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摘抄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摘抄

《男孩杰的动物园》是一本由(英)卡罗尔·伯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一):糟糕的封面

看上去封面人畜无害的图形,标题,清新的配色都以为是一个表达生活美好的儿童奇幻小说。 开篇约2/3的内容有关童年和动物。文字细腻随便一页都挂着一幅,二幅浓缩的画,作者在非常仔细的和你喃喃细语的解读着。 其实一直不太习惯于看这样连绵不断的描述,但一边叹服作者联想力或者说丰富的经验?,一边觉得非常优美,而不知疲倦。 但到最后1/3部分,画风骤变,好像乘坐跳楼机从奇幻极速的切换到现实(当然前面有许多隐晦的铺垫),等待船友死亡因为饿得肚子像世界一样大,等待船友死了可以吃肉了,等到听着濒死之人最后破风箱的声音,细节无比真实,或者说就是真实本身...不由自主的觉得可怕,不忍读下去。 只想说封面真的太不适宜了...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二):感觉书名不对

杰夫出身自贫穷人家,独子,母亲身材矮小,搬家从一个臭烘烘的地方,搬到另一个臭烘烘的地方。自小讨人喜欢,爱跑腿,喜幻想,某天遇到一只老虎,从此改变人生。

直到这里,都以为这本书是讲动物园的,如大象的眼泪,结果,这次封皮对了,是“继《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后,文学界最精彩诡谲的海上传奇。”书的大篇幅都在描写杰夫的寻找龙的那次海上探险。不得不说,看完之后,或者说仅看完第二部分之后,心情非常糟糕,猎物丢失,船只遇险,海上漂流,食人杀人,这一切,都无法让人愉悦。在这部分,蒂姆变成我最喜欢的角色,身材高大,金发,勇敢,又看得开。只剩下四人的小船,抽签决定谁死,而这样的死签,他完全可以耍赖的,面对死亡,有多少人能保持镇定,他却说,大家同意了的,必须遵守,“我不怕死,我不在乎,我觉得活着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最坏的签是你抽到了”“我愿意,真的”。而杰夫,亲手结束了朋友的生命,(幸好是用枪,否则我接受不了。)然后吃了他的肉,喝他的血,感觉他一直存在着,从未离开。

当然事实是,蒂姆真的再没离开,至少在杰夫看来。这般活着,生不如死,然而活着的人,有责任,替那些死去的水手们活着,更有意义的活着。杰夫回到海上,花大把的时间画画,思考人生,想念伊丽莎白,竟然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做笼子,缔造了一个动物天堂,也抱得美人归,总得来说是个好结局。

只能说,如果是我,我宁愿早早死掉,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三):令人战栗的海上传奇

第一次读到《男孩杰》的原文是在2011年末。版权代理以一种狂热的口吻将本书大赞特赞,似乎言语已经无法表达对于此书的盛赞与激赏。随之而来的则是铺天盖地的媒体专题与评论,几乎清一色地交口称赞该书为文学界难以抗拒的杰作,兼有梅尔维尔与狄更斯之长,堪与《白鲸》与《香水》比肩。无怪乎《男孩杰》当年便成为布克奖及橘子奖的大热之书,最终进入短名单。

读到卡罗尔的文字,不得不钦佩女作家讲述故事的天才,或许是作家兼诗人的缘故,文字简洁遒劲,清新脱俗,富有韵律,却处处透出一种真诚。全文是这样开头:“我出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泰晤士河的黑水边伸出来的那个木头屋里,第二次是八年后在红崖路 ,那只老虎把我叼在嘴里,于是我的故事开始了。”

杰邂逅老虎的那一段写得诡谲而充满柔情。“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我,我抬起手抚摸他鼻子上那一片柔软的细毛。即使是现在,我也能感觉到那美妙至极的抚摸。柔软极了,纯净极了。他抬起爪子,似乎有一道涟漪穿过了他的右肩——他的爪子比我的脑袋还大——他懒洋洋地一击,就把我打翻在地。如同一个软垫子砍倒了我。我撞在地上,但没有受伤,只是喘着气。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像是个梦。”

以细腻轻柔之笔写残酷诡谲之事怕是卡罗尔的专长,她能发现一切事物之后潜藏的矛盾而纠结的情感与爱憎。一如之后的海上历险,水手与猎物,水手与水手之间复杂多变,相互牵制却难以割舍的联系。面对海洋,面对未来,人之渺小,人性的脆弱,被瞬间放大,暴露在每个人面前,强迫你去面对。无从回避。

