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远的苏珊经典读后感有感

永远的苏珊经典读后感有感

《永远的苏珊》是一本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苏珊》读后感(一):零乱但不失坦诚

这是一本由许多回忆片段组合成的书,虽然不乏生动的细节,让人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Sontag,但其叙述实在是显得有些零乱,读罢很难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至于能够给人以启发抑或带来深思的东西则更是阙如。不过,总体而言,此书仍算得上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尽管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对Sontag不无抱怨,可是与其说那是一种批评,还不如说是一种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对自己无比钦佩的人,所做的客观描写,既不虚美,也不讳饰,这是真正地尊重与怀念。

《永远的苏珊》读后感(二):这个世界爱男人抑或爱女人都没出路

对于我们这些“自视颇高”的女知识分子、文艺女青年来说,苏珊,一个早早就出名、有那么喧闹丰富文化生活的美国女知识分子,帮你一下子看到了浮华是没用的,在感情这个冰冷世界的尽头,你只能是你自己。

“男人都卑鄙滑头”“女人大多数都愚蠢”这是双性恋的苏珊的结论,你看她已经极度开发了爱的可能性了,每次也爱得很深很投入,可到头来,爱都不会长久,剩下自己一人独自面对疾病和死亡,苏珊老年以后总是怒气冲冲不耐烦,我觉得就是来自绝望——这个世界爱男人抑或爱女人都没出路。

我力荐这本书,因为从苏珊看到了我这类“女知”“女文”的种种必然弱点:

爱有才智的男人,哪怕他们已经秃顶大腹便便一口烂牙。才智来自于经验对吧,一个满怀经验的男人,猪油差不多已经蒙了心,他们根本不会充满激情地回报你的爱。此路不通。

爱美丽的人物,哪怕他们屁都不懂。可惜,美一般只追随美,我们没份,白给人家当垫脚石说不定呢。此路也不通。

除去美和才智,我们高不成低不就。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蛮苍凉,该怎么面对我们的必然弱点,这本书的作者西格丽德其实给了不错的解决方案。。。。。平静地,只跟自己相处。

《永远的苏珊》读后感(三):除了她已度过的生活,她不想要任何别样的人生(2)

通常她非常轻视那些不干他们真正想干的事情的人。

她认定,大多数人,除非他们很穷。都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她而言,保障高于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可悲的选择。那是奴性的。

她认为,在我们文化里,至少,人们比他们自己以为的更自由,而且拥有比他们似乎愿意承认的更多的选择。

她还认为,旁人如何对你,如果不是完全,也是大多,是在你的掌控之中的。

别让别人威胁你。她会这么威逼我、她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更像现在的你而不像现在的我”

她缺乏幽默感,总是一副较真的样子。她把笑话讲得很糟糕,自己却是很爱大笑。

她太把自己当回事,谁要反对就骂谁。她的问题就是别人永远不会把她当回事。她从来不准备演讲,为此,她的名声很坏。——自大,不考虑别人。她对世界愤愤不平。

她葱白贝克特和西蒙娜·唯一,她葱白他们的严肃,并且希望做一个同样纯真的人。

她喜欢当学生多余当老师,她非常喜欢回忆起学生时代。

“绝对不要担心痴迷。我喜欢痴迷的人。痴迷的人成就大艺术。”

被看成一个不为社会所接纳的人让她感到开心。

“抵制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的诱惑”她无法忍受那些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柔软的人。她相信女人是被培养成(性)受虐狂。这也是女人不得不抗争的事情。但她也为自己身上的受虐狂倾向而悲叹。

坊间传言她跟儿子戴维睡觉==

1982年她在支持波兰团结工会上指责共产主义本质是法西斯主义的变种。

对书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几乎一天一本

她根本不是个母亲。

她有神童情节。18岁拿学士学位,30岁出版第一步小说。但是她认为自己丢失了十年。那十年她结婚生子去了。

(1,翻译极其糟糕

2,并没有什么料,这更像是一本评传

3,苏珊是一个学霸,强迫症,忧郁症,相当boring

4,她非常认真严肃,不懂得幽默。

5,但是她那种对工作以及写作痴迷的态度让人喜欢

6,anyway,她的小说写得太糟糕了,带着一种强迫症的色彩,随笔还是不错的,以及她面对疾病时的勇气,她以理性态度积极参与政治的姿态,蛮有意思)

《永远的苏珊》读后感(四):读后记

因为《论摄影》,因为莱博维茨为她拍的照片,我怀着一颗八卦的心借了这本书。为此跑了四趟我家附近的自助图书馆,还打了一个报修电话,因为借书机坏了。

书很薄,一百页左右,借回来后本想马上看完。没想看了几十页后,实在被无厘头的上下文衔接雷倒。放弃书去看美剧了。第二天带着去坐地铁,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想吐槽一下。书中文字跳跃到我边看边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神经病。

且看我随便在书中摘出来的几段:

12页

那段时间,我着迷于维吉尼亚伍尔夫。我敬畏哈德威克教授,她不仅是我的老师,还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专业作家,对她,苏珊自己也会说:“她写的句子比任何在世的美国作家都优美。”苏珊有时会梦幻般地提到希望自己的散文风格“更莉齐些”。哈德威克,这个有条有理、节奏优美的句子的造句人,按苏珊的看法,也是“形容词女王”。

