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的读后感大全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的读后感大全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是一本由Moral, Tony Lee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读后感(一):一些语句摘录

1.在《蝴蝶梦》里,希区柯克几乎从来不展示丹佛斯太太是如何走进德温特夫人所在的房间的。当芳登听到动静时,就会看到丹佛斯太太正好站在她身边。(从女主角视点去表现)有效运用静默展现了其超自然的存在。

2.希区柯克绝对不会为贪图叙事便利而降低声音。若他在工厂拍摄,是不会淡化机器的轰隆声的,因此演员的说话让观众听起来很吃力。

3.在《擒凶记》中,在暗杀图谋之前,已反复对唱片进行预演,让观众了解到底是怎样一个声音。观众知道要期待的是什么。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读后感(二):本书的那些推荐。

“本书将深深吸引着希区柯克爱好者。”

“对一位电影巨匠的真实介绍——对于能在电影业得到他的教导,我感到荣幸——他总是那么礼貌、幽默,并且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我非常感激他。”

——芭芭拉·利-亨特(Barbara Leigh-Hunt),出演《夺命狂凶》(Frenzy)

“莫瑞尔的著作不仅以一种睿智的、分析性的视点走近希区柯克,同时也对其影片进行解构,使得电影导演得以理解其技巧,将它们应用并改善自己的作品。”

——查德·吉维奇(Chad Gervich),《小银幕、大影像:电视编剧指南》(Small Screen, Big Picture: A Writer’s Guide to the TV Business)作者

托尼·李·莫瑞尔是一位纪录片获奖的电影人,也是两本研究希区柯克的畅销书的作者,分别是《〈群鸟〉幕后制作》(The Making of Hitchcock’s The Birds)与《〈艳贼〉幕后制作》(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Marnie)。

作为一个高产又高质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拥有一套完整实用的电影理论和操作方法,这本书对此做了详尽的总结。把书里提到的电影认真看看,做做笔记,写作时把这本书放在手边随时拿出来翻翻,这就是最简单的编剧的自我修养。

——卓别灵 影评人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读后感(三):他也许制定了一个新的标准

看了这本书,对于非电影专业的我来说,我可能领悟不到太多的专业知识,但依然能感受到一代大师的魅力。一个导演,本身有着独特的眼光,然后有着出色的提取和引导力,又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成功似乎是水到渠成。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行业足够的出色,那么标准将远远在其身后,而他的作品也将成为一个新的标准。普通人看电影,往往也就追求这几个方面。演员养眼与否,画面美观与否,情节精彩与否。如果有一个能够满足观众,大家已经很开心了,更何况一个导演在这些方面都拥有出众的才能。你能说当你知道摩纳哥王妃是他的女主角之后,你没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悬疑电影首先得提炼出一个话,让你在售票处犹豫不决时能够被抓住眼球。这一点,需要导演首先有很高的对故事是筛选能力,然后有很强的主题提炼能力,看看之前的一部《京城81号》一句中国四大凶宅之首,让多少人掏了荷包。

当你走进电影院时,配乐和画面感能直接的给你感受,买这张票是否值得。看看导演对配乐的挑选和场景的布置要求,才华,细心和努力就能全部展现出来,毕竟在那个年代受限于科技怎么在有限的场景内体现出巨大的张力,考验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不同的时点选用的音乐,往往决定了一部悬疑片的紧凑感,是最能带动观众情感的,超过字幕的影响力,音乐是无国界的。

如果一部片子在不那么紧张的时刻,你发现男女主角是那么的养眼,多少也能让你能继续留在电影院了。看看导演的那些金发美女,结果不言而喻。

好的导演,有值得称赞的作品,然后这些作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最后还能影响很多同行业的人,这不就是大师吗?一个也许制定了一个新的标准的大师。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读后感(四):永远的大师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秘密,我知道人们对秘密总是充满好奇,想发现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事。

——希区柯克

谈到世界电影史,我想希区柯克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名字,他的电影拍摄手法充满着创新,备受推崇,直到现在仍被后来的电影人奉为圭臬。他的悬疑电影,哪怕是简单的情节与画面也能让观者深深不安,一直揪着心,感受到一种透彻骨髓的恐惧,足见大师功力。

这本书是一本详尽了解希区柯克其人、其影以及其手法的成熟的书籍。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希区柯克迷,而且拜访了许多和希区柯克合作过的影人,并结合自身丰富的电影学知识,铸就此书。本书的译者也是位著名的影评人,可谓是强强联手。

