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摘抄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摘抄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是一本由赵 川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一):想读

好书。《台湾老兵口述历史》,国内首部深度呈现台湾老兵烽火岁月与飘零时世的人生大书,作者赵川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这个日渐“凋零”的群体与当局抗争以及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人生。点击豆瓣“想读”并转发本微博,报上豆瓣ID,即有机会获赠新书,一天送1本持续10天。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二):从字里行间看不出,作者对老兵的感情。

只是短短的看了二十多页,看到作者的用词,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明明是口述历史,然后作者这本书却改了大概一年半,其中改掉了什么,为什么要那么改,不得而知。我觉得作者既然改了,也可以,不过请不要用口述两个字。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真的看不出是口述的,反而看到了作者的主观论述。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三):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前尘往事已成风烟,唯有记忆袭来不胜唏嘘。

趁着这些老兵还健在,对过往还有记忆之时,一览此书,将走进历史的幕中,从个体生命的遭际,体会历史大潮对人的裹挟。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四):台湾老兵的幸运与哀愁

选择读赵川这本《台湾老兵口述历史》,因为我零星听家人说过我有个舅爷爷(也就是我奶奶的弟弟)当年也是被抓壮丁到台湾,1990年还是1991年回家探过亲,大陆这边有妻儿,在台湾又成家立业了,也有儿女。再更多就不知道了,我心里一直觉得这其中肯定有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和感情,但是一直无法想象。因此这本书可以填满我对我这个未曾谋面的舅爷爷的更多想象。

题目说幸运,第一就是如上所说,通过其他人的生活来部分还原我的舅爷爷,第二,就是作者在台湾三个月内能利用间隙时间收集到这么多的故事和人生,实在为作者和老兵感到幸运。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共计11位老兵的口述,有5位是极其偶然地联系上、采访到,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其实最幸运的是这些老兵能在暮年甚至去世后人生故事能被赵川先生遇到并记录下来,因为目前台湾遗留老兵还是以万位计的,每位老兵都有不一样的可记录的人生,本书这11位是幸运的。我通过阅读该书也获得了不少一手的个人历史,对抗日、内战、金门战役也获得了当事者个人角度的描述,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说哀愁,当然离不了为数不少的台湾老兵的来源——被抓壮丁带去台湾。本书11位老兵共计3位是被抓壮丁,从这些描述我也大概知道当年我舅爷爷是怎么被抓走——“就在离家仅一华里左右时,一队正愁着无人可抓的国民党部队迎面走来。不由分说,这三名同学成了聊资充数的‘壮丁’”。“万般无奈之际,廖潜生只得慢吞吞起身开门……快 !穿上衣服 ,跟我们走……无法向父母兄弟告别,更容不得有丝毫的抗争……年轻的庄稼汉就成了士兵中的一员。”

哀愁还有老兵思乡、归乡的哀怨 、忧愁。再想起余光中那首《乡愁》更觉得哀婉动容——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讲到老兵思乡,《“不死老兵”姜思章》这章最让我动容:“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一同被抓来的同学经常在营房一角抱头痛哭外,就是倾听驻地附近家属区高音喇叭播放的思乡歌曲了……《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夜上海》……每当薄暮时分,听到这样的歌曲……泪流满面。老兵回乡,正是“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种遗憾和痛苦非亲历者谁能体会?

原载于/《半岛时报》

原作者/熊奇侠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读后感(五):不要忘记过去

自己在3月份去了台湾,之后在上下班通勤的地铁上看了一本名为《台湾老兵口述历史》的书,同为中国人的分分合合导致一个个个体之间的悲欢离合时,每每读着都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书中讲述了大陆驻台记者采访了在世的各位老兵,记录下老兵过去的故事。在记者艰辛的搜寻中,书中大约有十几位老兵接受了采访。这些老兵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甚至朝鲜战争,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个人的个人命运在大时代的洪流面前由不得自己,无力抗争,同时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和扭曲。断壁残垣,血流成河让位于残酷的战争。而把战争中幸存的每个士兵的个体放大,你会发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质疑和无助,他们对于旁人对他们身份的不认同的无奈...

