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洛》经典观后感1000字

《马洛》经典观后感1000字

《马洛》是一部由尼尔·乔丹执导,连姆·尼森 / 黛安·克鲁格 / 杰西卡·兰格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洛》观后感(一):走心而非乱意

让连姆尼森演侦探,走的还是营救那一套,前者身手利索,现在则因为年龄问题明显吃力,加上导演不想老老实实的塑造人物,只顾消费影迷的仰慕,导致这种没有脑子的推关,更像是迫不得已的硬抗…… 虚假的暧昧、肮脏的交易,连马洛都揣着不好的秘密,如此这般,竟让我对爱情悲剧有了几分渴望…… 简而言之,节奏毫无波澜,生死冷眼旁观,角色无一喜爱,结局有点失态……

《马洛》观后感(二):连墨西哥毒贩拍的都不如

廉颇老矣就没什么好剧本给他演了,小说本身就是垃圾,无论什么编剧也编不出什么花样来,导演也是混饭吃的东西。

一个私家侦探,需要警察拜托他捣毁黑帮?找个人而已,居然跟一个司机俩人大开杀戒成了杀人犯了?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找人是主线,那个人竟然自己就突然跑到侦探家门口了,还给自己约个死期,侦探就亲眼看着他被枪杀然后再火烧,太烂了。

所有人说话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措辞方式,所有人都是诗人、哲学家的口吻,所有人说话都跟一个模子复制粘贴出来的似的。这一点我要说编剧和导演,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他们没有。

剧情毫无诚意,以致于看的人完全不会关心怎么发展、怎么结束。冒充大作家模仿而来的小说是真不值钱,也只能瞎凑几个过气的演搏一把了,反过来如开头所说,过气演员也没好剧本可演。总结就是:太烂,墨西哥小毒贩都能拍更好的。

《马洛》观后感(三):让不懂的观众失望,让懂的观众失望透顶

马洛,菲利普·马洛,是美国最牛逼的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私家侦探。这个名字中国人知道的比英国人多,英国人知道的比美国人多,可最讽刺的是,这个人明明是美国小说中的人物,说明美国人真是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影史上钱德勒的小说被多次拍成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到钱德勒,想到的就是好莱坞电影。但是这一部电影,有所不同,因为它不是改编自钱德勒本人写的小说,而是改编自一个当代英国作家模仿钱德勒的口吻写的一本以马洛为主人公的新的小说。这个作家家喻户晓,他叫约翰·班维尔。

他用本杰明·布莱克为笔名,模仿钱德勒写了一本关于马洛的侦探小说,叫做《黑眼睛的金发女郎》。这个黑眼镜的金发女郎在片中由年老色衰的戴安·克鲁格饰演,虽然我承认她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很漂亮,但我觉得她相当不适合这个角色。首先,这个角色应该先年轻一些;其次,应该再漂亮一些。她应该是本片中最漂亮的女角色,可是我们看到,现在影片中没有一个可以算是真正漂亮的女角色。

为什么这部电影令人失望呢?首先因为故事太烂了。其次因为太不像钱德勒了。原著故事本身就很糟糕,我不了解是约翰·班维尔本身就是一个垃圾作家,还是只是他写了这本垃圾小说。

为了不剧透,我只能说故事设计地太简单,太粗糙,让人没有共情,以至于我们都根本不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关心人物的死活,不关心谁杀了谁,我甚至都不在乎连姆·尼森会不会死。当然,马洛从来不会死。

算了,剧透一下也无妨,因为本身也没什么可剧透的。两个黑社会反派显得太弱,刚出场没多久就死了。警察显得太可有可无,警察拜托马洛去捣毁黑社会窝点,这个太简单粗暴了,没有任何故事性。影片大半部分一直失踪的人,在结尾突然出现在了马洛家门口,太简单粗暴了。马洛和女主没有什么复杂的情感纠葛,这个完全违背了钱德勒小说中的一大特色——男主与女主的复杂情感关系。

开头部分马洛躺在床上明显是想模仿罗伯特·奥特曼1973年的《漫长的告别》开头部分马洛在家跟猫玩儿的桥段,可惜模仿地拙劣至极。丹尼·休斯顿饰演的反派角色明显是想致敬《唐人街》中的反派老头子,由丹尼·休斯顿的父亲约翰·休斯顿饰演。丹尼·休斯顿本身演技很好,可惜这里演得很烂。我觉得是这个人物设定的有问题,谁来演都行。找丹尼·休斯顿来饰演可能只是因为他是《唐人街》中反派饰演者约翰·休斯顿的儿子,可惜99.99%的观众都不知道这一点。

总之,甭看了,别浪费时间了。说句难听的,既然拍不好,还不如别妈拍。幸亏这不是根据钱德勒自己的小说改编的。要不然我们会更失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