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Everything Is Obvious经典读后感有感

Everything Is Obvious经典读后感有感

《Everything Is Obvious》是一本由Duncan J. Watts著作,Crown Busin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Everything Is Obvious》读后感(一):不以成败论英雄,可能吗?

生活中,我们有个词汇,叫“马后炮”,专指一些后见之明的、事后诸葛的家伙。

作为平凡老百姓,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这种缺陷,并且一笑了之。但如果说,在严谨的社会学研究界,也大量充斥着很多的马后炮,就不能不让人惊讶了,毕竟,这些家伙可是专业人士啊。

恰恰是专业人士,很容易犯迷糊。 作为专业的社会学家,作者对这些常见的谬误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很多“误区”,很有意思。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名即将退休的警察,由于酒后开车,撞死了一家三口,被施以重刑,但客观上,同一期间,可能有很多的警察也在酒后驾车,但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撞到人。如果说对这名不幸的警察给予重判是因为这名警察的酒驾行为的话,其他那些警察是否也应该重判呢? 毕竟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同而已。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同因不同果的例子,而我们的社会,还是习惯只看结果,所谓成王败寇。

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奖励运气,还是奖励能力? 我感觉,更多的是前者。最要命的是,这些被奖励的家伙,居然打心底认为他们获得了社会的奖励,是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看看周围,这种“成功人士”还真不少。

读了这本书,你会重新思考何谓因果。 我们认为世界的因果关系是清晰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那么理想,很多时候因果之间是模糊的,你看到的果只是众多可能之中的一种偶然而已,因不决定果。 又有些时候,甚至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都得重新判断。

顺便提一下,作者Duncan Watts是Yahoo的首席科学家,之前在2004年就出版了《六度空间》,是Social Network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就这点补充,会否让大家更想读一下本书呢?如果是,那就又落入以成败论英雄的谬误中了 :) )

《Everything Is Obvious》读后感(二):蒙娜丽莎与鸡尾酒疗法

上Twitter已有3年,至今仍然天天发tweets,我承认我是社交媒体爱好者,尤其是Twitter——简单又奇妙 ,一条tweet只有140字符,网状的扩散路径却能指数级地放大这微小的蝴蝶振翅。

沉迷于社交网络并不是个别现象,根据皮尤(Pew )2013年的调查,在美国,73%的成年人(18岁以上)的互联网使用者会上社交网络。

而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意识到社交媒体的真正拥有引发风暴力量的,是阿拉伯之春。至今,讨论社交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作用的论文已有数万,在google scholar中用关键词“arab spring social media” 搜索有 85,600 个结果(包括论文、著作等)。而大众媒体上,以《引爆点》等畅销书而知名的作家Malcolm Gladwell 首先在《纽约客》发文,虽然他主要观点是质疑社交媒体在此的作用,但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争论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卷入、讨论和思考这一议题。

对于这个问题,正反双方都有不少看似合理的论证。这里来问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蒙娜丽莎的肖像这么流行?” 在全世界都可以见到无数复制品以及印有它的商品。

你可以说这是达芬奇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说它描绘的笑容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等等。它是一件杰作,但是它只是无数杰作中的一件。把它放到还有更多杰作的卢浮宫中,你能指出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Duncan Watts就不能。这个问题也来自他的《Everything is Obvious》一书。不仅是Duncan Watts,还有达芬奇同时代的人,还有在这幅画从被窃开始逐渐流行之前的无数人也不能。蒙娜丽莎如此流行,种种辩解,说的其实是”因为它最蒙娜丽莎“。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once you know the answer,主副标题连起来简单除暴的翻译就是”马后炮什么的最不费力了“。对流行现象的解释,比如蒙娜丽莎、哈利波特其实都是这种马后炮。流行事物A之所以流行,是构成A的种种因素合力造成的,也就还是上面那句话,A流行因为它是A。这种循环论证拿来写专栏畅销书骗骗钱其实基本无害,比如上面那位 Gladwell 说你要引发病毒扩散你得找到”关键人物“啦。啊 ,你没流行啊你找的关键人物不对啊。

问题在于,预测未来是一件让所有人激动的事。甚至有很多以此为职业的人,投资银行、政策制定者等等都试图从过去的经验来总结,以此为基础来预言未来。这就是很多悲剧的根源。

