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读后感摘抄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读后感摘抄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读后感(一):越读越想读

高中时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完了红楼梦,当时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读完蒋勋的解说,豁然开朗,居然比当初读原书时还入迷。即使不是说红楼梦,蒋勋的文字以及各种关于美,关于人情,关于对人的分析,甚至他的猜想,都很迷人,很能让人学到东西。要马上买第三本第四本啦!期待后面的第五本第六本......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读后感(二):考據癖勘誤III

初秋時節夜微涼,手捧《說紅》臥南牀。蔣先生的書讀得甚合吾心,種種細節經先生一講,加深了對《紅》的理解。先生慈悲心懷,尤其感人。讀的過程中,發現幾處不掩瑜之瑕,不吐不快:

一、三〇頁:“分手後,閏土一直是魯迅對故鄉的最深記憶,若干年後再回故鄉,他最想見的就是閏土。沒想到閏土一見他,竟然跪在地上稱他‘老爺’。”

按:閏土沒有跪稱老爺,蔣先生所記有誤。

人民文學七三版《呐喊•故鄉》第七一頁: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後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二、一〇四頁:薛蟠:“既拉上,我也不怕,越性進去,寶玉打死我,他替我償了命,大家乾淨”。

按:讀的時候,覺得此處似乎和以前讀的紅樓不一樣,考人民文學七四版《紅樓夢》作:“既拉上我,也不怕;索性進去把寶玉打死了,我替他償命”。此處未知是蔣先生誤記還是所據版本不同,存疑。

三、一九一頁:“史湘雲的爸爸媽媽已經死了,她跟哥嫂過日子,哥嫂待她又不好。……”

按:湘雲是跟著叔叔嬸嬸過日子,哥嫂之說誤矣。

讀罷翹首下一輯,發願若有一天能幫蔣先生將此書通校一遍才遂我心。

無需多言。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读后感(三):感谢读书活动中的警察先生借此书给我~看完了~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祖籍福建,于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所书,类似于他给学生讲《红楼梦》的讲稿。有一点台湾特色,因为结合了一些当地风情。更相当于其个人的读书笔记,所以有些地方,并不经得起十分考证。当然,总体上值得一读。

无论谁的书,都带着自己的思想去阅读、思考。

p114 日本有个专门养苔的“苔寺”,每天只限二十个人进去观赏,因为人多了苔就不长。所以苔在某种意义上跟孤独有关。一般人家不喜欢苔,是要扫苔的。但黛玉的潇湘馆地上是有“苔痕浓淡”的。

p116 黛玉“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蕈( xùn)生凉”。几,是茶几,蕈,本意是一种植物,有说乔木的又说菌类的,蒋勋说是一种用竹编制的席子,以前在夏天常用。

p163 三十六回“贾蔷一心都在龄官身上,也不顾送,倒是别的女孩子送了(宝玉)出来。”“那宝玉一心裁度盘算……长叹,说道:‘我昨晚上的话(死了所有人都为他流泪)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guǎn kuī lí cè )。’”管窥蠡测,用细管看天,用水瓢去测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有限。

“昨夜说你们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

贾宝玉认识到,并不是世上所有的女孩子都倾心于他(这个倾心不限于爱情,包括关心等更泛的)。“各人得各人的眼泪”说明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某些感情的专一性了。

p169 花笺,是古代比较讲究的信纸,现代在北京荣宝斋还可以买到这样的信纸,上面有木刻做出的竹子或兰草。乾隆曾以当时御用画家画出的画上写字,以画家真迹为“花笺”。

p213 唐代才女薛涛善用桃花瓣做纸,做出来的纸是粉色的,叫“薛涛笺”。螃蟹宴后做诗,他们就用这种纸,“一并写出来,某人作的底下写明某人的号。”

p186 贾、史、王、薛四家中,史家是封了侯爵的,所以“今儿宝二爷要打发人到小侯爷家与大姑娘送东西去”说的就是贾宝玉要派人去给史湘云送东西。而薛家是皇商,所以薛宝钗能轻易地用各种财务做各种人情,比如拿大螃蟹请客。

p189 晴雯一听说东西放可能被弄坏,就立刻跳起来说我去拿回来。虽然刚刚有“讨赏”的谈话,但毕竟说明晴雯是个行动派,有为主子护产的忠心。可惜她不懂得该如何在人前表现。与宝玉有过肌肤之实的是袭人,但最后却是与宝玉清清白白的晴雯担了这个罪名还最终死在了这个罪名下。

p193 湘云以前到贾府来都住在黛玉那里,但是到参加诗社、请螃蟹宴的时候,史湘云就住在薛宝钗那里了。可以想见,除了黛玉身体不好的原因外,恐怕也是史湘云的选择。而且,史湘云在史家过的不好这种秘密,其他人都不知道,唯独告诉了薛宝钗,也可看出薛宝钗做人的成功和史湘云的信任与感情倾向。

p204 过去,是先有“煮茶”,后有“沏茶”的。煮茶是用锅子,把茶饼、茶砖碾碎,一面加水一面煮的,而且还会加入盐等各色作料,包括姜末。沏茶就是现在的用水冲。因为吃螃蟹,含有姜末、持续加热的煮茶更能去腥和腻。配黄酒喝也是为了去螃蟹的腥腻,还有驱寒(螃蟹性寒)的作用,所以黄酒一定要热着喝。

