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人街》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人街》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人街》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人街》读后感(一):温馨到底

轻松的文风让人有把这读完的兴趣~整本书都是在一种融合温馨的氛围中~总有一种希望它狗血的波折,又惧怕这种安宁的打破~想必都是韩国电视剧的祸…好在还是一路温馨,波折都是粉红色,坠跌也是带着降落伞的~但是语堂兄到底想说什么呢……

《唐人街》读后感(二):唐人街:是离别,也是相逢。

最开始接触到以美国华裔为题材的作品是得益于严歌苓系列,但她的作品中主角多为女性,个人叙事色彩很浓。一向听说除却过人的文学才华,林老的外语水平是很高的,而且他自己也称评价自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书中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操劳大半生希望靠经营洗衣店攒下在唐人街开家小小中餐馆的冯氏一家人,几经变故,最后却是靠拿到冯老二的车祸赔偿金才最终实现了这个多年的夙愿。小说中,中西观念的多次冲突到最后的和解在这个家庭中揭露的甚是明显。而假借艾丝蔡之口,作者也将自己老庄哲学的处世之道展现给读者。我觉得作者书中对人物情感的描写真的是很微妙而细腻,老冯对远在大洋另一头的妻子深沉思念,洛伊对家人无怨无悔的付出,艾娃,汤姆和弗雷德里克接受到耳濡目染的美国文化的影响,弗洛拉与席茵对家中女主人地位的暗中较劲等等。

以前上大学语文课时,任课老师讲好的作品的阅读体验就像一个圆。而这本书无疑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示范:从小说开头分隔两地的一家人重逢在码头的合影,到最后经过争吵、出走到最后回归的一家人在冯老二的坟墓前的合影。斯人已逝,冯老二可能无法看到自家的中餐厅在唐人街开张,但他有生之年,靠给人洗衣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人,也实现了家人在美国重逢,看到长孙的愿望,有生命陨落,却也有新的生命降临。这,或许就是生活吧。

《唐人街》读后感(三):一口气儿

很久没这样一口气儿地看完一本书。除了第一章,整本书从第二章到结尾从昨晚十点一口气读到今天凌晨。

对早期美籍华人只是草草地有点儿了解,比如第一批华工,淘金工人,铁路工人,他们的血泪史,等等。时至今日,美籍华侨们的生活在大多数中国大陆居民心目中是“成功”、“富裕”、“物质优渥”的代名词,和所有亚裔、拉丁裔移民们一样,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经历的风雨波折不是旁人能够体会。

印象最深的角色倒不来自于汤姆那一大家子,而是“老杜格”,他出场次数不多,先是在冯老二口中被描绘,随即露面儿是冯老二带着汤姆去拜访他,这段儿的情境描写印象深刻,意大利人柯里昂家族有霸气的教父,咱们这位老杜格绝逼是那片儿街区的华人教父。

对于平民们来说,无论生活在哪片土地,生活的艰辛别无二致。换个角度想,相比于遭受战火袭扰的祖国同胞来说,汤姆一家是幸福的,最起码付出辛苦的劳动就可以换取相对幸福的生活,在那个年代,能维持这样一种最基本的等价交换已属不易。

不得不说冯家是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艰辛打下基业的父亲,善解人意心智如明镜的母亲,勤恳踏实的长子,头脑灵光永远安分不下来的次子,罩着主角光环没啥大毛病的三儿子,乖巧懂事儿又进步的女儿(莫名想到《平凡的世界》里孙玉厚老汉一家),再加上典型贤内助型的意大利大儿媳妇、心思活泛明显不适合当媳妇儿的二嫂子,知书达理基本挑不出毛病的艾丝同学(话说她第一次出现时那段儿外貌神态描写好生动好美,就贴传单那段儿),说实话这个家庭从头至尾没经历大波折,也许冯老二、老杜格他们早年的闯荡经历能写一本厚得多的书,到了汤姆来美国这个年头儿,基本就是好好奋斗、油盐酱醋、奔向美好新生活的日子了,这本书不属于那种什么“反应一个大家庭数十年悲欢离合兴衰”的所谓史诗型作品,平稳的笔调中把一家中国移民的生活勾勒出来,读起来心平气和,却兼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尤其是每章的最后一句,看似波澜不惊,寥寥几字,实则描写出情节的大变动。

