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无限痴迷》读后感锦集

《我的无限痴迷》读后感锦集

《我的无限痴迷》是一本由[意]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无限痴迷》读后感(一):意大利电影的“末代皇帝”

初识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是通过《末代皇帝》。这是一部扬名世界的电影,也是与中国亲缘性最强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贝托鲁奇将镜头聚焦晚清王朝,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进而勾连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曲折跌宕的历史变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创造了电影史一部经典佳作。

除了《末代皇帝》,贝托鲁奇——这位“意大利电影的最后一位皇帝”——的著名作品还包括《巴黎最后的探戈》《一九零零》《遮蔽的天空》《戏梦巴黎》等。在这个碎片化和娱乐化肢解严肃性的时代,网络上优质的影评太少了,绝大部分所谓的“影评”只是观后感。在看到一些让人倒胃的影评时,我甚至会想,电影是不需要影评人的,影评人却需要精神科医生。当然,如果说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位影评人,那毫无疑问是创造这部电影的导演本人,因为只有导演,才是其作品最适格的影评人。

正因此,想要真正进入贝托鲁奇的电影,《我的无限痴迷:贝托鲁奇电影随笔》无疑是最佳的入口。这本书汇集了导演从影四十余年创作的重要评论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书写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展示了这位电影大师卓越、激情并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为了读这本书,最近把贝托鲁奇大部分作品都重新看了一遍。虽然算不上他的影迷,确实又十分喜欢他的电影,以前看过他的几部电影,如今集中观看,反而有几分希亚·拉博夫行为艺术的味道。这种“编年史”式的观看方式,更能厘测一个导演艺术生命的成长过程,对其作品也可进行一番连续的观察与思考。

我想,阅读再多影评人的分析,终究只是一种旁观和揣测,充满着主观判断和私人表达,而对于一部电影原始的旨趣和真正的意图,导演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作者”。如果说电影是树干,这种导演的随笔文章未尝不是枝叶,完善了电影的“周边”,丰富了我们对电影的认知,不仅仅是拍摄背景、片场花絮等基本资料,更重要的是了解导演在创作一部作品时的情感与思想,从而透视这部电影戏里戏外的表达。

阅读这本书,相当于再次欣赏了一遍贝托鲁奇的电影。文字与影像互为镜像,呈现出更为丰富完整的意蕴,实在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我的无限痴迷》读后感(二):Te性格的大师

在荣格八维中,有一种功能是Te。

以这种功能作为主导功能的人,信奉规律和真理,希望自己的能力受到认可。

而这种功能发展到极端会使他们成为专横的领导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他们害怕失败,主观上不愿意去理解过程,只在乎结果。

在阅读这本《我的无限痴迷》时,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想象,贝托鲁奇大师真是越看越像是Te主导的人格。

他追求完美,并且是极致的完美。

他电影的完美,不可通过剪辑来拼凑后天的完美,他甚至提倡“禁止剪辑”,因为拍摄在电影中至关重要 ,导演只有领悟到拍摄的重要性才能制造出完整且自然的完美作品。

这样的话语,虽出自帕索里尼之口,却也能从贝托鲁奇的引用中看出他的立场。

他心中的电影,是剔除了人工色彩的、几乎创造出一个全新世界的艺术。

这样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Te功能使得贝托鲁奇做出了令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

那就是《巴黎最后的探戈》丑闻事件。

贝托鲁奇在媒体采访中坦白自己为了拍摄出真实感而选择在女演员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了强暴戏份,如此极端的手法正恰好还原了女主角最真实的惊恐。

结果自然是好的,这部片子广受好评,名利双收。但也在采访面世后收获了无数的质疑,贝托鲁奇对此并不在乎,从书中他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他提及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丑闻,却对上述细节只字未提,反而是一直在抱怨官方过于严厉的审查制度。

