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春》经典观后感有感

《青春》经典观后感有感

《青春》是一部由王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观后感(一):青春/来自一个电影门外人的观后感

影片在外网的简介说是来自云南的年轻外来务工人员在上海附近打工的故事,但看完影片 首先在影片最后说的很清楚影片素材来源于浙江省湖州市打工的一群外来务工青年群体里,具体拍摄时间是2014-2019年 是在疫情前的作品,细数下来,影片里出现介绍的似乎都是来自安徽省的务工青年。不过似乎可以理解,外国人/欧洲人 颠来倒去知道到

《青春》观后感(二):土殖又代表中国人民跪了

2023年,殖味还这么土的,很罕见,需要保护起来围观

#戛纳电影节# 《青春》发布会,有记者问王兵如何看待“命运”? 王兵:中国人和西方人讲的“命运”是有区别的。西方人可能是讲人也是动物,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中国人讲的命运,当然也有这个意思,但我更理解的,中国的所谓命,是人们对强权,更强大的势力的一种屈服。 有记者问如何看AI取代人类的工作? 王兵:我没有太关心未来社会是怎么样的,我没有太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我个人很喜欢劳动,非常愿意劳动。我电影有一个总是在徘徊的问题,我觉得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当所有的劳动者都在不公平的状态下不断去劳动,我觉得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每个人都不想变成别人的工具,但事实上很多人这一辈子都是别人的工具

《青春》观后感(三):被资本主义剥削但依然鲜活的青春

被资本主义剥削但依然鲜活的一群人,如同三姐妹一样充满生命力,非常动人。三个半小时的观影,虽然身体不太舒服,但精神上是极度愉悦的体验。

既没有诗化苦难,也没有用苦难洒狗血。非常新颖的视角,虽然在社会主义的土壤上,但讲述的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代工厂这一方小天地的故事。

开头不久一对情侣争吵谈到冠姓权的问题就惊艳了一下,整部电影对女性和男性的描绘都非常出色,没有刻意去讨论女权问题,但是导演关注和展现了这些女性所拥有的自我意识,她们去爱去恨去抗争去快乐。看到中段我突然开始流泪,那种极强的生命力和自由,在吵到头痛的嘈杂的缝纫机噪音中,闪闪发光,这种震撼几乎持续了整部电影。

看之前以为会是《三姐妹》的某种延续,三姐妹这样的群体长大后怎么样了,但完全不是,现在非常期待后面的两部,觉得完全无法预料会看到什么!

看完电影引发的两个电影之外的思考,一个是我有一些瞬间觉得自己和他们也没什么区别,都在一个庞大的被资本垄断的环境里当一个没意义的螺丝钉,虽然科研听起来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但其实也只是重复重复重复,然后为可怜的收入鸣不平,我想起大卫格雷伯的《狗屁工作》。另一个我想到如果给我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群,在浙江的一群来自外地的年轻人,我会做什么样的研究,我只能想出一些非常平庸的课题,但是导演给出了一个天才视角。

《青春》观后感(四):青春Cannes press conference

王兵:我关注是个体,我电影从来不拍群像,只是人们有点误解。我对宏大叙事没有兴趣。

问:和电影里的拍摄对象是否还有联系?有没有把影片给他们看?

王兵:前几个月,我跟影片里边的这些人物,在微信上有一些互动,但是这个影片没办法给他们看,一个是当时影片的后期全在巴黎做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影片里边的所有人还是像他在电影里一样地生活。而且我觉得可能电影里面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是他们人生当中最幸福的时间。

我电影所拍过的很多人的生活其实变化已经很大,我们在微信里经常会谈最近的情况等等。总的来讲,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电影里边有很多很灿烂的(时刻),但是在现实面前,其实每一个人物逐渐进入到他们成年的社会角色。

问:你怎么理解命运?

王兵:中国人讲的命,跟西方人的命运是有差异的。西方人讲的命可能是指人生,我们都是动物,我们从老到小都会死掉,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的这种规律。中国呢,我觉得当然也有这个意思。我理解的中国的所谓命,就是人们对强权、对权力、对更强大势力的一种屈服。

问:如何看待以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劳力?

