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壬辰倭乱》读后感1000字

《壬辰倭乱》读后感1000字

《壬辰倭乱》是一本由[韩]崔官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壬辰倭乱》读后感(一):韩国棒子意淫之作!

韩国棒子意淫之作!本来功劳全是明朝帮朝鲜打的,结果说成自己的战绩,好笑可悲!希望韩国棒子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小国就要有小国的觉悟,我大天朝帮你们多少次了,还贬低我们天朝。一个小国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要不是明朝,日本早就占领朝鲜了。你们这样拍出来的片子就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小国意淫,来展现所谓的爱国情操。

《壬辰倭乱》读后感(二):很想看看这场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好奇!

崔官著的《壬辰倭乱》,书的封面很有特点,很想看看,中日韩朝究竟有怎么样的历史纠葛和“爱恨情仇”。。。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真的不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一场战争,孤陋寡闻了,翻看了下资料,这方面的著作好像也不是很多,像《明朝那些事儿》等很多有关明朝历史的书中,也都只有很少的章节提到这场战争,打算花时间好好的阅读一下,哈哈。。。

《壬辰倭乱》读后感(三):主要是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去看壬辰倭乱

本来指望这本书会从朝鲜的角度全面复盘并叙述壬辰倭乱的经过,可以透过当时朝鲜的视角来了解明军在这次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但是其实对战争本身的描述只占了全书的1/3不到,其他大部分内容是在研究壬辰倭乱给中日韩三国(特别是日韩)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带来的影响,尤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着重了笔墨,可能是和作者的研究方向有关。

但对于真正想要具体了解这次战争细节的同学,对这本书未免有些失望。

P.S. 去京都旅游的时候参观了丰国神社旁边的耳塚,这个埋葬了18万朝鲜人和2万多明军鼻子的地方,前来参观和拜祭的韩国人倒是络绎不绝,可是中国游客知道这里的却寥寥无几。另外,耳塚不远处就是丰臣家族灭亡的导火索——方广寺大钟,也可勉强算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因果报应吧。

《壬辰倭乱》读后感(四):有关万历朝鲜战争,竟然还有这些我不知道的

万历朝鲜战争,韩国称“壬辰倭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以明朝和朝鲜联军的惨胜为结局,而日本败退回日本。不过这次向大家介绍的并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以往我们忽略的其它事情和影响。

一、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背景

一般介绍万历朝鲜战争,背景都会着重从明朝和日本两方面出发。

例如明朝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时期,这位皇帝在史书上的名声不太好,有学者黑他为“明,实亡于万历”,而在他主持下的“万历三大征”,虽然都以胜利结束,但消耗了大量金银,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而日本,此时是丰臣秀吉当政,正因为他出身平民阶层,故对中华无敬畏之心,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而当时的朝鲜,二百多年的和平,早已消磨了他们的野性。因此当丰臣秀吉的军队攻入朝鲜半岛时,不到一个月就攻下了朝鲜王朝的首都——汉城。

这是一般书籍的介绍,然而在《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一书中,韩国高丽大学的崔官教授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全球视角——全球化的背景。

15、16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世纪,凭借在大航海时代的先发优势,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活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欧洲世界以强大的军事优势为基础,强制推进了殖民地化和基督教传播的进程。”(崔官语)

葡萄牙人1537年进入中国的澳门,1543年进入日本列岛,此时距离他们1493年,仅仅半个世纪,他们就已经把殖民的旗帜插入了亚洲各地。

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对于当时的东亚,影响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体现的,这个影响,直到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的织田信长,才能够体现出来。

织田信长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而后来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他的遗产,如果他不死的话,估计就不会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了。

当时葡萄牙的传教士已经进入日本传教,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天主教,还带来了欧洲先进的军事技术——火绳枪。织田信长第一次正式使用火绳枪,战胜了其它大名,在很短时间内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

不过天不假年,在本能寺,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发动叛乱,杀死织田信长。而此时的丰臣秀吉打着为织田信长报仇的旗号,一一击破其它竞争对手,君临日本。在这过程中,丰臣秀吉的武器仍旧是火绳枪。

根据崔官教授的说法:“当时,日本火绳枪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仅仅是近代的明治维新,包括古代日本吸收外来文明和科技的成果的速度都是很惊人的。