不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这样的个性造就了大师贝托鲁奇。

当然,这是他这一个性极端的、阴暗的一面。书中也不乏好的方面。

例如提到他最知名的作品《末代皇帝》时,他感慨在中国个人艺术家受到的漠视,艺术视为集体所有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几乎是不可理喻的,而这样看似个人主义的言论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将历史着眼于个人的命运,而无关于历史长河之宏大,才是普通人最真实和最值得关注的。

虽都将库布里克和戈达尔等人视为偶像,昆汀对偶像的崇拜表现在他在片中对偶像的模仿和致敬,他用电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风格极为强烈的新偶像;而贝托鲁奇则选择超越偶像,全新的方式呈现出他心中所想的电影,而他本人则隐入银幕背后。

而至于为什么我这么了解Te功能呢,当然是因为我也是Te主导啦。

《我的无限痴迷》读后感(三):在电影和诗歌的无限中,去改变或试图去改变生命的有限

罗翔曾在节目中说“我们一生都在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这句话若套用在贝托鲁奇身上便是在跨越父亲、戈达尔、帕索里尼的思想鸿沟。在雅众新出品的这本《我的无限痴迷》一书中,我从贝托鲁奇的电影随笔中看到了他对这几位的挑战,这种从童年教育中便植根于内心的叛逆后来无限延申在电影世界里但始终没能超越。

他在对《革命前夕》的解读中直接讲述道:“我最喜欢的导演有帕索里尼和戈达尔。他们俩我都很喜爱,都是伟大的灵魂、伟大的诗人,也正是如此,我想拍一些对抗帕索里尼和戈达尔的电影。我深信,为了往前进,为了给予他人,必须要向自己的最爱宣战。”于是乎在《同流者》他开始了一系列对戈达尔的隐喻暗示,直接惹怒本人,关于这点即便是本书收录了近乎贝托鲁奇所有的重要文章依然未能找到相关确切印证,留给后人的只剩下传说了,尤其是今年九月十三日戈达尔选择了安乐死再也没人能解释这点了。

在《大师们和旅途中的同伴》这节中,戈达尔是第二位登场的人物,他没有直接去狂热的表示对这位伟大电影人的热爱。只是用《美国制造》、《我略知她一二》的影片来解读,他在努力地感受着来自伟大导演那“庸俗的快乐”,一种强大的将“庸俗的珍贵”转化为“现实的魅力”。他不断地汲取着戈达尔向后继者们展示的影片态度与创作方式:日复一日活在事物身旁,以和记者同样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去叩问永恒而是身边的人。于是乎,这位不断地去找寻突破戈达尔的粉丝折服在他的荧幕前,甚至虔诚地希望能够为他的一个镜头而死。

在电影和诗歌的无限中,去改变或试图去改变生命的有限。贝托鲁奇从小接受着父亲和帕索里尼带来的诗意和电影艺术的熏陶,他接受着最先进的思想,学习着最伟大的电影作品拍摄过程,而自己也在镌刻着电影史的丰碑。他用否定句表示“不了解20世纪60年代电影的人,不知道活着的甜美滋味。”而他在父亲的诗歌影响下活在美妙的玄虚之中,开始追问:“我在哪里”的终极命题。在帕索里尼《致一个男孩》的诗句:“啊,你想知道的那些事情,年轻人,若不闻,他将消逝;若不言,它将丢失。”找寻生命的使命,在无数个突破父亲的影片创作之中,他始终希望父亲能够为那些叛逆的暗示生气,但这位诗人父亲一眼就看穿那是他家庭教育影响下的作品,贝托鲁奇的所有突破不过是在父系的五指山下。

这也是贝托鲁奇贯穿一生的痛苦,亦是一个家庭传统下仍难摆脱的文化根系。生活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试图通过个人成就突破那数十年的家庭禁锢,但最后得来的或许也就只是个人的成就与难以超越的心理瓶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呢?从贝托鲁奇来看,那就直接去追寻生命的无限吧,我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