王兵:我觉得我好像没有太关心未来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还没有特别去关心这些,我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也很喜欢劳动,我非常愿意劳动。但是对我来说,我电影有一个可能是我永远都在徘徊的一些问题,就是我觉得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当所有的劳动者变成在不公平的状态下不断去劳动,我觉得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太希望自己变成别人的工具,事实上,有很多人永远,这一世、这一辈子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工具。

问:拍摄中有被触动吗?

王兵:我很少被感动,我的性格一直是非常理性,我能做好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我我觉得我更想做的事情就是在电影里面能展现他们。我很愿意用电影来解释。

问:这个项目拍了很长时间,怎么理解时间?

王兵:这个项目是时间比较长,但是对我来说,我也很愿意拍这样一个长时间的电影,主要原因是我是一个黄河流域的人,但是我想在长江流域来完成一个作品。

一方面是为了拍电影,另一方面是我需要了解整个长江流域,这一带的文化、人的生存,这种很内在的信息。因为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上海,整个长三角地区,因为这是中国跟世界最早接触,或者说在接触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中国一种新的文化基础。也可以讲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所以我需要时间精力去在这个地区感受这个地方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在这个国家里边一些很实际的做法。

(长三角地区在)中国这100多年的历史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这个地区会影响未来的中国,我觉得起码会对于中国整体的社会变化,将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青春》观后感(五):探访上海嘉定黎明村(据说是此片拍摄地)

昨天听闻王兵导演纪录片《青春》冲进戛纳主竞赛,实属难得。不过最开始传闻的片名是《上海青年》,然后再查询下去发现拍摄地居然是距离自己不远的黎明村。不过实际上上海有多个黎明村,浦东,闵行区都有,但是我认为最大可能是嘉定的黎明村,因为周围是有名的嘉定工业区,和片中剧情有些相似。

骑单车过去,差不多有6公里,用时25分钟。一路上都是各种工厂,汽车零件生产厂,能源材料生产厂,等等。但是问到工厂的保安,并不得知附近有纺织类方面的工厂,也就是海报中的样子。

刚进到黎明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唯独就感觉人很少,偶有几个村民在农耕。整体面貌看起来是有扶持改造过的,当然我依然不得知此片拍摄的时间是何时开始,但起码现在村子翻新的感觉比较明显,

深入到村子里,可惜居委会没有人,无法探访到具体的信息。往村民居住的区域走,大量的住宅还是非常传统原始的,没有丝毫上海的感觉。问过一位上海的爷叔,说这个村子除了本地人,还有其他外地人也在这里住,但是人已经不多了,向外流失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家中小儿哭声非常大,老人忙前忙后的,我没有再问下去。

后来,我走到一个比较破旧的住宅附近,楼上都是晾着的衣服和鞋子,看得出是外地务工人员的住所。偶然间遇到一位来自安徽的打工人回到家,没有什么抵触,很乐意和我交流,非常友好。无奈兜里无烟,不然高低多聊一会儿。了解到他和老婆住在一个房间里,大概也就17平方米,里面昏暗。听他说也要550一个月,但实际看起来也就是整租的工人公寓,只不过周围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当然附近的房间都是外地人,来自东北的,河南的,但是并不得知有云南的,而且年轻人也不会住在黎明村,因为都不愿意在这里吃苦。片中写到的是大批从云南来的年轻人来此闯荡,但并没有打听到这个信息。

黎明村并不算大,骑车二十分钟就转悠的差不多了,除了大片的农田和复古的庭院,没有什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而附近的工地倒是非常热闹,到了下午五点左右,工人们都会出来吃路边摊,有卖四川猪头肉的,炸鸡柳的,现做的韭菜盒子,现包的饺子,还有工人自己带大铁锅自己煮饭的。到了远一点的建筑工地,人来人往地更多,有卖水果和吃的,很多工人纷纷凑上前,不一会儿就一扫而空。同时,这里也有不少交警和城管在附近游荡,为了保证安全。

因为下午两点才到达目的地,并没有百分百走遍,而且黎明村周围各种工厂占地面积都非常大,连接的距离非常广,的的确确是形成了一个工业区。

至于这里和片中的联系是否密切,没有看到作品之前都不能得知。希望早日能看到作品,看完之后,再去探访,或者会更能体会它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