62页

看上一架子的书就为研究一篇20页的随笔,花数月时间写了再写,用完整整一令打字纸才说那20页的文章写好了——对严肃的作家而言,这当然正常。当然,你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我对自己写的一切的第一感觉是胡说八道。”)你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自己开心(这与阅读不一样),不是为了宣泄,不是为了自我表白,也不是为了取悦某些特定的读者。你是为了文学而为之,她说。对你所做之事永不满意没什么不对。(其实,如果你不经常为自我怀疑所折磨,那你的作品可能是胡说八道。)

99页

那个微不足道的习惯——像她许多别的习惯一样,被我们很多人效仿——动身旅行前最后几分钟时间,在书架上找一本她还没看过的书,带着上路。

她去过那么多的地方,我去的每一个地方,她都先我到过那里。

戴维把她葬在巴黎。和贝克特同一个公墓。

我见她醉过一次。那是个意外。我们约好了在……

当然,这不是我“随便”摘的,因为不想打太多字,所以选了比较短的几段。满篇的括号和破折号,硬生生把完整的叙述打断。上下文的主语,甚至是一段中的主语都一直在变。要是英文足够好,真不愿再看这些翻译作品了。

想想《回忆录》这标题很准确,就是想到哪写到哪,几乎不按时间顺序,也似乎不是按主题分类。

抛开以上这些,但对于想了解苏珊的读者来说,还是值得一看。这本书确实能满足我一窥苏珊生活的八卦心理,作者是苏珊儿子戴维的前女友,三个人在同一个公寓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苏珊的生活很丰富,也很混乱。她在家基本上都吃罐头食品,写作时常通宵达旦,喜欢看电影,害怕孤独,和儿子戴维几乎形影不离。她是一个不愿从众的人,喜欢打破规矩,跟别人相约,绝不愿意准时到,因为准时本身就是一个规矩,规矩就应该被打破。苏珊出门不拿手包,也看不上作者带手包,为什么不能像男人一样把钥匙、钱包放口袋呢?因此她总是穿宽松的衣服。

我觉得她这一生过得还算尽兴。

《永远的苏珊》读后感(五):无

1、什么事情以打破规则开始总是好的。

2、“坐下!你没必要准点到。别那么奴性。”

3、“别那么循规蹈矩。谁说我们就得像别人一样生活?”

4、她鼓励戴维给我打电话。他害羞。她可不。

5、他(约瑟夫·布罗茨基)还劝苏珊不要收藏那么多书。对一本书唯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一看完就送掉。

6、……沉默是/我们触摸时问候的告别(约瑟夫)

7、“我是个美人/美物控”是她整天挂在嘴边的话。

8、就因为她,我把自己的书按学科排列,按时间顺序儿不是按字母顺序。我希望自己严肃。

9、她可能急急忙忙想离开童年时期,但是,她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要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变老。

10、她说过:“你与我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化妆,而且你着装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吸引比尔呢的注意,让大家发觉你有吸引力。但我不会做任何事情来吸引别人注意我的容貌。如果有人想,他们可以近距离看,也许他们就会发现我有吸引力。但是我不会做认识事来促使他们这样。”我的做法是典型的女性的方式,而她则是大多数男性的风格。

11、 而令她兴奋的是某些欧洲人的作品,例如Italo Calvino, Bohumil Hrabal, Peter Handke, Stanislaw Lem等。除此之外,还有拉丁美洲作家如 Jorge Luis Borges, Julio Cortazar,他们创作的作品比她那些抱负不够远大的美国同仁的作品更加勇猛、更具独创性。她喜欢将左右具有极高创造力、致力于体裁或风格的作品描述为科幻小说,与平庸的当代美国现实主义形成对照。她认为,这才是一个作家应该追求的文学作品,是她追求的,也是她坚信以后会依旧非常重要的。

12、她推荐:Winfried Georg Sebald的《移民》

13、我对她永远的印象就是那种学生模样,极其用功的一个学生:整宿熬夜,周围堆满了书籍试卷,开足马力,烟一支接一支抽着,阅读、做笔记、重重地敲击打字机、拼命、求胜心切。她要写出A+地文章。她要名列班级前茅。

14、她认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至少,人们比他们自己以为的更自由,而且拥有比他们似乎愿意承认的更多的选择。她还认为,旁人如何对你,如果不是完全,也是大多,是在你的掌控当中的,她总缠着我要活的那种掌控。“别再让别人威逼呢,”她会这么威逼我。

15、她的问题是别人不会永远把她当回事。(她太较真)

16、据说是佛洛伊德最喜欢的笑话:“你洗过澡了吗(take a bath)?”“没呢,怎么啦?少掉一个浴缸了吗?”

17、她说:“不要理会那些作家,他们声称呢不可能即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读者。”毕竟,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让这部分生活充分尽兴,阅读是必需的。一日一书的目标并不很高。因为她,我开始快速阅读。

18、“绝不要担心痴迷。我喜欢痴迷的人。痴迷的人成就大艺术。”

19、看上一架子的书就为研究一篇20页的随笔,花数月时间写了再写,用完整整一令打字纸才说那20页的文章写好了——对严肃的作家而言,这当然很正常。当然,呢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你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自己开心(这与阅读不一样),不是为乐宣泄,不是为了自我表白,也不是为了取悦某些特定的读者。你是为乐文学而为之,她说。对你所做之事永不满意没什么不对。(其实,如果你不经常为自我怀疑所折磨,那你的作品可能就是胡说八道。)

20、如果你哭一次,人们会为你感到难过。可是如果你天天哭,他们就会觉得你是个累赘。

21、她最喜欢的书之一是巴尔扎克的《幻灭》……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东京物语》……

觉得跟桑塔格有些地方很像,至少我们都很拼。一天一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