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100字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100字

《江湖三女侠》是一本由梁羽生著作,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8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一):三女侠刺雍正

感觉情节不够紧凑 剧情冲突不够尖锐

唐晓澜是第一男主 可能梁老刻意淡化其的作用吧 对他的刻画较为懦弱和不够成熟 不仅表现在武功上更表现在心智和行为上

另外梁老书中固有的让情 的情节又出现了

最后为了要让唐 冯在一起 强行让杨柳青遇到了邹锡九 不过这种套路看多他的书也就习惯了

吕四娘给人太厉害 太完美的感觉 只要一出场就什么都办得到

boss的武功太差了 没有几个厉害的

书中的时间线应该有问题的吧?正史雍正死亡时57岁 在书中才当了四五年皇帝,估计四十岁不到吧

总之还行吧

梁羽生对于女性魅力的弘扬和发掘确实是许多人所不及的 确定女性的主角地位 使文章摆脱了许多大男子主义 但也多了些阴柔气息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二):野史收集再创作+记流水账

《江湖三女侠》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所著的武侠小说,早期在台湾出版时改名为《龙虎恩仇记》。本作的节奏基本就是记流水账,看得实在有些索然无味。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可作为武侠小说中野史收集再创作的典范吧。梁公成功的将民间流传的独臂神尼,江南八侠等故事再加工,再结合野史的雍正夺嫡、孤女刺帝等悬案一一整合,加以诠释,该是其作品中利用野史材料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梁大师的多部作品都显出其贬清褒明的特质,康熙雍正无一不黑到骨髓里,本作更是达到“巅峰状态”。倒是“大明英烈”们被客观甚至主观的称颂不已。要是在清朝初年,梁公也是个反清复明的急先锋吧,现在也就只能写写那个年代的故事,一偿其大汉族情结了。

附五项全能

情节 70

节奏 65

情怀 65

文笔 70

人设 75

均分 69

总评:民族偏见的顶峰之作,行文节奏较差,野史结合创作乃一亮点。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三):没甚人格魅力的主角——看梁羽生小说

看完了雍正皇帝的书之后,才知道雍正并非靠把牌匾后的传位诏书里“传位十四皇子”加一笔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才当上皇帝的,至少那个时候还没有繁体字,“于”应该写作“於”才对。至少康熙精明一世肯定知道哪个皇子能担大任。 反派里年羹尧的形象还算是蛮立体的,就是不知道年羹尧啥时候成了傅青主的徒弟?虽然他与主角作对时还是流于梁羽生一般的对反派描写的套路。了因就是纯反派,没啥意思。因为梁羽生总是喜欢正派后代里出个反派,让主角舍不得sha。 金梁小说里总是喜欢歌颂反清复明,但是吕四娘一刀割下雍正的头也太有病了,就像你sha了本拉登就能结束那里的战争了吗,并不会,那里群龙无首了以后,还是会陷入大大小小的割据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雍正一下子死了他们就高兴了,吕四娘他们怎么没想想,雍正死了以后谁有那个才能一统天下?非纠结于恢复汉人当皇帝,怎么不看看明朝的时候百姓有多幸福吗。一腔热血反而把事情变得更糟了,就是说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正派人物。

主角里也没几个很招人喜欢有人缘的,吕四娘一出场就年纪轻轻身负绝技(梁羽生很多女主角都这样),太不贴地,让人有距离感,让人很难认同她的成就(出身名门正派就一定天资聪颖,十几岁就学成下山能和当今武林高手抗衡了?)。唐晓澜笔墨不多,也没甚人格魅力,看起来是夫凭妻贵了就顺水推舟当上的掌门人。相反,这两个主角还不如蛇岛上得麻风病的那个人实在。

故事整体还可以,有可看性,3.7分。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四):缺点一如既往,却意外算是本佳作

本作为天山系列作品之一,时间上七剑之后,讲的是七剑后一辈,以吕四娘、冯瑛、冯琳三女侠为核心的故事。时代背景上,正是康熙帝驾崩,雍正即位,直到雍正驾崩这段历史时期。篇幅不断,情节不多做赘述,在天上系列中,也远比不上白发或者云海,乃至七剑有名,不多读完以后,虽然保留了梁老一贯的众多缺点,却意外的,有不少值得称道和玩味的部分,可称的上是一部佳作了。