本书围绕希区柯克故事构思、创作剧本、前期制作、与演员合作、摄影剪辑、声音和音乐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摄影与剪辑。希区柯克对与通过画面与剪辑营造紧张感,在这方面是登峰造极。眩晕镜头、升降镜头,蒙太奇剪辑、长镜头运用,正是在这些当时还很新奇的拍摄手法中诞生了《后窗》《西北偏北》《迷魂记》《群鸟》等杰作。

希区柯克对于电影的留白手法也颇有心得,并不对电影悬念进行完全阐释,而是留给观者想象思考探索的空间,他把这个称之为“冰箱综合征”,电影并不一定要事事都解答,这个理念在那时就被希区柯克运用在电影里,大师果然是大师。

如果是学习电影的人,那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如果是希区柯克迷,这本书更不能错过。哪怕只是普通读者的我也能从书中找到观看电影的愉悦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PS.找时间一定要把这些电影补完!

《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读后感(五):当最为真实的希区柯克呈现在你面前

当最为真实的希区柯克呈现在你面前

提到希区柯克,想必很多人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个词非“悬疑”莫属。甚至可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悬疑惊悚电影的代名词,他代表的是一种电影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希区柯克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记得大学时代学《世界电影史》,希区柯克是被放在好莱坞戏剧化电影里面来讲的,因为他的片子具有典型的戏剧化电影特征: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同时强调按照戏剧冲突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用“强化”的方法,使冲突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浓郁的戏剧性来感染和吸引观众。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希区柯克常常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从而激起观众的关心、期待、惊奇、恐惧等情感,引导观众通过银幕形象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内涵。最为典型的片子乃《后窗》,该片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将巧妙的叙事与观众的体验对应起来,希区柯克以各种方式来暗示故事的前因后果,持续不断地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让观众积极热烈地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之中。最后几分钟的高潮时刻到来,观众才惊觉掉进了他的陷阱里。

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跟着他的步调走,不然很容易一下子就掉进云雾里。

虽然不是一个希区柯克迷,但是他的很多片子还是很用心的观摩过的,也读过一些关于他本人的介绍,对其人其工作态度导演风格都稍有了解。对希区柯克本人的印象是“敬业,一丝不苟,细致认真”。读《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对希区柯克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了,对他的喜爱和敬佩之情越加的浓烈了。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希区柯克迷,对他的作品和其人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甚至为了写作这本书而采访了很多与希区柯克有关的人:朋友、合作过的演员、剧组的其他人员等等,还原了一个最为真实的希区柯克,同时也将希区柯克在工作中的一丝不苟面面俱都亲历亲为都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由衷佩服。他的故事从来都是在细碎的片段之中拼凑出来的,他喜欢用明星并且喜欢跟同一个明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他还充分相信自己的合作伙伴如作为剪辑师的妻子.....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解构了希区柯克的电影手法,在解读其影像风格成因的同时力图为电影爱好者甚至是普通读者找寻去希区柯克的电影奥秘。

一部电影如何成型,尤其是一部优秀的流传史册的电影如何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故事到技巧到演员到细节,需要思考安排的方面太多了,希区柯克却能做到将一切掌控于心,甚至连一些微末的细节都把控到位,实在是令人折服。但同时如本书作者的看法一样,细节也是决定他成就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他的精益求精,才为观众贡献了一幕又一幕好电影,因而也能在电影史上成就“悬念大师”这一桂冠称号。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哪一类型片,戏剧化电影也好,叙事电影也罢,其实都是在记录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与梦境,琐碎的日常和光怪陆离的故事,记忆与遗忘,美与丑,恐惧与绝望...所有表现的这一切,可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电影和文学一样,都是对人类生活最佳的解读方式。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唤醒了观众内心潜藏的诸多情绪,害怕、惊奇、恐惧、颤抖.....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最为真实的体验。

希区柯克对电影的掌控其实是他对人心的掌控,因为他通过类型电影制造虚幻圆满的“白日梦”来使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得到宣泄。

阅读《希区柯克电影制作大师班》是一场穿越之旅,让我回到了希区柯克的电影时代,作者为我提供了一个与希区柯克面对面的机会。我想我还有很多的疑问要在书中找到答案,这寻找的过程也许就是一场与希区柯克对话的过程。

2014年10月15日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