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一):看见,看不见的

听,至于我是看。来来去去也看过几次红楼梦,但一次次的看只是看见了一个个故事,看见了那些叙事的情节。当有故事的小说来看,而且有些情节不能理解的小说。看了蒋勋先生的说,才明白看与看是多大的差别,他看见的善、情、美,都是我未曾看见的。像是另一本红楼。我能看得见的是这本书的好看及善。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二):一入红楼梦难醒

五十一回至六十回,自晴雯补裘、除夕祭祠、元宵夜宴、探春除弊、宝玉迷痴、因与婆子不契引出诸官战赵姨娘,至玫瑰露、茯苓霜事,风雨将至天已晦明,繁华过极江河东下;其中蒋氏由剖析宝琴新编怀古诗,辩明回归文本之理,亦合我心;借探春协管大观园,申论现代管理学与公私两分,说真假宝玉梦中虚实,既有魔幻写实主义之妙且似现代心理学结构,皆可观可点处;讲诉至此,忽而叹叹,若八十回后为芹溪手书,不知又当如何悲凉……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三):读《蒋勋说红楼梦》

读《蒋勋说红楼梦》

2019.05.30

《蒋勋说红楼梦》之六, 2019年第42本读物。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1月版,2015年5月第二次印刷,28.6万字,268页。

在红学研究中,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走的是文本欣赏的路子。这套书一共8册,是蒋勋一回一回的解读红楼梦前80回内容的通俗读物。

蒋勋不过一个普通的台湾学者,书中没有什么惊异的观点,但这书的确能够起到红楼梦入门的作用。评价给五星-吧。

第六册解读是的红楼梦第51至60回。

这10回,是精彩纷呈、感触颇深的几个章节。特别是探春代理管事的两个章节,太精彩亮丽了。

第一个是宝琴的惊艳出场。宝琴如绚丽的彩虹,戏不多,但亮丽,片刻间完成10首七绝怀古诗。当时,宝钗不过15岁,宝玉14岁,宝琴更小,以此推算充其量13岁吧。即使从娘肚里就读书,也不会连易经都懂吧?如此年纪怎的如此厉害?这有些夸张了吧。

第二个是王熙凤生病,李纨探春代管荣国府事务,结果是:薛宝钗、平儿二人的见识与为人处事亮瞎了眼!

以前读书,经常看到林彪评价红楼梦,见人就说,要学习平儿。现在终于体会到林彪为什么这样评价。

平儿与宝钗两个人,太厉害了。这两个人的说话做事,真真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话竟然能说的这样好。一定记住这些内容在《红楼梦》的第55、56回。倒是没有觉得探春多厉害。她会的那些招,我们也懂。

我理解林彪之所以三番五次的讲要学习平儿,以当时的大环境以及林彪的副手地位,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平儿对主子的绝对忠诚,林彪可能的意思一方面是说给主席听的,他绝对忠诚,另一方面是说给自己的部下听的,你们要对我忠诚。第二个,与人为善。第三个,干练 。第四个,超强的应变能力。平儿,也是通才,记不得是谁说的了:“平儿有治国方略”。但,因为平儿有我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有很强的代入感。

至于宝钗,类似圣人,没有毛病,什么都通,什么都在她掌握内,离我们凡人太遥远了,代入感差。其实宝钗的问题恰恰是太完美太标准了。这样反而与读者有距离。如同水浒传里鲁智深与武松一样。鲁智深太完美,大家反而更喜欢接近常人思维、有常人喜怒哀乐、而且具有常人没有的超强能力的武松。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第3页:对它太多牵强的介绍和诠释可能都是在伤害这部小说。因为好的文学一定有它自己的文本。

第15页:“胶柱鼓瑟”是现在已不大用的一个成语,就是明明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了,还要再继续弹。

第54页:在人世间的某种淫秽事件发生以后,会连累到高贵的情操。

第60页:这就是晴雯命不好的原因,自己都带病爬起来要帮别人做事了,还先要说句难听话。

第74页: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庄头”就是所有佃户的总管。

第96页:《八义记》是明朝的徐元写的戏。这个故事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贾府在元宵节的晚上为什么会演这出戏,我也觉得不解。