欲扬先抑吧,先来说说缺点。相信看过梁老作品的人应该并不陌生。本作的核心思想,依然简单直白,流于片面。江湖侠士反清复明,满清政府荒淫残暴,正邪泾渭分明。在角色塑造上同样如此,雍正帝好色凶残,杀父弑兄,卑鄙无耻,清除异己,鱼肉百姓,大兴牢狱等等,简直十恶不赦。主角方面,吕四娘圣母光环难以掩盖,武艺高强,冰雪聪明,深明大义,还驻颜有术。男性角色方面,尤其是主角唐晓澜,虽然情感纠葛不少,身世背景曲折,但性格毫无亮点,几乎可以忽略。整本书人物数量也略显庞杂,反派倒是还好,正派关东四侠、江南七侠、少林前辈、武当桂氏(这个的出现最莫名)、毒龙尊者、武成化等等,层出不穷却又过于繁多,而打斗的描写,也显得啰嗦冗长,完全可以只看段首段尾,知道个结果就行了,反正反派都是中老年人,武功已经到顶,正派年轻气盛,天赋异禀,每次交手武艺功力都比之前大有精进。

好了,说罢缺点,我要来夸一夸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了。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处毫不起眼的对话。临近结尾处,甘凤池和唐晓澜借着无名小卒韩七便利,潜入年羹尧大军打探,入夜出发打探时,有这么一段对话。【韩七道:“甘大侠可要小心。”甘凤池笑道:“绝不连累你们便是。”】之前对路人韩七的刻画十分简单,算是帮会兄弟,虽然害怕,也愿意帮助甘凤池。这段对话把小人物韩七心中担惊,却又不敢明说,或碍于情面或出于道义。而甘心领神会,一笑劝慰,将他作为大侠,不仅身怀绝艺,同时观察仔细,深谙人情世故的形象通过不经意间流露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作对于反派阵营的刻画,相较正派要更胜一筹。年羹尧的功高震主,雍正御驾劳军,军令如山的表现,雍正内心的震动和表面的佯装,自始至终从当初就一直防备年羹尧,并派了因等一干爪牙监视。同时,却又嘱咐年羹尧得便利也可铲除了因等人。当然,年羹尧也并非愚忠,早早就做了准备,将儿子托付给曾静以保平安。这些情节得设计,将朝堂争斗,宫廷诡谲,各怀鬼胎表现得十分引人入胜。最后,年羹尧落得不得善终,而他得副将岳钟琪正是反戈扳倒他得重要棋子,也和之前岳钟琪的种种表现交相辉映。

如前面所说,本作的正派人物,和梁老其他作品类似,一样的无趣乏味。不过,冯氏姐妹过程中造成的不断误会,众人的错人,内心的觉醒,倒是十分有趣乃读。作为知道真相的读者来说,也会被这些误会牵动的内心痒痒,想要一直读下去,看看何时真相能够早日大白,倒是非常抓人的情节设计。

还有一个很让我意外的,是对于名儒曾静的描写。原本以为只是个并不重要的角色,没想到却写出了作者对于文人书生的气氛和失望。作为名儒,曾静一如既往的批评满清政府的残暴,希望联合有志之士反清复明。可是却将希望全部寄于军队中汉人军兵的倒戈,结果被擒。被擒之后,胆小畏刑,马上供出了许多同道。很容易让人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纸上谈兵,却一无是处,既不足信,亦不足取,顶多是一些欺世盗名之辈而已。

全书总体来说,我以为后半部要更加精彩,原本读到一般几乎要弃,却没想到后半部越发好看,虽然没怎么知名,反倒是意外收获了一本不错的佳作。当然,天山系列整体,因为前后人物错综,关系比较复杂,没有看过前作会略先突兀,不过并不影响阅读,推荐不要错过这本,值得一读。

最后,出海并流落荒岛,大概是梁佬的保留节目吧,倒是真的挺擅长的,云海也好,本作也罢,岛上的桥段都非常的出彩。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五):绝代风华三女侠——读《江湖三女侠》有感

