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榜题名之后读后感精选

金榜题名之后读后感精选

《金榜题名之后》是一本由郑雅君 著 / 熊庆年 主编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0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榜题名之后》读后感(一):一份静水流深的鼓励

对我来说,这本书意义重大。在那些没头没脑、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里,我内心总有一种矛盾拉扯带来的焦虑与不安,然后一次次用“车到山前必有路,桥到船头自然直”这样的言语来劝自己达观,但其实可以隐隐感觉到自己在逃避。“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没有目的的日子里,囿于自我眼界局限,依照习性惯性看似有条不紊地生活着,实则大多数在东张西望。在这场“竞争性游戏”中,习性、资本、场域这三者的关系在不同人身上呈现的巨大差距与不平等,往往是不可想象的。“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并非取决于个体的自由选择,而是阶层习性的产物,是不同阶层成员日用而不知的、前思性的实践特征。原来,道听途说的大学生活方式以及传统观念里有太多的偏见与蒙昧之处,从大学到好工作之间的连接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郑雅君做这些不是瓦解热望,当我理解并慢慢接受这些无法被改变的事实和过去,我还接受到她传递的勇气和静水流深的鼓励。

《金榜题名之后》读后感(二):布迪厄的注脚?

文献综述优秀可借鉴。 个人认为资本化过程、投入过程及价值选择过程的由内而外嵌套过程的分析框架有问题,这三个过程之间并不是嵌套关系而是互斥关系,因为其相对应的理论对人的假设都不一样,彼此并不能兼容。 还有抽样过于精英化了,有为了控制变量而压缩了样本选择范围使样本较为同质化,只注重了精英学校对学子的筛选,并未关注排斥,或许关注精英大学的非精英走向会更有张力,更能体现“分化”。或许加入性别、考研逆袭名校等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会更精彩。 虽然整体读来解释得通,但总觉得有为布迪厄作注脚之遗憾。农家子弟上大学过程是否只能被解释为场域剧烈转换的过程?是否只会导致他们在场域转换中的“惯习裂化”?根据最近我们的访谈发现,文化中产化层面的发生比较普遍,农家子弟上大学融入城市的过程可能并非在一个限定游戏规则的竞争性场域中完成,更可能是一个分享、模仿、探索的过程,甚至可能是一个仪式过程。由此,普遍的文化中产化其发生逻辑并非建立在布迪厄假设的文化区隔与偏好分化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共享的大学文化空间中。

《金榜题名之后》读后感(三):布迪厄社会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布迪厄理论其实引进国内很久了,继承涂尔干和马克思韦伯,虽然布神没有多火吧,然而单凭布神一人的理论不知道毕业了他身后的多少硕博。

前两天看朋友圈转发的文章,寒门子弟名校的,就猜到原因是文化错配了。社会再生产原理没什么新事。不过这本书写得很丝滑很扎实,是很好的布神社会学本土化范例(其他国家也有布迪厄社会学的本土化,比如美版不平等的童年)。对非社会学科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社会学引路。

人类整个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归根结底它只适用于有闲阶级。最应该看布神的人,大概率看不到布神(碎碎念…作者本身并不是寒门,因为变故体会了精英阶层和普通人的两种境遇)。底层退场,中产焦虑爬坡,上层结晶化。鲜血沾染了每一页诗书,缪斯女神像伫立在无穷苦难的荒原。年少气盛时逃避阶级分析,老了发现阶层是怎么都躲不过的。

另外,作者的采访是在2015年,对于采访内容,有些人看它等同于自转,对有些人来说则是虚构小说,人和人的区隔就是这么大; 对于采访时间,最近三年(2020-2022)的毕业生出路也很值得调查,毕竟发生了很多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