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100字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100字

《伊底帕斯症候群》是一本由笠井潔著作,新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00,页数:7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很好 值得去看 讲的而后又道理 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很好的帮助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hhtp://www.88836950.com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二):作为一本抄袭和装13的作品,一星是它最佳的归宿。

孤岛模式的“创新”就不用多谈了,完全是抄袭过来的,而且抄的不好,没有把人家的精髓抄过来。

最后一次的毫无意义的逆转,似乎又和黄金时期某些结尾是“天罚”和“意外”的作品有些相似。

昨天刚被人提醒,原来在装饰尸体和童谣杀人(对这本书来说就是希腊神话杀人)的谜底也和一部作品完全一样。

至于孤岛凶手,实在是比路人甲还路人甲。

虽说一两个推理还可以,不过作者正着说反着说让他说让她说,竟然能把一个简简单单的推论说了好几十页,实在是够能水的了。

至于当中的卖点,什么哲学,首先与故事情节诡计推理都完全不搭界,其次其实质不过是名实的诡辩,毫无价值。

矢吹驱就是个喜欢装13的录音机,按钮一开,就能不顾别人死活滔滔不绝的说上几十页。更极品的是,书中其他的人一开口,长度决不在矢吹驱之下。

矢吹驱也同样是个毫无人格魅力的人,不近人情,真看不出书中的我和矢吹驱竟然是情侣关系,完全是陌路人嘛。

矢吹驱也是个毫无存在感的人,只不过是作者的传声筒罢了。

废话连篇,情节拖沓,诡计抄袭,推理反复,人物苍白,文笔羸弱,竟然会得到小野不由美等的一致推崇,实在是够匪夷所思的了。

呵呵,这么说或许笠井洁大叔或许是和小野不由美……在枕边听来了一些……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三):新左派推理?

这本夹杂各种新左派的私货,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1970年代的怀旧。矢吹驱一出场我就觉得蛋疼的不得了,你们懂的,就好比看戈达尔《中国姑娘》,里面每个人都端着的那种看得人蛋疼。

你说你讨论哲学就讨论呗,突然跳到生物学上,又突然跳到革命实践,再突然跳回哲学。总而言之这么跳来跳去的,就跳了厚厚的一大本,而且读起来似乎仿佛十分高深。但是如果读者看过若干部新浪潮电影,就会对这种装逼手段会心一笑。都是70年代玩烂的梗啊。

剥去那些哲学炫学,这书的关键动机故事本身那是相当的有知音风的。怎么说呢,虽然叙述有品,可动机相当没品。同样是炫现象学,同样讨论存在与死亡的,这本和京极夏彦的《阴摩罗鬼之瑕》比起来真是差了一大截。诡计本身风格和整本书的议题不搭就算了,矢吹驱除了文艺青年装高深,时不时来一段大麻抽多了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晓得大段大段的哲学讨论是用来干什么的。我相信京极的哲学造诣肯定不如笠井,但京极就是能把现象学写清楚了。这倒不是笠井写的过于专业让人看不懂。我硕论就是现象学本体论相关,我还是看不懂。归根结底是作为作家本身的才能差异我觉得。

或者也可以舍弃炫不必要的哲学,纯粹拼诡计质量再走点70年代怀旧风,恩田陆的《恋恋夏天蔷薇》就做得很好。笠井相比之下讲故事过于平铺直叙,就是个新手。

大抵来说,笠井不是很适合写推理小说的,我感觉他还是去写评论比较合适。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四):比较失望

堪称奢侈的暴风雪山庄谜面,哲学思辨,希腊神话的解读……奇书的原料,可惜被文笔和人物塑造严重拖后腿,降格到了我认为可读可不读的水平。比预期差很多。

作者的专业是哲学。而哲学和文学是两回事。平铺直叙的文笔,频频让我想到二阶堂的人狼城。漫长的,消耗耐心的流水账。而人狼城的惊悚氛围,剧情转折爆点还更胜几分。读本书的感觉就是,一会儿这里死人了,一会儿那里死人了。然后在哲学炫学的间隙,忙里偷闲穿插一些推理。实在不好看。

而糟糕不讨喜的人物塑造就更劝退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巴黎姑娘娜迪亚,根据设定是一位出身不错有哲学素养的高知女性,但大量的心理活动,都宛如一位玛丽苏女高中生,动辄进入花痴模式。对象包括男主也就是本系列侦探,还有一位宛如精灵般美貌的,曾经暗恋过的男配。其实花痴本来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女主的思路散发着浓厚的小言味道。例如“学习日语不是因为对日本文化感兴趣也不是出于实用,是因为想多了解一下驱”“和康斯坦一起上岛,驱看到了一定大吃一惊,会不会以为我交了新男朋友”,诸如此类。俗烂又轻佻。看这本书的读者,有几个想看到如此直白的小言内心戏?