本文首发于梁羽生家园论坛http://www.yushengbbs.net/bbs/forum.php

开头的卷首词:“剑胆琴心谁可语,江湖漂泊怜三女。弹指数华年,华年梦似烟。遥天寒日暮,寂寞空山路。踏遍去来枝,孤鸿独自飞。”。“剑胆琴心谁可语,江湖漂泊怜三女。”似乎说明三人的身世类似,她们都曾遭遇过不幸。冯瑛与冯琳,周岁时,便遭到不幸,父亲被人杀害,姐妹分离,冯琳被带到宫中,冯瑛则被带到天山被武琼瑶收为徒,母亲则为尼,常伴青灯古佛。吕四娘的亲人也受到严洪逵案、曾静案的牵连。沈在宽因为涉及到严洪逵日记事件被押进大牢,吕四娘前去救他,虽然后来沈在宽身体残废,但她却不肯放弃他,不仅以太史公的例子勉励他,还悉心照顾他。后来唐晓澜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众人的误解,前去找吕四娘帮忙澄清。之前唐晓澜虽对吕四娘有爱慕之情,但经历了一些事情,对吕四娘只有尊敬、崇拜之情了,断无爱慕之念。吕四娘遂与唐晓澜、甘凤池一起去向大家说明。同时李治下山,但阴差阳错,将冯琳错认为冯瑛,两人之间发生了有趣的故事。冯瑛下山奉师之命查找《金针度世》的下落,却被他人认为是冯琳,也是引起了一些误会。冯瑛见了她的师叔唐晓澜,日久生情,慢慢爱上了他,虽然唐晓澜对冯瑛也有爱慕之情,但怕破坏礼法,仍然心有顾忌。之后吕四娘便给他开导,他也逐渐放下了。随后三女侠进京刺杀雍正,同时三位女侠的爱情终于结成果实,结局圆满。

梁老在《武侠小说与通俗教育》一文中写道:“我在《七剑下天山》里面就加上一些历史人物,但是也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历史元素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情,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可以安白造。例如《萍踪侠影录》里的‘土木堡之变’,历史事件不可以改变。另一种是历史上没有的,但很可能发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写上去,称为‘艺术的真实’,英文叫做‘Higher Reality’,我的武侠小说的主角一定是虚构的,我将‘江湖’融入朝廷,但以不歪曲史实为原则。”

这本书涉及到的历史方面的背景比较多,虽是“小说家之言,不必当真”,但这也是梁书中的一大特色,不可不仔细阅读。

第十二回,李卫劝沈在宽归降清朝,沈在宽吟了吴梅村《贺新郎》中的一句,梁老解释到,这是吴梅村在病重之际,自悔失节,填的一首词。但据《吴梅村传》作者考证,这首词是吴梅村在顺治十年他接受征诏后不久所作。

但他在临终前确是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感到懊悔与羞愧,他写了《临终诗四首》,录其两首:

其一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其二

岂有才名比照邻,发狂恶疾总伤情。丈夫遭际须身受,留取轩渠付后生。

第一首,顺治十年(时四十五岁),吴梅村接收清廷的诏书,康熙十年(时六十三岁),吴梅村辞世。忍死偷生将近二十年,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第二首,“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自己的经历只有自己才能理解,其他的就让后人评说去吧,

《论语》中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往往是临近死亡的时候,才会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纵览历史人物,远如陆放翁,其《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知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近如瞿秋白,其在汀州狱中所作的《多余的话》,深刻剖露自己的内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瞿秋白。

顺便一提,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吕四娘格局太小,只顾着自己报仇而不顾天下苍生。吾意不然,我觉得梁老写这部小说肯定是参考了民间吕四娘刺杀雍正的传说,在雁北老人的《满清十三朝官闱秘闻》、 柴萼的 《梵天庐巡录》、 蔡东藩的 《清史演义》中都有提到过吕四娘的故事,梁老或许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上写的,由于是二次创作,所以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也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吕四娘也就不会像《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那样完美了。我猜想,或许梁老在最初创作这部小说时,所设想的结局就是三女侠联手刺杀雍正。

