里且不讨论这个时代还以同性恋做噱头的行为本身了,显然凤小岳是喜欢舒淇的,舒淇也不讨厌凤小岳,影片最后落单的舒淇回首看见正等着她的凤小岳,两人相视而笑。多么温馨,实则烂俗的结尾!这不是个例,而是中国众多拍给女性观众的电影的通病,总是觉得对于女主角最仁慈的安排就是在男性之间无缝交接,让她有个着落,仿佛让她有片刻“闲置”都是对社会的犯罪。

1997年美版放映前,哥伦比亚公司还拍摄了另一个结尾,朱莉安成功抢到了新郎,但是在公映前的观众试映时,试映观众(当然主要是女性观众)表示不喜欢这个结尾,女主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幸福伤害他人。另外,影片还拍摄了结尾时落单的朱莉安遇到了另一个男人,但试映观众也不喜欢这种安排,她们并不觉得女主的幸福就是草率地进入下一段恋爱关系,反而觉得让鲁伯特扮演的乔治安慰女主,接受失去,勇敢面对未来更好。幸亏哥伦比亚公司对目标观众做了测试,显然女性观众远比他们开始臆测的要理智而成熟得多。遗憾的是美版1997年就做过的事,20年后的中版还从未想过去做。

中版沿用了一些美版的台词,当然也自我创造很多,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冯绍峰对舒淇掏心窝子的对白——“像你这种高智商的女人很难嫁出去的,你就别挑了,趁现在年轻貌美,哪哪还没下垂的时候,赶紧找个人嫁了吧。”这种以关心之名明晃晃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在生活中听街坊大爷大妈说说也就算了,居然在主打女性观众的商业片里由女主爱慕的男主角亲口说出来,简直跟一个女人走进一家时装店,服务生说——小姐你太胖了,肤色又黑,如果你不减肥美白,你穿我们家的衣服肯定很难看——一样荒谬诡异。

如果不能领先时代,至少别落后太多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这类影片,赢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女主角,美版里其实有两个——茱莉亚.罗伯茨和卡梅隆.迪亚兹,非常赏心悦目,(包括美国人最喜欢的梅格.瑞恩、詹妮弗.安妮斯顿等),她们美丽、善良、乐观、自信,渴望爱情,同时善待自己,代表了现代美国女性最希望成为的模样。

舒淇对应茱莉亚罗伯茨的角色是上佳之选,她身上难得一见地兼具了演员和明星的双重特质,很得女性观众的喜爱。悲催的是在微博里、在采访中不勉强、不迁就、自在而舒展地活着的舒淇,在爱情电影里总是被憋屈地塑造成一个老之将至,满心惶惶恨嫁的剩女,《剩者为王》里如是,《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也如是。

电影里的舒淇与生活里的舒淇呈现出完全撕裂的状态,她扮演的人物面对工作和面对爱情的状态也完全撕裂,工作中她是独当一面的白骨精,爱情中她是饥不择食的弱智儿。美版《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茱莉亚.罗伯茨只是用一个不加班的周末来阻止这场婚礼,但是中国版中职场白骨精级的舒淇作为赴米兰报道时装周的主编,居然置工作任务与整个团队不顾,独自飞到伦敦抢婚,而且从此都不见她再关心、过问自己的工作。真的怀疑这类电影的编导接触过、了解过这类白骨精吗,如果她们真如电影中描述的这样对待爱情和婚姻如此慌不择路、方寸全无的话,她们早在十年前就嫁了,不会剩到恨嫁的年纪,也不会熬到白骨精的级别。说深了,这种描绘简直就是对职场女性的恶意抹黑,潜藏着对女性职业操守、能力的质疑与否定,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对于女性而言职场地位远低于婚姻实现的陈旧价值观。

在生活中欣赏过舒淇、徐静蕾、范冰冰、王菲、周迅、白百何……肆意生长出现代都市成熟女人的各种姿态样貌之后,再反观中国电影为她们打造的角色,深以为憾,电影理应高于生活、领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