由此看来,从1500年开始的全球化,相当大程度影响了之后的东亚历史。

二、搅动整个中华文化圈,万历朝鲜战争不仅仅是三国混战

一般在人们印象中,参加万历朝鲜战争的国家,不就是明朝、朝鲜、日本三国国家吗?即使有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也是三国的战争,然而在这本《壬辰倭乱》一书中,崔官教授提出了“万历朝鲜战争,不仅仅是中、日、韩三国的战争。”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

“出示取用各样武器。又令取率暹罗、都蛮、小西天竺、六番得……缅国”

这里面的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而缅国,是现在的缅甸。由此可知,尽管明朝军队大部分来自于中国,但也有在中华朝贡体系下控制下的其它国家参加。

不仅仅是明朝的藩属国,根据朝鲜史料,在明朝的军队中,甚至会有葡萄牙的雇佣兵,请诸君想象一下:在明朝的军队里,猛然出现白种人的面孔,那感觉真的好突兀。

在明朝军队里,为何会有葡萄牙人的身影?崔官教授在书中给了答案:这些葡萄牙雇佣兵除了使用火绳枪的技巧丰富之外,还熟悉海上情况,因此被招进明朝的军队。

葡萄牙人不仅参加明朝一方,还有葡萄牙的传教士加入日本一方,作为随军教士服务,同时充当了情报员。

由此可见万历朝鲜战争的规模之大,卷入的国家之多。

三、万历朝鲜战争的影响

可以说,万历朝鲜战争,对后来东亚局势的影响十分巨大,一直持续到现在,现一一分析:

对中国的影响:《明史》(清朝人编的)评价这场战争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明朝为了支援朝鲜,不仅派遣了20万大军,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军事负担。虽然战争胜利,但明朝并没有获得多少补偿,在东北无力抵挡新兴的满洲势力。正因为如此,崔官教授认为“壬辰倭乱正是加速明朝灭亡的一件大事。”

对日本的影响:丰臣秀吉最后以失败告终,病死之后,德川家康趁机取代丰臣家族,日本历史进入到了江户时代。可能由于德川家出身比丰臣秀吉高的原因,加上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德川时代的日本,对于丰臣秀吉发动的这场战争,总体来讲是持批判态度的。不过丰臣秀吉的幽灵一直在日本历史上徘徊。

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走向向外侵略扩张的路子,而丰臣秀吉,成了日本人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对朝鲜的影响: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对朝鲜王朝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方面由于战乱,战后朝鲜的粮食生产量仅为战前的三成;而日本从朝鲜掠夺了大量人口,加上战争饥荒,人口急剧减少,朝鲜王朝更加衰落。

一场战争,回想起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壬辰倭乱》读后感(五):《壬辰倭乱》作者崔官的引言

引 言

16世纪末,在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西方势力逐渐渗透到整个亚洲地区,这时发生了轰动东亚世界的一大历史性事件—丰臣秀吉发动的朝鲜侵略战争。朝鲜、中国、日本自不必说,整个东亚及部分欧洲国家也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了此次战争。壬辰倭乱是东亚三国尤其是韩日两国历史、社会、文化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分水岭,壬辰倭乱对东亚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前所未有。

现在,日本将始自1592年的第一次侵略战争称做“文禄战役”,始自1597年的第二次侵略战争称做“庆长战役”, 两次战争合称为“文禄、庆长战役”或“出兵朝鲜”。但在此类称谓之前,这场战争在日本一度被称为“秀吉(太阁)的朝鲜征伐”、“侵略大陆”、“高丽阵”、“朝鲜阵”、“征伐三韩”、“征韩役”、“朝鲜役”等。日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竟有如此多样的称谓,意味着什么呢?这说明日本对此次战争的认识和评价随着时代和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说明日本社会各阶层对于此事件的立场与观点也有差异。中国则将这场战争称做“万历朝鲜战争”、“万历东征”、“抗倭援朝”、“壬辰倭乱”;朝鲜称做“壬辰祖国战争”;韩国将日本的第一次侵略战争称做“壬辰倭乱”,第二次侵略战争称做“丁酉再乱”,合称则是“壬辰、丁酉倭乱”或“壬辰倭乱”。东亚各国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称谓,表明中、韩、日三国对壬辰倭乱的历史认识各有不同,这种不同的认识一直持续到现在。