“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菊科的味道可以压过腥味,绿豆面子可以把蟹黄的油腻去掉,桂花蕊熏香可以让手上留有香味。

贾母听(鸳鸯)说平儿和王熙凤为抢螃蟹吃,抹到脸上了,知道是玩笑,就说:“你们看他可怜见的,把那小腿子、脐子给他电子吃也就完了。”螃蟹的脐子是不能吃的,贾母这也是在说笑。所以鸳鸯“笑着答应了,高声又说道:‘这满桌子的腿子,二奶奶只管吃就是了。’”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第4页:文学创作最大的领悟就是彻底的谦卑,它意味着你看到一个生命,虽然不能理解,甚至并不认同,可是你却明白和尊重他的方式生活。

第16页: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受儒家的影响太大了,已经基本上不会有非分之想,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其实在很多时候受到这个规矩的限制(晴雯撕扇子)。

第20页:她还不知道金钏儿已经被赶走了,旁人在大庭广众大概也不方便说这个事(湘云给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各带了一个绛纹石戒指)。

第32页:“扣了垫心子”,是指如果你打算在鞋面上绣一只蝴蝶,就要先用剪刀在鞋面上抠出一个镂空的蝴蝶的样子,底下再做个电子,比如在绿色的缎子鞋面上镂空后衬上粉红色的缎子,这只蝴蝶就是粉红色的了。

第33页:宝玉喜欢在贴身之物上赋予人情……“物”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物”里面要有人情才会觉得亲。

第45页:宝钗因问道:“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有没有感觉到宝钗其实也是为麒麟的事来的。

第46页:可到最后,宝玉的鞋子什么的就都变成宝钗在做了。所以《红楼梦》你越看得多,就越害怕,看似不经意的地方,作者都有伏笔。

第49页:王夫人虽然说了谎,可她的不安却是真实的(金钏儿的事)。……表面上看,宝钗成功地安抚了王夫人内心的不安,可从更深的层面看,王夫人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反省,检讨自己了。

第61页:秦可卿出殡的时候,几个王爷都到了,可里面没有忠顺王(所以他们因蒋玉菡来找宝玉,有政治因素。)

第87页:他们是活在前世的人,一直觉得现世的人性败坏、污浊、肮脏,他们不想活成那个样子。可是如今她看到宝玉因此受苦,就说,不如你也像他们一样活好了(黛玉劝宝玉从此可都改了罢)。

第99页:我们读《红楼梦》会觉得宝钗最后嫁给宝玉才是结局,中间全部是空的。其实从某种角度看,《红楼梦》的结局是存在于每个刹那间的,宝玉跟黛玉之间的真心对话是结局;送手帕、在手帕上题诗也是结局。

第108页:这个说法(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很多人都不相信,因为后四十回里开始吃大鱼大肉了。

第119页:大家千万不要忽略薛蟠的自责与自觉,所有道德在自责与自觉开始的时候,都是非常动人的力量。

第123页:他(宝玉)永远会照顾到那个荒凉者跟孤独者,总是诚心诚意地关心着每一个人。

第132页:我们有时候扮演的是婆子的角色,误解别人;有时候也扮演宝玉的角色,被别人误解。

第153页:对于“文死谏,武死战”这两种儒家的忠臣烈士、最高典范,宝玉提出了颠覆性的看法。

第156页: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第167页:“认得”、“并认得”,都是在修辞学上不及格的东西,他的词汇量太少,所以只能重复(贾芸送海棠花写的帖儿)。

第168页:儒家的伦理很严格。诗社个人取号,能以独立的个人出现(儿子写诗赢了父亲,儒家不能接受,起个号,就独立于伦理之外了)。

第181页:晴雯在讲什么?记不记得前面提到袭人得到的好处,她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丫头了。所以晴雯有点儿吃醋(秋纹讲大家赏了她东西,晴雯说是挑剩下的)。

第201页:刚才是贾母、王夫人的丫头是螃蟹,现在是小姐们的丫头们吃(我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顺序)。

第209页:“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长安公子”是指唐朝诗人杜牧,因为他祖父杜佑两朝为宰,所以被称为“长安公子”。

第212页:林黛玉正是因为性格特别孤僻所以才能创作,个性太过平衡的时候,表现性不强。

第221页:二奶奶是王熙凤,大奶奶是李纨,因为贾珠比王熙凤的老公贾琏年纪大。

第226页:原来她也有陪嫁的丫头(李纨)。

第229页:“打抽丰”,现在有不同的写法,有的是“抽丰”,有的是“秋风”。宋元的时候,军队驻扎到一个地方,因收入不够,就在民间秋收时抽头,说军队保护了老百姓,所以要交东西给军队。

第266页:宝钗很惊讶黛玉怎么能那么大胆,可这也正表明宝钗也看过了(良辰美景奈何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