科学地预测,离不开“概率”这个概念和贝叶斯定律。比如降雨,任何时候都无法“预言”明天会降雨,而只能“预测”降雨的概率有多大。而要根据贝叶斯定律来计算相关因素下某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必须获得相关事件的先验概率。所以想分析什么什么让某物如此流行,但所列举的相关因素可能只会发生这一次,根本谈不上概率。每一个过去的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缺失了一个小细节,历史就将不同。

何况,当分析对象是人类社会时,更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无序和有序的中间状态,自信的断言变革发生与否,就算你在大英博物馆用功读书到椅子腿把地上磨出个洞,你的研究结果带来的还是灾难。

所以社交网络的力量到底能不能引发变革呢?鸡尾酒疗法是目前已知的治疗艾滋病最广泛使用的临床疗法。“由于使用了多种药物,避免了病毒对单一药物迅速产生抗药性而影响疗效,鸡尾酒疗法能够较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wiki)

当个体处于历史的无知之幕中,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才能確定哪些是相关因素。至少调配这一方药时,加入社交网络,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博客同步 http://akidtongtong.tumblr.com/post/72321920129

《Everything Is Obvious》读后感(三):社会科学的天文望远镜

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的人大概不会对Duncan Watts感到陌生。作者写这本书,我以为动机并不简单是为了说明常识多么容易犯错,也不仅是想鼓励如何用非常识(卡尼曼的二号系统)来审视社会问题。作者或是想以这本书修正当下社科研究的方法。

社会学从孔德到斯班塞到杜克海姆到帕尔森,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用一个广泛的理论和一套像物理学一样简单的法则来描述社会制度和人类社会行为,并根据这些法则更好地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的规范。但当社会学家们一再失败后,梅尔顿(Robert Merton)开始质疑这种照搬物理学方法论到社会科学的做法,并提出中间范围理论(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宏观-微观(macro-micro)方法论折中:社会学家承认社会复杂,人类行为根据地域历史文化难以原理式地描述,因此应研究比个体范围广,但又在群体范围内具体而有效的问题。譬如相对剥夺学说【亦即个体对自身艰苦生存状况的理解和认识是相对的,比较的。】

作者不赞同以主流经济学家为首所主导的理性选择学说,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并非所谓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人们并不仅仅在乎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时候人们在乎公平,公正【社会选择学说】,在乎社会认可【社会认可论】,在做决定时动态不一致,受到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的影响,在获利区域规避风险,在损失区域一定程度上追求风险,对事物的理解常常受到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 bias)和后此故因此(ad-hoc fallcy)的常识性思维过程的误导,甚至有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Rabin, 1998)。因此任何试图以单一理论作为所有行为的潜在主导的企图在作者看来并不靠谱。 在这方面作者的反思显然是很有道理的,这也表现在行为经济学的兴盛和这个学科对主流经济学中”理性“和”效用“的定义的修正。

由于作者有很强的信息技术背景,因此他的很多实验都利用当下的社交网络(twitter, gmail, facebook,iphone)进行。这样的实验方式有非常大的好处。1969年社会学家Morris Zelditch提出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试验,然后根据小规模试验的结果,推广到大样本中,亦即”你不能在一个实验室中研究一支军队“。互联网的出现让社会科学家们利用社交网络研究”军队“变成了可能。大量网上数据让大规模甚至全球试验变成可能,大大降低了试验需要的准备时间和准备成本,并且由于有大量参与者而降低了误差更方便于消除测量噪音。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试验研究市场营销和广告策略的有效性,地方政府或企业可以通过几百万元的奖励让全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趋之若鹜地自愿地帮助解决问题(譬如编写一套有特殊用途的程序),这种互动,数据库大小,和实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作者称互联网是社会科学家们的天文望远镜(回应最早研究天体物理的哥白尼并预测最终将有一个开普勒出现)。