本书将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称做“壬辰倭乱”,目的并非在于统一称谓,而是在面对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长期的关系史时,以亚洲人的立场和文化、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

进而介绍日本至今尚未明确阐释的壬辰倭乱的事件真相,以及使读者了解韩、日两国涉及此事件时的一些相关情况。

战争必有敌对方,战争终须打败对手,战争越激烈越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400多年前,血染朝鲜半岛的壬辰倭乱并非终结于随性而发的战争,而是进一步造成了国家间的对立局面。壬辰倭乱中产生的战争英雄形象以及各敌对国之间造成的相互印象,在各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获得重新的定位,进而以各种形式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你死我活的战斗,无数的死伤者,明朝的援军,被挟持到日本的俘虏以及投降于朝鲜的降倭,在这种极端形式下人力、物力的交流中,出现了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且逐步地趋于成熟。这些文学作品,必然直观地包含了特定社会的文化观、战争观以及对于敌对国的认知等。进而言之,壬辰倭乱中形成的诸多类似因素在此后的东亚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传承和蔓延,至今留存于韩、日两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记忆中。因此,关于壬辰倭乱的研究颇具现实意义。

为明确与壬辰倭乱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文学特征,须借助超越特定国家或特定题材的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化研究。目前的现状却是,壬辰倭乱的历史、文学关联性研究尤其是韩、日两国或中、韩、日三国的正式的比较研究几近阙如。鉴于此,本书不仅追寻了壬辰倭乱的历史踪迹,也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此历史事件衍生出来的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以求探明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及其特点。本书的研究涉及两个角度—历史、文学、文化的复合型研究以及各国家之间的比较性研究。

本书由以下四部构成。在第一部“中韩日的冲突—壬辰倭乱”中,提供了解读壬辰倭乱的新观点,即以韩日两国的文献为基础,整理了壬辰倭乱的历史脉络。在考察了壬辰倭乱之后,讨论此事件在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多方面造成的影响。在第二部“战争、记忆、想象力”中,亦以韩日两国为中心,从包容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整理、介绍了与壬辰倭乱有关的文学作品。第三部“英雄、反英雄—以晋州城攻防战为中心”,则探究了东亚语境下英雄的本质与概念问题,文中先以晋州城攻防战为范例,透彻分析了壬辰倭乱的原委及特征,进而考察了战役中朝日两国文化意识中的英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介绍了在韩国深受尊重的义妓论介和与论介有关的日本将帅毛谷村六助。当然,书中同时也涉及了郑成功。在第四部的“战争、国家、和平”中,阐释了芥川龙之介的历史观以及日本对壬辰倭乱中朝鲜头号英雄李舜臣将军的评价和民众关乎战争的认识。本书对中国方面的描述较少,也期待中国的相关学者不吝赐教,予以补充。

当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的中心正逐渐向中、韩、日所在的东亚地区转移。比起中、韩、日之间的相互认知,中、韩、日三国更加重视的是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认知与了解。尽管如此,增进与加深邻近的东亚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已逐步成为中、韩、日三国的普遍共识。对邻近国家的了解将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必备的基本常识,而了解中、韩、日三国关系史的关键性事件正是壬辰倭乱。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史观的立场上,通过了解日本近世以后发动的深刻影响韩、日两国关系且一度震撼了中、韩、日三国关系格局的壬辰倭乱,进一步展开有关的新研究。对于生活在当今21世纪的我们,此乃义不容辞的责任。

真诚希望本书能对中国读者了解韩、日两国历史,理解东亚各国间的相关情况有所裨益。

最后需要说明,此译著的最初版本是笔者留学日本期间出版的《文禄、庆长战役(壬辰、丁酉倭乱)》(日本讲谈社1993版),返回韩国后出版了韩文修订版《日本和壬辰倭乱》(韩国高丽大学出版社2003版)。本书有幸在中国出版中文译本,纯属东亚人文学者间的文化缘分,谨向承担本书翻译的金锦善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大海教授和拨冗撰写译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靳大成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衷心感谢出版拙著中文译本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崔官

2012年8月8日 识于首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