第100页:“灯花灿烂,却无人声”其实是在写作者的心事,表面上的繁华热闹之中有一种荒凉之气。

第101页:这是人世间最高级的情分,也是最难做到的情分,很多时候情都变成表演了,缺乏了发自内心的那种真诚。

第117页: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重复两次正月半和两次散了,是在暗示说一切东西终究都要散(王熙凤讲的笑话)。

第144页:十二金钗里真正有产业观念的其实是宝钗。

第155页:“勤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一开始表现得太积极、太勤快的人,最后可能是最懈怠的;还有,一开始讲得太漂亮的,我可以保证给你的利润比别人高好几倍的,很可能有贪心的成分。

第162页:贾母因说道:“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这里其实话里有话,因为甄家才是真正的曹雪芹家族。

第175页:在我们的文化里,父亲比较可怜,父亲的身体是比较拘禁的。

第179页:可宝玉这个孩子很特别,他要讲的一定是别人的好,他看到的,只是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他看了只是伤心。

第186页:这是宝玉在《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内心独白,也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很多人都愿意讨论宝玉最后是不是出家的问题,我觉得重点不在出不出家,因为出家也是一个行迹,也是一个凝聚,这里曹雪芹真正要讲的生命就聚散,很像庄子(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拿出来你们瞧,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灰;灰还有行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有凝聚,人还看得见,须得一阵大风吹得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第187页:宝玉就跟紫鹃说了很重要的一段话:“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总话:‘活着,咱们在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这些部分更能证明《红楼梦》这本书讲的并不完全是宝玉跟黛玉的爱情故事,而是一群年轻人曾经有过的纯洁而不被污染的梦想。

第189页:过去女孩子送礼,不会去买外面的礼物,而是送亲手绣的枕头套、手帕,他们会把很多情感寄托在针线里,是一种阵线情(黛玉送薛姨妈生日礼物)。

第195页:那不是人文教养应该鼓励的(情敌见面就吵架)。

第197页:有没有发现紫鹃比谁都急,因为她也隐约觉得黛玉唯一的对手就是宝钗,如果宝钗的妈妈去说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完美了。

第209页:公冶长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传说通鸟语。

第233页:“……玲珑过梁的篮子。”“玲珑”是指精致细巧,“过梁”是有提手。

第237页: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这个习惯(父母与孩子谈心),因为父母、长辈、老师已经变成了一个身份跟阶级,根本就没有人跟人平等的那种亲。

第248页:我还是认为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因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即使是没有经过删改修剪,本质也应该是好的,因为他的语言品位不会变。可是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作品中的那种贵气不见了。

第254页:大家有没有发现林黛玉也孤僻,只是层次不同而已,她也总觉得所有的人对她不好,其实她是用高傲在维持这种孤僻,跟贾环没多大差别,只是贾环更粗俗罢了。

第255页:赵姨娘这个时候已经有一点像美狄亚了,把对外的仇恨转向自己最亲的人,因为她的怨气对外受到了阻碍。

《蒋勋说红楼梦(第六辑)》读后感(五):关于红楼的絮絮叨叨。

最先知道这套书是微博上一个叫春树儿的朋友推荐的,我和她聊了好久,我们都喜欢新版红楼梦,不为演员,只为导演用极具风格化的镜头展示出了一个与以往版本都不同的视角以及渲染出原著内藏意境的画面。我们说那些摇曳晃动的光影,投射在那群少年人身上,是多么的诗意和青春,我们说一大段的长镜头跟随剧中人轻缓的脚步和姣好的背影慢慢将我们引入一个封建大家族庭院深深的深入感,我们说几段昆曲在不同剧情里出现所带出的潜台词,我们说那些触动心底的台词和表情。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然后她推荐我看蒋勋说红楼梦,她说,蒋勋解析红楼梦的视角和新红倒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用镜头语言来说故事,注重细节和人物的年龄感。他多次强调人物的青春,以及大观园对于少年人的意义,那是一个类似伊甸园一般的美好乐园。与荣国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读完了已经出版的六本,越发喜欢蒋勋这个人的文字。我从新红里得到的宿命论,佛禅的顿悟感以及青春和诗意都从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回应。说起来,蒋勋很推崇云门舞集的艺术理念,叶锦添也曾为其设计服装造型,白先勇也曾用云门的风格来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我喜欢的越剧演员茅威涛亦是林怀民的粉丝,这么一看,我喜欢的一些对象在一定方面也是有共通之处的。云门的美学我也不很了解,但从其运用的实物上所体现的鲜明风格看来,的确有些另类和传统审美不太和谐的。