如果说《男孩杰》的前二部,每一页都让人心潮澎湃;第三部却让你备受折磨的心脏变得柔软起来,因为你已经走进了杰的内心,和他一起经历过海上的前半生,一起上岸,去面对和寻找出海前的过去以及陆地上的未来。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四):少年杰的残酷漂流

《男孩杰的动物园》是一部你无论如何都会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对比的书,但在相似的情景设定和相似的情节之中却更能体现出二者的区别。在《少年派》中我们能看到诸多的调侃、隐喻、温情和细腻的话,《男孩杰》则更加诡谲、沉重、残酷和狂野。在电影《少年派》的成功之后推出这本书,其实无论是对出版方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有些尴尬的,因为题材和情节的相似性,两部作品会产生一种相互抵消的作用,而对于后出版的《男孩杰》来说,受到的影响更大。

相较《少年派》中那些充满异域情调的细节,《男孩杰的动物园》更能体现出纯粹的欧洲风格——探险、远洋、寻龙,无论是在欧洲的古典小说抑或是奇幻小说都是极为常见的元素。而作家以这些元素为起点,带给读者的却是一段更具现代感的故事,多少算得上是独具匠心了。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伦敦,小说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杰夫-布朗少年时一段虎口脱险的经历,继而因为这段经历结识了动物商人杰拉克先生和朋友蒂姆。在第二部分中杰夫与蒂姆跟随捕鲸船队开始了三年海上冒险之旅,而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捕捉一只传说中的龙,及之后海上漂流的全过程。最后一部分则是杰夫获救后的人生掠影,某种程度上又是主人公当时的内心独白。

如果说《少年派》的故事是由现实逐渐走向奇幻的话,那《男孩杰》则是由奇幻回归现实。小说中海上漂流的起点就有着强烈的不真实感——远洋航海为了寻龙、擒龙后又因为龙的逃脱而引发的一系列灾难,这些都充满了超自然的元素。但是当灾难降临,杰夫与同行的水手一起面对海上漂流的困境后,一切的情节就回归现实了,只是这样的现实实在是太残酷了。《少年派》更多的是让读者在小说的隐喻及奇幻情节之中获得对人生的思考,而《男孩杰》则是直接将残酷的现实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看着小说人物与环境的斗争和自我救赎。因此这部男孩在残酷现实中的成长和救赎的故事,其实更接近类似于《奇风岁月》这样的小说。

作家卡罗尔-伯奇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述的魅力,它既融入了女性作家独到的细腻、感性,又具备了诗人的想象力和浪漫,就算是最残酷的环境,在她的笔下却显得充满韵律感和柔情。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具有美感的文字与小说超现实的故事融合后,所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了。当然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和情节,再精致的描写也只能体现出空华,但卡罗尔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女作家,可以将兄弟之间患难与共又相互竞争、水手之间的相互依赖又森严等级、人与自然的勇于挑战又无能为力这些复杂微妙的关系表现出来,这绝不是一件易事。可以说在作家自己设定的灾难下,作家将人性写到了极致。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小说的开篇就非常引人入胜:“我出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泰晤士河的黑水边伸出来的那个木头屋里,第二次是八年后在红崖路,那只老虎把我叼在嘴里,于是我的故事开始了。”可是这件本来可以作为整部小说线索的事件作家应用的却并不多,这多少有些遗憾。另外杰夫出海捕“龙”,那只“龙”显然是应该有所寓意的,但在小说中体现的并不明确,似乎只是为了情节而设定的一般。在小说的最后描述了杰夫获救后的一些生活片段,至此我们终于进入了人物的内心,进一步地感悟杰夫之前的种种经历,让读者在阅读了漫长的残酷岁月之后内心获得了一些温情。不过总体上说,《男孩杰的动物园》在立意的高度上比起《少年派》还欠缺了几分。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男孩杰的动物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抑或是之前提到的《奇风岁月》这类的书,很多人都将它们定义为少年读物,其实是对书本身的理解有了不小的偏差。这类文学作品往往在告诉人们:“在那些被诗歌描绘的生活中,生活不是诗。”这些作品的情节,即便是对成年读者而言都是有些残酷的,就更不用说未成年读者了。尤其是这部《男孩杰的动物园》,虽然作家的文字优美且具有韵律感,但这段故事还是太沉重了,我们在给予它鲜花和赞美的同时还是应该读懂其中残酷的现实。

海上传奇是欧美文学经久不衰的题材,我们在一生中肯定会阅读到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但不论如何《男孩杰的动物园》的光辉不会被湮没。