第四十一回,吕四娘为了寻找废园老人,来到了废园老人的好友陈画师这里,在这里她看到了一份传抄的谕旨,名为《大义觉迷录》,这便是雍正审曾静案后的为了辩驳华夷之辨而记录的。据史料记载,雍正六年九月, 湖南永兴县落地书生曾静( 化名夏靓)派其徒张熙(化名张倬)投书岳钟琪劝其举兵起义,在信中 列举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十大罪状, 并且高举“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旗帜否认清朝的合法性。岳钟琪收到书信后大为恐慌, 急忙向雍正帝剖明心迹。曾静说出是受吕留良的思想所影响。雍正派人问讯曾静,并针对曾静的供词一一进行辩驳。他将曾静、张熙释放,但对吕留良、吕葆中等戮尸,为了便于他的通知,他将曾静的问询和自己的辩驳刊订成书,并且附带一篇曾静所作的《归仁说》,此书即《大义迷觉录》。

同样是在《武侠小说与通俗教育》,梁老写道:“写武侠小说常常涉及宗教,尤其佛教,也需要懂写。武侠小说里十本有八本是写到和尚的,假如你写的和尚只懂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所以至少要知道一些佛学,才有深刻的描写。”

第十五回,沈在宽听说唐晓澜的身世“唐兄这次遭逢大变,据我看来,是外来之难易解,而心中之贼难除。”想起了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先生心学思想与佛教思想亦有渊源。同时表示此时唐晓澜一行人的“反清复明”不仅仅是满汉之争了,若是如此,那么唐晓澜也是满族,那岂不是要反他自己。沈在宽有一席话道尽真谛,“百姓之所好者好之,百姓之所恶者恶之,立身处事之道,尽于此矣。”乃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第二十三回,祝家澍想起来他之前见到过的那个又老又丑的妇人便是他一直要寻找的女子,思潮涌起。随后他叫到:“狗矢撅!狗矢撅!”,又说“解脱臭皮囊,还我庄严相。臭皮囊与庄严像原是一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如今方才懂得。”吕四娘解释道污秽与庄严原是对立的,可是在污秽中也孕育着新生的种子,就如每一个新的世界都是从旧的世界中蜕化出来一样。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后始有“顿悟”说法,与“渐悟”不同,它是一次性的突然间绝悟,而是顿时完全照察自心佛性,所以祝家澍在这么短的时间悟禅也就不足为奇了。

梁书中让人称道的除了有侠义描写还有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梁书中描写爱情的诗句更让我印象深刻,如《七剑下天山》中的“只因海内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邻。”《萍踪侠影录》中的“但得两心白如雪,不教半点惹尘埃。”《联剑风云录》中的“见了又休如不见,旧情只合梦中寻。”等等,所以这次也分析一下本书中的爱情描写,也正暗合本次征文的主题之一。

1) 吕四娘与沈在宽

吕四娘与沈在宽应是在吕四娘去独臂神尼那练武前就相爱了。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会觉得梁老对他们两个是有偏爱的,一个虽是书生,但充满气节;一个虽是侠女,却又饱读诗文。

如吕四娘给唐晓澜看的她作的《水龙吟》

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石门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

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

感伤时事却笔调澎湃,充满力量。看完这首词,梁老笔下的吕四娘有点像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此词乃是是先生1944年所作的。

之后有沈在宽的《一萼红》

梦深幽,度关山千里,寻觅旧时游。树老荒塘,苔深苇曲,曾寄心事悠悠。只而今,飞鸿渐杳,算华年又过几清秋?东海潮生,霞峰翠拥,尽恁凝眸。

回首殊乡作侣,几同消残漏,共读西楼。班固诗成,相如赋就。闲招吟鹭盟鸥。问征人归来何日?向龙山醉与白云浮。正是菊芳兰秀,天涯何苦淹留。

据《还乡小记》记载,先生在广州读大学时,写了一首调寄《一萼红》的词寄给饶宗颐教授,也就是这首词。梁老在这首词中怀念他们俩在蒙山的交往,同时也希望饶宗颐能尽早回到广州。这首词用在此处,表达了沈在宽对吕四娘的思念,希望吕四娘能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

在书的结尾,沈在宽吟了两句诗“但得明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碧城》中的“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你若是能象水晶盘中明亮又固定的宝珠一样该多好啊!我就能与你一生常对了 。”这句诗用在此处也是沈在宽表达愿与吕四娘长相守的愿望。

2) 李治与冯琳

李治原先是与冯瑛青梅竹马的,但他下山后错将冯琳认做冯瑛,冯琳虽听不懂他说的话,但她随机应变,幸好在路途中也没产生差错。他们之间产生好感应是在山洞里,李治很照顾冯琳,冯琳看到有人这么照顾她也就不会像之前那样丢下他自己单独走了。也就慢慢生情了。阴差阳错,因缘巧合,倒也成了一桩姻缘。