红楼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于我而言,最早接触到的是越剧的形式,戏曲对我的影响太大太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红楼梦真的是要唱的,水袖,腰身,眼神,念白,缺一不可。所以,我对87版红楼梦反而觉得别扭,借鉴了越剧的装扮和风格,却用话剧的方式来表演。

后来读了原著,发现以往太过肤浅,这个故事有太多的寓意和角度可以赏玩,一首词,一株花,一件器物都能带出万千消息。最早,迷得是大观园这个园子。是,我幻想能在其中得到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取一个类似潇湘馆,蘅芜苑一样风雅好听的名字,在里面,写写诗,弹弹琴,绣绣花,喝喝茶,做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小姐,那时候真的是天真少女一个,渴望过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直到现在仍有这样的情结,找一处风景幽逸的园林居住。只是没了做大家小姐的妄想,无才无德的,还是做一个园里的扫地丫头比较好,有走动的自由,端茶送水,陪主子说话解闷,通一些人情世故,学一些机巧心计。

去过上海和北京两处园子,都不如想象中的精致。倒是喜欢新版红楼自己在棚内搭建的场景,虽然匠气了些,但足够雅致精巧,雕栏画栋,回廊曲折,楼台水榭,都满足了我视觉上的要求。

再说说红楼梦的气氛感,这个话题有些宽泛。不妨举个例子,都说它那时候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是一种极致的奢华和繁荣,若是放在舞台上应该是吹吹打打,锣鼓喧天的吧。且多艳丽色彩来渲染这种感觉,看过一版越剧红楼梦,演员的服装和灯光非常暖色调,说是为了突出富贵和华丽。我是不喜欢这样的逼仄视觉的,总觉得真正的奢华繁荣是低调隐秘的,不该用太多艳丽的色彩去点缀,红楼梦的红并不是靠色彩去堆砌的,而是内在的。曾有朋友戏称有些版本的红楼梦服装用色跟打破了染缸似的,也是嫌它太过浮艳,没有统一的色调。可见用色对于红楼梦还是很重要的,于是说到新版红楼梦,足够冷足够暗,足够陈旧寡淡,除掉设计师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的写意设计,我很喜欢一些夫人的层层叠叠的褙子装以及包头饰物,且服装色系统一,跟场景的气氛也协调一致。让人觉得森严门楣里的生活状况和个人性格能从穿着上一一体现。

很多人都说新红的阴郁风格太浓,即使是开始最繁华的时候,也时不时从音乐和气氛里觉察到一种颓废凄凉的感觉。于是大家把这个归结为一种宿命论,它时刻都在提醒你,眼前的热闹和鼎盛终究会成为过眼烟云,化为虚无。就像是空中楼阁,摇摇欲坠。脱离了下层基础的建筑,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于是再回到蒋勋。我一直觉得镜头语言是一部电视很重要的部分,导演用镜头的转换,跟随,升降,远近可以传达出好多意思,有时候比台词更有诉说力。比如蒋勋说过的清虚观打醮,贾府一干人等浩浩荡荡的走在路上,长幼尊卑都会有各自的位置和心态,这时候镜头就需要捕捉一些有说服力的细节去体现这个过程,比如出行队伍的浩大,有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长镜头跟随队伍带出一种大家族对于规格的重视和秩序的遵守。这个细节我在新红里看到,导演用了心,可惜的是,在一些礼仪上出了纰漏。

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好多,比如麝月篦头那镜子里的表情,从镜像里看人物的表演,这个新红也拍到了。

大概想说的就这些,这套书一共有八本,还有两本没看。等待全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