事实上许多作者参与或主导的具有突破性的试验都是利用社交网络完成的。譬如作者利用Bolt media宣传自己的Music Lab,并依靠这个Lab用几周时间研究了14,000人对音乐的鉴赏行为。他先将人们分成两组,一组可以看到其他人下载的音乐,一组不行;再将前组分成八个小组(八个平行世界)。他发现社会影响验证了累积优势理论,亦即被下载数目较多的歌曲会被下载得更多,下栽数目少的歌曲最终任然很少有人下载。尽管社会影响没有完全消除歌曲的质量(就是说最好的歌还是倾向被多下载,最差的歌少有人下载),但整体来说,这八个“世界”中,在现实世界里排名前5%的歌曲只有50%的几率最终留在那个”世界“的排名前5%。因此,当个体受他人影响时,类似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些随机的影响(譬如某几个人恰巧都下载了一首歌)导致那个人群的整体行为与平行人群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个人的成功也是如此,两个资质相当的人可能由于一些随机的原因一个进了好学校一个进了坏学校,又因为可获得资源的不同走上了很不同的道路,最后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判若两人。无论成功者有多少光环,我们都应保持理性,知道马太效应在他的成功过程中起的作用,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包括我博士期间的第一个项目)都试着在不确定性下预测未来,无论是商品供应数量还是价格,但Watts认为预测未来几乎不可能。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许是双重的,通过足够的信息收集和缜密思考,我们可以排除一些不确定性,但有些不确定性却是内生且无法消除的。譬如一枚骰子,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实验发现1-6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都是六分之一,我们不需要担心会扔出一个7或0。但仅此而已,我们永远不可能发现一种策略完全准确地预测下一次随机扔掷骰子将显示的数目。因此,黑格尔曾经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这句话或许有些冤枉历史学家--或许从历史中无论多么公正地描述我们就是无法学到任何东西--再来一遍,一些微妙的不可预判的扰动可能就会完全改变历史的进程。

当然,利用信息技术也并非就完美无缺。譬如有的学者通过检验人们交流的频繁程度(譬如互通邮件或电话的频率)来研究社交网路。但举例而言,我可能每周和母亲或女友通话一次并不代表我与她们的亲密程度就低于我每天发邮件汇报工作情况的老板。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很多时候并不同质(homogeneous),邮件的内容不同,相同的邮件数可能体现着很不相同的亲密关系,又或者我与某些朋友天天都能见面,就不需要社交媒介。这些都是简单的网络数据不能捕捉的重要信息。

另外,作者对艺术的鉴赏也很外行。蒙娜丽莎的成名或许有很多巧合,但仅仅依赖画作本身(光影,背景,上色,几何)评判画作水准很不全面。事实上,对画作的鉴赏确实无法离开历史,换句话说,画作的传递内容超越了画作本身--它包含了画作的作者,所处时代,伴随历史,甚至画作签约的合同(和签约人的背景和家族)。画作本身伴随历史成长,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因此艾略特说当下文学作品不仅影响后世写作风格,而且改变之前的作品【譬如对莎士比亚的后现代评论也赋予莎翁作品以新的意义】。

作者似乎赞同桑德尔教授的观点,亦即银行家不能在商业周期蒸蒸日上时充当勇汉大胆承担风险而在萧条时又楚楚可怜地央求政府救助。但事实上这就是银行家的人性。相反地,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将这种动态不一致纳入考量范围并且据此修正效用方程以告知政策制定者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可能更妥当些。作者对哈耶克的理解恐怕也是一知半解的。哈耶克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但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很清楚地说明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政府干预是合理且必要的。排污交易(cap&trade)尽管是市场方式(market approach),但哈耶克未必会赞成。排放管理的目的是内化外部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将这部分社会成本通过碳税加到碳排放者身上,这也有助于确定价格。简单地说,我们想管理价格,排污交易管理的是数量,间接作用于价格,造成价格不稳定性,这在美国混乱的排污交易现实面前是显而易见的。与作者的见解恰恰相反,通过政府力量人为制造市场恐怕是哈耶克最不愿意见到的。

我想作者的初衷还是非常有效而中肯的。常识常常将我们引入歧途,而且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明知如此还是经常启发式地对事物做出分析和评判。这是人之常情。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对人类社会抽象出一套系统而物理性的规律或准则,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觉得某件已发生的事件是如此显而易见时想起Watts,并问自己一句:is it really that obvious? or is it because of 1) creeping determinism; 2) absence of counterfactual; 3) sampling bias; 4) post-hoc fallacy; 5) point of evaluation?

或许这样显得很赘余,但同时我们也应记得:"I have yet to see any problem, however complicated, which, when looked at in the right way, did not become still more complicated". (Poul Anderson) 或许在社会这个复杂的自我调适体系面前,谦逊才是人类可取的态度吧。

@MIT, Cambridge, MA. Sunn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