《男孩杰的动物园》读后感(五):且行且珍惜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令人过目难忘的名句是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在其作品《双城记》中所写下的。狄更斯这句发自肺腑的感慨,我想,也许是对19世纪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公正的概括。在那个时代,尽管并非事事完美,却极富魅力,革命与创造并存,希望与风险同行,只要去做,则万事皆有可能。事实上,大时代如同一面镜子,赋予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重拾信仰并坦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谓是浪漫与现实并存的大舞台。就这个角度来看,19世纪与当下的世界何其相似?因此,当代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选择19世纪作为背景,着实不会令我意外。英国女作家卡罗尔•伯奇及其创作的《男孩杰的动物园》,就是这样出色的范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伦敦,天真莽撞的男孩杰夫•布朗在集市上自离笼的猛虎口中拣回一条命,并机缘巧合成为动物进口商杰拉克先生的雇工。他在负责照看珍禽异兽的同时与少年蒂姆及其妹妹伊莎贝尔成为朋友。为了一圆自己的航海梦,杰与朋友蒂姆应征出海,试图通过去捕捉位于东方的“龙”来证明自己的成长,殊料这次历时三年的海上之旅竟成为影响终身的梦魇。《男孩杰的动物园》出版之后,在2011年分别入围橘子奖大名单和布克奖短名单。虽然在布克奖的角逐中惜败于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创作的《终结的意义》,但是依旧好评如潮,英国《泰晤士报》称其为“一部极富想象力的杰作,洋溢着浓郁的19世纪伦敦风情及狂野的海之风味”。堪称年度最受关注的文学佳作之一。

整部小说没有标题,更没有若干条可行的方案,只是简单分几个段落展开,每一个段落代表着一段人生,成长与冒险的经历一目了然。男孩杰终身难忘的异域寻“龙”之旅,得到亦失去,肉体的磨难亦是精神的洗礼,最终他懂得人生并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命运。在刻骨铭心的海上劫难中,“龙”与海洋的暴怒似乎是在谴责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无知、傲慢与笨拙;生命面临死亡威胁时,友谊、爱情、亲情种种人类独有的情感汹涌而出,与道德、人性同样备受考验;这让我意识到,卡罗尔•伯奇倾力刻画的世界里,闪耀着现实的理性与悲悯,陪伴读者溯流而上的,是打破所谓人生的枷锁去寻找真实自我的动力。

卡罗尔•伯奇的作品构思巧妙,叙述中诗意与写实并存,拥有典型英国文学的传统做派。在人与自然如此深邃的主题下, 19世纪伦敦的市井截影,海上扬帆的绚丽多彩,灾难来临时人心叵测的微妙心理,贴切而有寓意的文字与变幻的莫测场景巧妙搭配,再辅之以充沛的想象力,将阅读所能带给读者的趣味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尤为出色的是,在这部小说里,除了卡罗尔•伯奇对于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对于技巧的掌握出类拔萃之外,优雅的文笔中亦依稀可见其他文学名家的身影:如狄更斯般将写实主义与浪漫氛围完美融合;隐喻与悲情像极了赫尔曼•梅尔维尔;幻觉与现实交错的部分则神似加西亚•马尔克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用的手法几乎与康纳德如出一辙,这真是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

事实上,海上冒险或是少年成长的故事与主题在西方都属常见,如《白鲸》、《“水仙号”的黑水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都是口碑绝佳的名作。与上述作品相比,《男孩杰的动物园》并不逊色,懵懂时期难以言明的爱情、海上捕捉鲸鱼的热烈场景、风暴来临时的肆意狂野以及漂流期间生死抉择的艰难,无论主题、场景或是心理刻画,都达到层次分明深入人心的境界。最独特的,我想还是两个少年在寻“龙”之旅过程中对于友谊的认知。杰与蒂姆从相识到相知,从彼此敌视到生死与共,几乎每一个阶段都与我们所熟知的互帮互助相去甚远,这样离经叛道的深情厚谊不仅让劫后重生的杰念念不忘,也让读者印象深刻。

据卡罗尔•伯奇本人透露,虽然小说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但是故事与创作灵感却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不由让我想到美国航海家斯迪芬•卡拉汉轰动世界的真实经历,他在1982年横度大西洋的航程中,遭遇暴风雨,独自一人凭借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76天。这与小说中男孩杰所遭遇的海上磨难几乎如出一辙,我想,现实与小说共通之处在于,人与大自然对峙所处的位置、恐惧与绝望煎熬之下突破极限的自我探知、人生十字路口的何去何从。小说或许有无限可能,但现实只有一个结果,见证者只能通过自己的判断去做出选择。当故事临近尾声,昔日的男孩杰已年近五十,当他于花园中回忆好友并遥望夜空时,显然已经从往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获得前行的勇气并懂得珍惜。个中滋味,陪伴他一路走来的读者亦心领神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