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1000字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1000字

《我自静默向纷华》是一本由莎拉·梅特兰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一):一种享受于静默的情怀

一个女作者走向沙漠、深林、海岛、山陵和荒原只为了去寻求内心渴望的那份静默。她喜爱静默,并在静默中升华。梅特兰笔下所描写的每一个拥有静默的场景,都会让想要背上旅行包去追寻。阅读期间仿佛你远离的时间的喧嚣,如修行般寻到了那份内心的寂静。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二):我们都是流浪儿,如果,我们心无所居。

我们都是流浪儿

如果

我们心无所居

即使处在城市的最中央

请听......

此刻

你的双耳有哪些声音?

你的瞳孔里倒影着什么?

......

请回答上述两问题,并且,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三):寻找寂静的旅途

作者莎拉·梅特兰是英国当代最有造诣的女作家之一,“毛姆小说奖”获得者,著名女权活动家。她的小说《遥远的北方》被改编成电影,杨紫琼主演,轰动一时。梅特兰出生在英国上流社会、子女颇多的家庭中,父母社交活动频繁,家中也常常高朋满座。梅特拉和她的兄弟姐妹们都特别活跃,他们被赋予了最大程度的自由。热闹的生活给了梅特兰极大的快乐,她从小耳濡目染学会的伶牙俐齿、针锋相对让她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她结婚、在英国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知名的女权主义者。但这一切却因她给孩子哺乳发生了改变,带孩子原本是嘈杂、忙碌的,却无意中给了梅特兰一个甜美的黎明,成为她享受静默的起点。作者引领着读者远离喧嚣走上寻找寂静的旅途,带你进入心灵的隐修所。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四):不忘露水寂静之味

特意带着去了西藏,从北京买来带去西藏,多遥远啊,最后还把它留在拉萨送人了。

女主人那种生活让人向往得非常,我非常相信她写的那些神秘体验,我也相信不同的宗教指同了同一个真理。那种静默要么你享受得非常,要么把你逼疯,很少人会有女主人那种勇气,更少人有那种真正享受安静的能力,包括我在内。这些境界,我只能旁观,不能体验,这就如天文学家与宇航员的差别一般,我苦恼这一点。

后悔在有高原反应时看了这本书,从万圣书园买回来后,一直舍不得看,放着去西藏时看,连坐飞机时都不忍打开它,最后还是憋不住到拉萨的头几天就看了,后面真上路时又没有带上它,失误啊。

看这本书中的过程中,心中稍感欠缺的是这女人的悟境似乎差了一些,她哪此接受空灵了,却没有同神做一些接壤,甚为可惜。

文字很美,翻译的人文字功底很好。

心不够静,请勿开卷,你会错过一些美好的。

《我自静默向纷华》读后感(五):我自静默向生命

我自静默向生命

不得不承认,《我自静默向纷华》这样的书名是多么地诱惑人,特别是在对上班的朝九晚五,城市的喧闹繁杂无比倦怠之后。

作者梅特兰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这本书却是与女权无关。短短几页介绍了自己的前半生之后,她开始了静默之旅。二十年里,她深入荒原、孤岛、沙漠、高地,离群索居,孤独行走。

我们对人生究竟有没有掌控权?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静默,是对喧嚣生活的无言反抗,也是重掌人生主动权,是在探索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梅特兰静默第一周,一碗麦片粥突然变得异常可口,接下来所有的食物味道都变得更醇厚,这只是感官变得更为敏锐的开始。她能辨别出不同的风声,听出其中不同的层次;对天气、声音和四周荒野的色彩与光线阴暗变化感觉灵敏,紧接其后的,是情绪也变得潮水般猛烈——小小的一件事,都会让她或泪如雨下,或咯咯大笑,或兴奋不已,或担惊受怕。极端静默体验不仅仅是引发了神秘的哑口无言的失语感,更是会体验到一种喜悦——排山倒海的喜悦,用“愉快”或“高兴”这样的词表达仍然不够,作者将之形容为——“极乐”。

然而,静默积极体验背后也有着阴影。当梅特兰走进一个绝壁陡峭的幽谷,与世界隔离,起初她还能欣喜若狂,然而很快地就心惊肉跳,无端地恐惧起来。静默之下,种种幻觉也开始出现。令人奇怪的是,越是身处静默,梅特兰告诉我们出现得最多的幻觉就越是有莫名的声音响起,那是“神秘之声”“寂静之声”,难以名状,似乎听到了什么,听到的内容又只能用一个“空”字形容。如同尼采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静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排山倒海式的。“听到声音,陷入混乱而仪式化的行为模式,失去了正常的时间概念,情绪摇摆不定,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它甚至在暗中积蓄着毁灭生命的能量。静默里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绪恰恰是倦怠。在一次身处沙漠的体验里,梅特兰陷入了倦怠之中,很简单的一件事,如喝口水,做起来都很费力。“那是一种奇怪的梦幻般的状态,人在其中感到一切好像都不再重要,都不值得去做了,而这种状态又并不特别可怕或让人感到惊慌。”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另一部《瓦尔登湖》,梅特兰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隐士,纯粹的“静默者”。这一点她也承认,她始终在作家和栖居者之间摇摆。她穿过幽谷,跋涉沙漠,在荒野流连,也曾幻想隐居海岛,地点的变幻使得她更多地像是在亲身体验。书中也有大量的引经据典,作着说服与补充,也正是如此,让我们认识了更加纯粹的“静默者”,他们有可能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某处森林或荒野,也有可能是登山者,或是在海上漂流,就连一些犯人,或是被流放于孤岛的海盗,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也被身不由己地裹胁进静默当中。

面对着浩渺如汪洋般的静默,与自己对话的始终只有自己,长久以往,那时他需要的将是如钢铁般坚硬的神经才不会被击垮。尽管如此,静默本身却又散发着这个世界最为美好的闪光,而书中对两处静默之地的描写更让我心生向往——

“群星闪耀,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银河美妙、密实。星星如此繁多,我竟找不出平时能够认得的星座。整个天空都在闪烁、舞动、无声地歌唱。”

“没有树林和房子来隔断群山的脉胳,不论我坐在哪里沉思的时候都可以看见这条线清晰地将天与地隔开。这条线是永恒的,早晨第一缕阳光出现的刹那,它从黑暗显现;夜幕降临,它又重返黑暗。这条线的上面,是生命的永恒;下面,是生命的短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