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读后感100字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读后感100字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是一本由陈杰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015-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读后感(一):中国人写的日本战国史

一直想读中国人写的战国史,但翻遍市场,比较严肃的作品很少,虽然也读过一些比较轻松的读物,但往往流于各种趣事。这本《日本战国史》入手,眼前还是一亮的。各种资料比较扎实,对一个纷乱的战国时代叙述也有条不紊。将一些著名的大名,群雄发迹史一一道来,同时注重宏观层面的叙述,让人不会感到混乱不堪。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在对一些事情进行评价的时候,得出的结论的依据没有列举出来,虽然这样会影响阅读性,但完全可以标出引用资料的出处。这样会显得严谨点。总之,这是我看过的国人写的最好的日本战国史,必须推荐。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读后感(二):《日本战国史》简评

刚刚通读完这本《日本战国史》;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日本战国史入门书籍;如果你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感兴趣,但对其了解又仅限于许多彼此很难联系起来的碎片,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十分适合你的;对我个人来说,最初接触日本战国是因为一款游戏,《太阁立志传》;刚玩到这款游戏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势力很多,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大小不一的大名;然后就是零零星星接触到了一些名字,木下藤吉郎,织田信长,今川义元,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松平元康;以至于后来听到有关日本战国的描述时,也就只能反应出来,这个人挺厉害,那个人也挺厉害,但这些人是谁,彼此之间什么关系,不知道~而读完这本《日本战国史》之后,我对很多基础概念都有了了解; 此书有以下特点:

条理很清晰,十分有助于你建立起纵向的线索,基本上以不同的家族为点,以时间为线,按照不同家族的兴盛顺序将战国史串了起来;

文学功底不错,像这样的历史通俗读物,其实就是流水账,而且是多条线的流水账,能把这些事情说清楚,而又不乱,就很不容易了;虽然还是有很多内容,比如室町幕府与关东公方之争,读完之后基本还是一头雾水,但这实在不能怪作者,可以说能够让读者理解这样一种双头政治为何能够存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带个人感情;虽说多少还是有一点,比如写直江兼续是著名的“进攻我不行,逃跑你不行”的将军,这样的描写其实对读者有很大的引导性;不过这种情况在书中出现的很少,大部分内容基本只是在描述谁干了什么;

给出了很多无趣但有用的信息;地图,书的开始有两张日本地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不同“国”的位置,和大名的势力范围;但地图信息没有和时间搭配起来,我更希望知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界限,各个历史时期的势力划分;各个兵种在战国时期所起到的作用及由来,包括足轻、铁炮、骑兵;佛教对战国的影响,为何本能寺能在战国时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由于本人并没有研究过相关史料,所以暂时无法判断书中所写内容的真实程度;从其描述的合理性上来看,应属相对客观的作品;

对本书的评价,大抵如此;

在读书笔记中还会记录我读完此书后的一点思考;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读后感(三):《日本战国史》——稀缺的研究

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源于看了关于织田信长的很多日剧,然后就想整体了解一下这段时期的历史,还有人物。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很久,才看到了这本书,我并不是对这本书感兴趣,而且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首先,书的结构来讲,有点类似于纪传体的家族传记,讲解一个个战国时代的家族,从繁荣到衰落。这种叙述历史的方式有好也有弊端,好的是对于某个人物与家族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弊端则是会造成历史时间与历史事件的混乱。好在这本书中讲解到一个重要环节,还都会提起整个大时代背景发生了什么,而且在书最后附录中也列了每年的大事件。因此,看的时候要不断对照后面附录以及当时的地图去思考才能搞明白。从书的内容上讲,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干货的,而且笔者会把对当时历史事件做一个讲解,分析当时背景下的人物与历史,然后再列举一些佐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即使出现一些所谓的“野史”,也列出来,并提出观点和论据,对于一部历史科普类的书,还是比较客观的。我觉得这本书整体上看是及格的,书中还加入了大量插画与人物肖像,还是比较综合读者的兴趣。可是,也未免出现一些问题:信息量太大,本来历史题材就容易造成人物关系混乱和繁杂,里面出场人物太多,而且每个人物多次更换姓名(当然是当时历史背景所致),这点处理上,我感觉如果不认真去联系上下文和时间表,比较难理解,如果当一本小说去读可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尼玛是谁,那个尼玛又是谁;战国后期历史介绍乏力,这本书如果保持着前中部的水准应该算是很好的作品,可是在最后却出现了虎头蛇尾的情况,介绍德川家康家族的篇幅比较少,即使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中有介绍,但是德川家康作为一个日本战国三杰之一,而且又是最后的赢家,是影响整个战国时代的重要人物,然而在很多篇幅,德川家的传记都是通过其它家族演绎中叙事的,虽然通过一些碎片化的整理,也能够得出整个德川家的始末,可是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整个德川家(我感觉如果像信长之野望那些大的篇幅去写会更好)。还有最后的关原之战,我觉得这种足以影响时代的大战争场面,仅仅三四页就讲完的确会不那么清楚。我感觉这本书笔者想尽量把一个全面的日本战国时代展现给读者,只能牺牲一些比较重要战役与篇幅的介绍。可是,我作为一个非日本历史研究者,只是一个兴趣爱好者,可能更加愿意去看足以影响时代进程人物的一生以及重要战役的详细介绍,可本书整个历史介绍的给人感觉很碎片化,哪里都是点到为止,不再深究。

