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找·苏慧廉》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找·苏慧廉》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找·苏慧廉》是一本由沈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苏慧廉》读后感(一):信念是灵魂之光

他,怀着信念,走出去。

很多年以后,经过生活的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我才发现,一个有心中有坚定信念的人,是不会惧怕无常世界。

信念可以指引着我们,从来到遥远的他国,经历不一样的生活,展现人生的另一种华美。

《寻找·苏慧廉》读后感(二):评论 寻找·苏慧廉

译方言圣经,建城西教堂,办戒烟所、定理医院、白累德医院、艺文学校,这位传教士对温州成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影响深远。沈迦之前,温州对苏慧廉的记录仅寥寥三百字,甚至凑不成一篇简历,实在吝啬。岂知他曾主办山西大学堂西斋、为筹建“华中联合大学”而奔走、参与英国退还庚款、任牛津汉学教授(继任者为陈寅恪)。近代以来,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地方宗教史亦是。沈迦作为一位温州人,能走遍世界,最终来到没有墓碑的坟地前,费尽心力打捞久远尘埃里的碎片记忆,还有功者一纸记录、一声歉意,令人起敬。丘吉尔说,你往后看多远,就能往前看多远。一个民族更是这样。

《寻找·苏慧廉》读后感(三):文明的改变

不得的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孕育了现代文明与现代精神的时代,鸦片战争以一种血腥的方式撕开了已经固守了明清两个封建时代六百多年的中国,伴随着战争侵略而来的还有现代文明的曙光,虽然这种曙光在今天来说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因为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部分外国人用一生来践行的,比如说这本书的主人公苏慧廉,他本想在温州传教,却发现务实的中国人更在乎的是他带来的现代医疗和教育,在实际利益之后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从而信奉了上帝。

围绕着苏慧廉,有诸如李提摩太、赫德、胡适、费正清、陈寅恪等一些列与之相关的名人,才发现那个时代的人才总是或多或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不得不说这个世界很小,小到文明总会碰撞

《寻找·苏慧廉》读后感(四):纠结有利于成长

阅读的过程很纠结,书中详实的史料与脑中习惯的认知在心里不断斗争——印象里爱作威作福、惹是生非的“帝国主义侵略帮凶”,怎么忽然对中国如此仁慈、博爱起来?直到看见附录前的那张照片——纪念苏慧廉诞辰的笔记本静静摆在他的墓前,史料战胜了认知,我的心被彻底说服: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值得铭记。

白老师说过,纠结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我想这句话放在一个国家身上,也讲得通。近代史是中国最为耻辱的印记,每个人提及它,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民族主义情绪。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自我怜悯,抚慰近代化过程中的阵痛,在情感上与带来阵痛的“侵略者”“卖国贼”形成对立,用这种方式强化民族的身份认同。

然而,今日之中国早已不同于百年之前,我相信在当下纠结地思考阵痛的利弊,比单纯舔舐伤口,更有利于国家的成长。

《寻找·苏慧廉》读后感(五):膜拜作者

读罢有两大震惊,一是对苏慧廉这个人在我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的震惊,二是对沈迦这个人能攻克万难写出如此巨著的震惊。

苏慧廉祈祷说“除了中国!”,但却戏剧般的与中国结下了深远的缘分。历史的巧合,像是上帝刻意安排好的,就连“每次苏慧廉回英之际,中国都会有大事发生”这种细小而有趣的结论,也会让人不由觉得奇异。而这种小结论正是建立在作者对历史完整的梳理的基础上的,换一个人,都不一定能发现。

看了序中沈迦自述的种种难处,我便预感到这是一部伟大的书。看了密密麻麻的脚注出处,才真正意识到了这种伟大的价值所在。这是得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花了多少时间,费了多少心思,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巨著啊!

实话说,琐碎的历史细节,读完能记得住的,真不多。但沈迦对待历史的这种认真、务实、细致的态度,是最令我震惊,也是最令人敬佩的。

敬佩程度之高,已经到了根本不敢说“像他学习、与他看齐”的地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