3) 唐晓澜与冯瑛

在这本书里或许是唐晓澜的情感经历最“坎坷”了。

“那白兄碰见她时,一定是有一段奇遇了,要不然只凭貌美,也不能令白兄如此倾心。”这是唐晓澜疑惑白泰官为什么对鱼孃有好感时所问的话,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唐晓澜会对吕四娘暗生好感。

书中描写唐晓澜对吕四娘的初次印象:唐晓澜毒伤发作,浑身无力,但仍有知觉,给这少女挟着飞上山头,就如腾云驾雾一般,睁大两个眼睛,怔怔地看着那个少女,少女容光迫人,唐晓澜不禁叫到:“你到底是人还是山灵”。

之后他在独臂神尼那里听到了吕四娘说“以真儒之识,配侠士之义”之后,更佩服她的学识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唐晓澜到杨仲英那拜师学武还希望能边习武边读书了。

他在这其中填了一首《百字令》(又名《念奴娇》、《大江东区》等)的词:

飘萍倦侣,算茫茫人海,友朋知否?剑匣诗囊长作伴,踏破晚风朝露,长啸穿云,高歌散雾,孤雁来还去!盟鸥社燕,雪泥鸿爪无据。

云山梦影模糊,乳燕寻巢,又恍重帘阻。露白葭苍断肠句,却倩何人传语?蕉桐独抱,霓裳细谱,望断天涯路!素娥青女,仙踪甚日重遇?

词中描写了自身的孤寂,也表达了对吕四娘的思念之情。从词中看唐晓澜对吕四娘的感情真是“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

“纯足的友情最珍贵,有时会超乎夫妻之情,情侣之情。”这是《游剑江湖》中的一句话,用在此处形容唐晓澜与吕四娘恰好合适。此后唐晓澜对吕四娘只有尊敬和崇拜之情了,而无爱慕之念。

后他又遇见杨柳青,看到杨柳青的性格,想到她或许与《十二金钱镖》中的柳研青类似,她们性格都是类似男子,且都被娇纵,而且感情经历大多不顺。之后他遇上了冯瑛,与冯琳顽皮的性格不同,冯瑛则性格要沉稳一点。在小岛上,唐晓澜跟冯瑛讲起她的身世。冯瑛感慨自己的身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妹妹和妈妈这几个亲人了,所以很伤感,她紧紧依偎着唐晓澜,唐晓澜这时虽已有了爱意,但恐世俗之见,又怕自己活得不久,所以没有表露真意,冯瑛则不然,她在天山生活,不在意世俗的看法,便直截了当地问唐晓澜,唐晓澜则说他也有此意,不过话虽如此,唐晓澜还是心有顾虑。后吕四娘也来了,她帮唐晓澜化解了他内心的矛盾。“现在的习俗世法是同姓不婚,你和她又不是什么真正的叔侄,有何不可?”“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可见相差十年是很平常的事。那么就再多五年,又有何妨?” 读梁书,觉得梁书中的女子都是很有性格的,不被礼法拘束,如《游剑江湖》中的云紫萝,虽是离婚之妇,但她之后的经历与心性已非寻常女子能比的了。

阅读到最后,看到杨柳青被山洪卷走,唐晓澜觉得愧疚时,有点不敢看下去了,怕最后唐晓澜和冯瑛最后会像《七剑下天山》中的凌未风与刘郁芳一样,幸好最后梁老仁慈,让杨柳青与邹锡九结为夫妇,有情人终成眷属,唐晓澜与冯瑛最后也有圆满的结局。

写到这处,似乎应该结尾了,那就以三首诗作为结尾。

吕四娘

国仇家恨终铭记,慷慨悲歌亦一仙。

幸得人生知己意,风华绝代永流传。

冯琳

漂零身世谁人晓,率性原来为护身。

谁料阴差阳错后,竟成一段好婚姻。

冯瑛

少小远离人间世,美丽心性众人怜。

何烦世俗陈观念,只羡鸳鸯不羡仙。

李容若

戊戌年农历十二月十五

参考资料:

[1]《笔花六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本.

[2]《吴梅村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本.

[3]《梁羽生新传》,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