再去说一下我对整个日本战国时代理解。日本战国时代类似于中国五代十国与南北朝,但是在知名度上更加像三国时期。日本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邻邦,对于国人都是一种矛盾的存在。我其实很欣赏日本文化的一点,那就是传承。虽然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靠舶来品建立的文化体系,可是在这么长久的时间内,没有出现过文化覆灭与断层。而日本战国时代的那些英雄,到现在还在传唱。我读这个时期,不会像历史研究者那样去仔细苛求某个史料或事件。更多的是,对人物以及时代的兴趣。比如织田信长,到底是怎么从一个尾张大傻瓜到天下布武的英雄?为什么会发生本能寺之变等。这些,就好像是看故事以及传记一样,引人入胜。

《战争特典002·日本战国史》读后感(四):信长的野望

最近看了陈杰写的《日本战国史》,虽然通俗,但对于我这种日本历史的门外汉,也显得有些难懂难记,但是,作为历史的爱好者,我还是有所收获与感悟。

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起因是一款光荣公司发行的游戏——《信长的野望》,这个游戏的精妙不体现在游戏本身,而在于其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当我去看这段历史,会发现日本战国,说是战国,但战争规模远不及我们中国,因此有人便戏谑其是“几个县长之间的斗争”。但归根结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是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也有必要去了解我们这个邻居的过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民族仇视的不正确爱国心理内。

要说到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拿它和我们的《三国演义》相比较,这显然仅仅局限于格局环境,而非历史进程,即文明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而身为当时的武田信玄却认为当时的日本和中国的战国时期极其相似(即使当时《三国演义》已经风靡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日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明显低于同时期的中国,幕府将军事实上还是以分封的形式进行地方管理,中央集权处于一个比较弱化和幼稚的阶段,这种性质与东周后期春秋战国别无二致,而其战争的绚丽程度又不亚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战争场面。而事实上,这个时期确实是像三国那样创造英雄,虽然有夸大神化的成分,但终归还是百花缭乱的英雄剧。

在说我们的主角之前,先来感受下当时日本的时代特征:这个时代的总特征是“下克上”,最浅显简单的理解就是地位低的挑战地位高的,而狭义的理解就是其仅仅停留在贵族阶层,臣子挑战守护代,守护代挑战守护,守护挑战大名,大名挑战幕府将军;但是广义的“下克上”,在我看来,是一种社会道德秩序的沦丧以及法度的缺失导致的人心思乱,这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除了阶层内的下克上,还有阶级之间的挑战和冲突。因为这,才是大乱。日本的战国时代与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战国时代十分类似,不但守护、大名之间相互攻伐、吞并,并且是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代。用日本的说法,是一个“下克上”的时代。天皇和幕府将军都像中国的周王朝一样,没有任何地位;守护也像中国的诸侯一样,不免被家臣强行篡位取代。室町幕府成立时,大封功臣,部分武将身兼数个领地而无法自行管理,又分派手下前去代管,称为“守护代”。战乱开始后,许多守护代便不客气地占地为王,而成为真正的守护。儿子囚禁父亲,甚至弑杀父亲而篡位,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要说到“下克上”产生的原因,其实有关日本的民族心理和性格,但其导火索却是发生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和1493年的明应政变,这两个事件就好比中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政权承认并肯定诸侯称王,其最终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幕府威信全失,并且在思想上,给了各地大名以强大的助推力。这一过程就像你告诉人家我家藏百万,但没有保险措施,请你入室自便……另外就是经过这两次浩劫,幕府元气大伤,即使有心也再无力回天,就像想保护家中资产,但自己手无缚鸡之力,想请保镖又恐引狼入室。