而侦探矢吹驱也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过分地类似作者带入的人物,人形哲学思想输出bot,早早地看穿真相算无遗策,但只有在最后才会解谜。设定是去喜马拉雅修行过,但作者本人主修西方哲学的关系,并没有让人物表现多少东方的哲学观点。

另外作者可能是个无神论主义者。所以作者的很多思想观点嘛……摊手。

而其他次要人物也不用说,和男女主一样脸谱化平板化没有可爱之处,时不时发作一两种神经病。都是工具人棒读演戏罢了。一种“简直不知道我们为啥来到这舞台受这么大罪”的感觉。然后女主还有个毛病,经常性地陷入回忆,回忆同系列前作的情节和人物,安东尼,玛蒂达……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前作就顺理成章地泄底了。奇怪的操作。当然,看了本书之后,我没有看前作的动力了。

《伊底帕斯症候群》读后感(五):看似后现代,其实很古典

光是读完下半部就花了足足一个星期,阅读感受五味杂陈。

亮点是一上来那段矢吹驱、福柯和新左派青年哲学家的论辩。我现在对福柯的思想食指大动了,恨不得明天就去找他全集来读(醒醒),也看出笠井对新左派运动的反思比以前系统、完善得多。毕竟过了四分之一多世纪了,不过,几十年来一直在想这个,也让人脊背发凉,笠井洁你对1968年的怨念到底有多深……又不过,这就是有他这一份经历的人才能得到的,贯穿一生的纯粹性吧。《再见,天使》里头矢吹驱与凶手围绕革命、学运等展开的论争,对比起这本书里的简直幼稚不堪,但就是有一股赤诚热血的劲头在里面,有某种足以打动你的东西。

(因为读过矢吹驱,准确来说是读过《再见,天使》,让我对各种新本格啊、“奇书”里面的奇葩动机不屑一顾,直接导致推理小说越读越少了,对哲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这人生啊,还真不知道哪里是歧路,什么是契机。)

问题是,接下来是几十万字的冗长无趣的内容。矢吹驱无故消失了,思想论辩结束,剧情龟速进展,伴随着剧中人物隔靴搔痒式的,明显抓不到点子上的,大段大段的案情分析废话。繁多而特征不明显的人物,停滞了一般的,但其实需要精确细分的时间,杂乱的、被赋予太多意义的道具,无法在脑中清晰还原的地图……让人嘴里发苦眼睛干涩,读书从享受变成了劳动。这是笠井洁的老毛病,几十年来也没改好,看来他真的没有写小说的才华。

最不能忍的是娜迪亚这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一直只承认《再见,天使》里的娜迪亚,之后这人已经死了,二三作里面沦为路人花痴,(第四作未读)第五作拙劣地模仿起矢吹驱的思维,方向非但错了,出来的效果也都叫人直摇头,没意思,没生气,没魅力。用三岛的话语来说,娜迪亚是参与者,绝对不是观察者的料子,这其实也适用于一切福尔摩斯/华生型的搭档,谁喜欢看华生煞有介事地展开推理啊。

还好结局没有让我失望,撇开合理性、公平性,偶发事件几率如何小,有没有遵循侦探十戒之类的批判视角,笠井洁的确制造了一个足够复杂的,不依赖奇葩诡计、神动机、超展开、登场人物捉急智商,还有叙诡的,现实中可行的孤岛无人生还连环杀人案,而且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每一条伏线都回收了。一个足够难的逻辑魔方,用来“挑战读者”的,也只有这么复杂才能突出本质直观,矢吹驱的解答法的必要性。笠井洁给自己定下一个牛逼哄哄的目标,而他的确做到了,从这点来说这本书的完成度是100%。

这两天在读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有点感触,东浩纪认为日本式的,或者说宅男式的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一、宏大叙事的消失,二、“拟像”的泛滥。这不就是这十年充斥巷陌的所谓“新本格”玩的那一套吗(笑)。所以说,到现在还坚持宏大叙事,不玩符号化角色噱头的笠井洁老师,别看作品里好像卖弄了一堆后现代元素,但其实质是非常古典,非常outdated的一名作家,又老又犟,好,继续犟下去,我买单!

(可惜,矢吹驱系列正统续作好像到此为止了,之后都是些前传别传什么的,哭啊……我还想看矢吹驱对决伊利契的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