这是第一次读林语堂的作品,也是很久以来第一次一口气看完几乎一整本书。

结尾附两句书摘:

1、不说话,就不会说错话。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匹马不会对另一匹马衔恨数年的原因。

2、一个厨师的责任是把蔬菜和肉的特殊原色都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他就是谋杀了牛或鸡。如果他成功了,连动物的灵魂也会觉得满足,因为它们最好的特色被发挥出来了。

《唐人街》读后感(四):毫无代入感的感悟

由于作者写作时间和所写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体验到的是毫无代入感的感悟。也就是说,是没有共鸣,但是还是可以想到一些东西的那种。

毫无疑问书中的冯太太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妇女代表,一生在为家人操心。书中结尾的一句话非常有亮点,冯太太说,现在只剩伊娃让我担心了。她和书里其他唐人街的男丁们的太太一样,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冯太太,谁谁的二婶这样的称呼可以找到他们。她有着中国妇女的特征,传统,顾家,精打细算,当然也有爱钱的天性。这从她丈夫被撞死之后听到抚恤金的金额差点笑出来就可以看出,连这样的噩耗都没能阻止她去对数额巨大的抚恤金产生好感。。。当然林先生塑造人物时她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TOM。这个从中国来的孩子一路见证了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如何开始越来越西化并且身上存在的文化矛盾冲突如何在生活中一一被反射。他也被其他街区的当地孩子欺负,接受父亲建议忍了之后用其他方式反抗,我默默在心里叫好。他爱思考,天呐,当我看到青春期的他开始矫情地思考那些哲学家们通常拿来为难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我一度把书果断摔掉觉得看不下去= =所幸艾丝及时出现,让一切有了转机。

艾丝像现在的有些姑娘,矜持,自我,还带点主观。她也喜欢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认同自己的做法,并要求别人和她一起实行。从这个方面说她倒是很中国化的。当然,她的理智和平静让我觉得汗颜,特别是当知道自己远在大洋彼岸的父亲因为战争丧失生命的时候,她只是流泪了一次,之后并没有什么恸哭的样子。我可以想象这个旧上海女孩子的样子,旗袍肯定是最流行的式样,家里殷实家教良好,学过的英语和其他东西都是老师教的,中规中矩。

你知道我乐于见到书中对于冯家两位大儿子的描写。洛伊是个责任感很重的长子,他的责任感也影响了他的意大利妻子,并使得妻子认同了中国的那些传统的祖辈留下来的规矩。他也很知道自己家庭中应该操持的东西,他人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长子其实现代家庭中也很多见,特别是在子女多的家庭中。二子阿东(请原谅我,他的英文名字实在太长)虚荣心强而且冲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自私地觉得要让自己的名誉得到最大化之后悔过一切跟着冯家重新再来。

人物分析完毕,然后是想说说看完之后的一家之见。中国人在外的时候,不是到了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到了见证国家荣耀普照的时候,大家的爱国心多少都有些淡漠。这从以前到现在似乎都如此。但是一旦国家有难,一旦国家获得殊荣,气壮山河气势磅礴的国歌总能在每个人心里响起,化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人们集合起来去做些什么。其实这个道理在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的。李娜得了冠军之后我看到最多的不是去质疑她为什么没在国家队夺冠的消息,更多的是对于她得到金牌以后为国家有这样的健将感到自豪的民族心。可能我的见识也过于浅薄,但至少从我周围看是这样。人们缺的不是爱国意识,而是表达爱国意识的对象和途径。而我们也应该相信,有朝一日如果其他国家对着我们开炮,仍然会有人主动站出来迎战。

PS:接下去我该看点什么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