似乎中国内部之间素来分分合合。十几位老兵,分别来自山东,广东,浙江等地,大多因为国共战争被抽壮丁或者被俘至台湾。在台湾,他们举目无亲。大多数人在等待中耗尽青春年华,孤苦伶仃地死去。有些人则在台湾安了家,娶妻生子,一直努力尝试和老家亲人建立联系,并积极组织和参与老兵返乡的策划活动。终于等到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告同年的7月15日凌晨零时起解除,许多老兵纷纷踏往返乡的路程。回去的路程曲折陌生,踏往故土,很多老兵的父母都已经不在,只有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隔几十年,再见只有抱头痛哭,颤颤巍巍地走到自己父母的坟头,为父母的坟头烧纸敬酒。

书里有一个老兵说:我们到台湾,台湾人说我们是外省人。我们终于落到机会回家乡探亲了,内地的同胞又说我们是台胞,给了我们台胞证。我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我们?大家团结一起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搞分裂?

有一位老兵名叫姜思章,浙江舟山群岛岱山人,由学校返家途中被“舟山撤退”的国名党军队掠往台湾。期间经历了各种坎坷,个中滋味不谈。后来策划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一场轰轰烈烈的老兵返乡运动在台湾岛内展开。他亲自起草三份传单:《我们已经沉默了四十年》,《想回家,怎么办》,《条条大路通故乡——回家之路怎么走?》,言真意切,感染了每一位人。1987年6月28日老兵“想家合唱团”登台合唱《母亲你在何方》,台下5万老兵合唱,眼泪涕流,表达强烈的思想探亲愿望,一时震动台湾社会,一批著名学者和教授纷纷声援,直接推动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

另一位老兵让我尤其印象深刻——陈书言,金门战役幸存者,江苏兴化人,在19岁的年纪被俘虏至台湾,被俘出狱以后在台湾落地生根,建立家庭以后也从未快乐,战争和离乡将他的痛苦转移至家庭,他也从不将自己的经历和秘密告诉身边的亲人。只有酒精能缓解他的痛苦,释放他的真实。在内战期间,他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被战车履带压成了一堆肉泥。战争过去了,时间流失了,可是痛苦还在,痛苦依旧毫无保留地真实地一幕幕重现放大在脑海。陈书言的女儿说“爸爸在家,总是伴随着争吵,打妈妈骂妈妈。每到过年,大家都不希望爸爸在家。作为女儿,我对他的恨意竟丝毫不减。”走过战场,穿过子弹,幸存着活下来,可是面对生活,又该怎么度过?他说“我死后就将骨灰悄悄撒在公园里,哪怕让人当成灰尘,随手掸掉,落到地上,飘到空中。这样最好,一切悄无声息。千万不要撒到大海里,我这一生就是吃了海水的亏啊,没有海峡里的那湾水,我不可能到这里来,也不可能沦落到今天。”...

试着把自己放在老兵的位置感受他们的痛苦,我们毕竟不是亲历者,只是倾听者和阅读者,我只能做到尽可能,尽可能,尽可能...他们的年代我们当然不想再重蹈覆辙,他们的娓娓道来更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历经和故事。他们对故乡,对统一,对和平,对稳定的期盼,希冀和理解是渗透到血肉骨里的。尚在世的他们,一批批战友陆陆续续地离开,他也许只能对着老伴,子女或者孙辈云淡风轻地说着曾经发生在眼前的腥风血雨,而倾听的孩子们是不是会睁着大眼睛像在听故事一样,觉得新奇又刺激?遥远又陌生?

中国人也素来都有家国情怀,古文古诗有多少文人会抒发对国对家的爱和情?老后大多数人的遗愿就是落叶归根。生我养我的土地,如果不能带一把泥土,喝一口长江水,那么也请把我安葬在我的家乡故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乡愁是一座坟头,老兵在里头,等到“”九州同”的那一天就告诉他们一声。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首诗名叫做《乡愁四韵》,是余光中先生生前表达对故土情深的一首诗。后来这首诗由罗大佑改编成一首歌。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链接:http://music.163.com/#/song?id=17702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