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是一本由[英] 菲利普·鲍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读后感(一):当我们在听音乐时,我们到底在听什么?

后浪曾推出过《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本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教我们如何认识大脑,大脑可以教我们如何理解音乐,而了解了音乐和大脑之间的奥秘,则有助于我们更加透视自身。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是后浪推出的又一部关于音乐的著作,同样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推进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具体而言,本书借助了认知科学,试图解释关于“我们为什么听音乐”的一系列问题:音乐是如何出现的?人类为什么要创造音乐?我们怎么理解音乐,为什么可以理解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菲利普·鲍尔可以说是一个多杠人士,他是牛津大学化学学士、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博士,还是自由科普作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曾多年在顶级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物理学编辑。此外,他还酷爱音乐,对音乐也有深入研究,因此能够将自然科学知识融入音乐学之中。

本书主要分为13个部分,从前奏曲、序曲、断奏、行板、连奏等方面展开具体阐释。书中涉及很多音乐学知识,如果对这部分不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不过影响不大,作者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将这些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出来,对音乐外行人也很友好。

作者从多个角度解释了我们听音乐的原因,但归结到一点——正如作者所说——那就是音乐就是音乐,它具备独特的情感与感官特征。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独具一格,又是甚至超越了语言。我们不过是动用普通的神经器官认知音乐,而奇妙之处就在于,我们大脑的各个部分接受了这种协作的需求。

的确,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不同。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因此“第七艺术”也就成了电影的代名词。而其他六大艺术分别为文学(literature)、音乐(music)、舞蹈(dance)、戏剧(drama)、绘画(painting)、建筑(architecture),其中卡努杜认为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音乐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必需品,但音乐与大脑存在何种深层逻辑和运行机制,似乎从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为什么听音乐》则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尤其是对那些喜欢音乐的朋友来说,阅读这本书或许会带来崭新的音乐认知。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读后感(二):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突然想起我

肤浅的我啊,听到喜欢的音乐,只会说“这首歌真好听”。但对藏在音乐背后的底层魔力,却一直不求甚解。其实听音乐这件事,本没有难易之分,当我们在说“听懂了”或“没听懂”时,其实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对音乐学认知的程度不同。

·

书名:《我们为什么听音乐》

作者:菲利普·鲍尔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社

·

如果说艺术使人气质高贵,那么音乐则会让人在产生精神愉悦的同时,提升内在的审美和修养。当你精神受到压抑,人性濒临枯竭,音乐,也许真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救你于水火。因为它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听觉、认知和运动机能的与我们浑然一体的存在。

·

唱歌五音不全,音乐会上打瞌睡,都不代表你不懂音乐,因为音乐对人类来说并不是奢侈品般的存在。谁都可以在心情烦闷的时候听自己喜欢的曲子,然后跟着咿咿呀呀地哼唱。至于跟没跟上节拍,记没记住歌词,谁又会去在意呢?我们真正在意的,是音乐为我们带来的美妙心境。

·

数理化偏重于理性,而音乐学偏重于感性。音乐是五颜六色的,音乐所能表达出的情感也是热情的,多面的,富有激情的。一段好的乐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让我们跟着它流泪、欢笑、舞动、甚至愤怒,皆因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介质背后,充满着未知的等待我们去探索的魔力,也正是这种魔力,可以在它向我们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发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根源的感受。

·

语言有国界,但音乐没有。音乐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式情感,也就是我们通常会在聆听某段音乐或歌曲的时候,引发出对某一段经历的回忆,或温暖,或悲伤,或遗憾,那是我们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也是音乐的情感力量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音乐无处不在,我们很难与之完全隔绝。学习音乐学,就是研究与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音乐作品和行为。读这本书就像在经历一场玄妙的音乐体验,让我们在沉思音乐奥秘的同时,也在思考和审视自身。而最终你会发现,一切答案都需要你回到音乐之中,自己寻找。

《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读后感(三):一切尽在音乐中!

音乐在时间中移步换景。

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与记忆属性。某一段旋律,能将你的思绪迅速回拨,能将你瞬间带入某个场景。音乐能唤起沉睡的记忆,能引发内心触动,能表达人类情感。我们似乎都爱听音乐,却又似乎未曾思索过,我们为什么听音乐?

在人类文化中,音乐的起源相当久远。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逾4万年的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乐器的出现,这也表明,人类在那时候已经可以将音乐融入了日常生活。尽管如此,对于音乐的起源至今还没有公认的说法。在《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音乐是人类智力的必然产物,全世界的音乐形式都是集体活动,要寻找音乐的起源,就应该关注音乐对整体社会文化的效用。

音乐具备了跨文化的特征。书中涉及不同的文化,能让我们窥见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发展史。但基于西方较为成熟的音乐研究体系,本书探讨的内容仍然是以西方音乐为主。 本书的一大主题就是探讨我们为何享受音乐。作者在文中将听音乐比作在独特的景色中穿行,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感受类似于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想。

什么是音阶、旋律、节奏? 什么是复调与和声? 音域、音色又是什么? 本书从社会学和文化、艺术等角度,讲解了乐理知识、音乐体系,以及音乐与神经科学、心理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探讨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反应,并对大量经典乐曲的进行拆解分析,向我们说明音乐是什么,解释我们为什么听音乐。

情感是音乐认知的重要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声乐基础知识的读者或许对书中所述的音乐理论不尽理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大量的阐释和乐理实践举例中认知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情感张力。实际上,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方法,我们就能从音乐当中听到和享受到更多。 认识与理解音乐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本书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作曲家的创造力,理解不同乐器、不同演奏者的表现力,让我们更乐于欣赏音乐。同时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在对我们述说些什么、音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当我们聆听音乐时,也会不自觉地尝试采用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