对于这段历史的划分大致可以划分成:室町幕府末期与安土桃山时代。而划分它们的人,正是这个时代最为人所熟知的“战国的风云儿”“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少年时顽劣异常,被称为“尾张的大傻瓜”,但是奇怪的是,这种人长大后居然有着改变日本的能力,这着实令人费解。他的成名在我看来受着他先进的军事思想的影响,他很重视火枪火炮,织田氏的铁炮阵容大、威力猛、设备新。这对日后日本的军事思想的转变起到了积极影响。桶狭间之战,是其成名战,也是战国时期的经典以少胜多的战役——织田信长以仅仅三千兵马战胜了当时的大枭雄今川义元而名震日本。在此罗列他的事迹并没有意义,但桶狭间之战,在我看来带来的并不只是织田信长一人的崛起,而是新的军事思想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织田信长,包括他后来的丰臣秀吉(即木下秀吉)都非常注重经济,并秉持着开放的经济政策。织田信长坚持推行“乐市乐座”,取消通行税,鼓励商业,很好的发展了日本的商业,这同时也是他称霸日本的资本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日本,也在经历着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正如此时的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资本的膨胀式聚集,但日本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商品来源很大程度上来自海外(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农业社会的荒蛮之地),而中国地大物博,生产能力远在日本之上。也正是如此,日本受到海外的各种影响比起中国就要大得多。为什么会明治维新,因为日本看到了与西方的差距,加之己身的孱弱,做决定自然要卑微与果决得多。

这种海外对日本的输出自然表现在更多方面,包括宗教。这是个思想大混乱的时代,主流佛教与天主教等等的思想拉锯战从未消停,有人可能会认为宗教和战争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思想上的出格,主观的意识指挥着躯体,但决定意识思想的是什么呢?意识思想见诸于社会与自身:社会层面精神统一形成信仰,并逐渐过渡成宗教;自身的抵抗能力薄弱而无力,会逐渐受着社会裹挟带动,成为一股洪流。

简单的来说,织田信长的崛起是因为他具有先于时代的行动,于是优于其他大名。《信长的野望》系列作品的演变趋势是:织田信长的人物形象与光荣的另一系列作品《三国志》中的曹操的形象逐渐靠拢。其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曹操和织田信长是差不多的一类人。但是,织田信长虽然是雄主,但不是一个英主,一个帝王,因为他没有帝王的权术,或者说在权谋上很欠缺。虽然在他建起安土城时事业确实如日中天,但是在此时处理重臣首先时间不妥,另外其手段过于强硬生硬,类似我们上小学时小学班主任的硬管理,即时效果差不说,还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在我看来,明智光秀策划“本能寺之变”,一定是有地位威胁这种原因的。历史上对于明智光秀的动机有很多学说,但是在我看来,动机可能是多元化的,可能不止有一个,可能是多个的累加。由于明智光秀被处理的较迟,或许根本没打算处理他,这给了明智光秀机会。一句“敌在本能寺”,一阵大火,结束的不仅仅是信长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熊熊大火中,结束的更是日本的一个“天下布武”的时代。明智光秀是个阴谋论者,此人策划的计划看似毫无破绽,就在“本能寺之变”的前几天,可能他还会和织田信长微笑、降低自己的身位。其实所有人都没想到,更别说织田信长了,因为此时的织田信长正在勾画这自己的宏图伟业,沉醉在自己完成的丰功伟绩之中。

日本的战国史确确实实就是那么狗血、那么出人意料,今天这人一战成名,可能明天就在一次小型械斗上战死。这种不确定性就加剧了这个时期的反复性,最大的不确定因子就是织田信长在本能寺化为灰烬,最大的反复就是德川家康继续着室町幕府的分封制度,建立了江户幕府。有人说或许织田信长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但毫无疑问,德川家康开启的是另一个。德川家康是一个潜伏者,在信长生前,他是织田信长最可靠的盟友,织田-德川联盟是战国时期最稳固的联盟,没有之一;本能寺之后,他拥立丰臣秀吉,帮助丰臣秀吉成为“天下人”;当丰臣秀吉老朽之后一再干出蠢事,企图进攻中国,直至大败而回,元气大伤;等到丰臣秀吉逝去,丰臣氏已是穷途末路、积重难返,德川家康终于不再潜伏,最终建立了江户幕府。

如今想来倒还真还有些惋惜,灰飞烟灭,死于心腹背叛,不知信长最后后不后悔当初收明智光秀为侍臣呢?

唉,灰飞烟灭,可惜,可叹!

初读此书,还望批评指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