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极1:从零开始》经典观后感有感

《太极1:从零开始》经典观后感有感

《太极1:从零开始》是一部由冯德伦执导,袁晓超 / 梁家辉 / 杨颖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作 / 奇幻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极1:从零开始》观后感(一):太尬了!!!我的妈!我的眼睛

什么鬼,开头用各种菜打人打了10分钟,导演就在暗示这是一部很菜的电影,情节给我看傻了,菜打到人,人受伤还有X光透视效果,人死了脑袋上还有血条,我的妈,打架的时候滑得够远的,我还以为穿了暴走鞋,梁家辉跳到马上和彭于晏正对着贴着,我差点喷了,再加上ab的尬演,我看了半个小时实在顶不住了,要命了,又尬又好笑~~

《太极1:从零开始》观后感(二):太极1从零开始|老不正经的梁家辉

冯德伦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记忆里头,好像在冯德伦之前,还没有人这样拍过武侠。

涂鸦艺术和机甲的搞怪混搭,还是别有风味的。

而且,冯德伦的牌面也够大,能在一部电影里头汇集这么多的名家,实属不易。

舒淇友情出场,必须的吧。

开车撞人这件事儿,可大可小。

一着不慎,得把自己的人陪上,这点杨颖当时还没想到。

毕竟,虽然当年彭于晏还没成长为男神,但已经颜值在线。

不过,这这部电影里头,彭于晏被黑得不轻。

好多真·武术高手在故事里头相继现身。

熊乃瑾旁边这位,还没成为大导演,也还没上演什么门,老老实实演戏。

英达还是很有戏,但在第一部里头,还是个精打细算的商人。

出彩要到下一部。

鬼脚七出场很神秘,结尾也有他,但打太极主要还是看手,所以也没什么发挥。

过三关的时候,还有一位麻将姐,来头也不小。

这一手好牌,看起来是十三幺的牌型啊。

故事里头还有一位模特,和彭于晏之间的“爱情”,被冯德伦这么一搞,也很有意思的。

特别是杨颖偷窥的那一场戏,无论造型还是对白,都异常的“精彩”。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彭于晏将来必成大器,你看人家的眼神,全程都聚焦模特的眼神,不带瞟一下的。

这定力,相当了得。

故事还是比较流畅的,武打设计都贴心的给了物理公式,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太极的原理,相当不错。

梁家辉作为掌门人,背地里搞事情。

为老不尊,到最后竟然和自家女儿说什么阴阳调和。

三花聚顶可以欺负咱不懂,但阴阳调和……。

《太极1:从零开始》观后感(三):推手之间

武术的戏,最难演。除对武术动作的精准把控,还有一点困难,就是将武术放在历史化的处境。在充满历史目的与情怀大义传承的武术电影中,几乎只有很少的片子不讲精神,不但如此,武术电影总是与武侠电影相联系,总认为,术练到极致,便可以成为侠了,术只能医人,而侠则能救国。 《太极1》与《太极2》则不一样。它消解了中国传统武术中侠的真正意义,似乎告诉我们,一些事可能就是偶然得来,就像世道,也使得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大山里的陈家沟,本家人不传本家拳,断送的不就是自己的前程么,最后不还是通过传递让拳法正式有名,名为太极。可是铁路绕道,再好的东西也走不出大山。导演冯德伦野心很大,把陈家拳这一拳式融入名叫一个杨露禅的年轻人中的成长过程中:可他深处清末民初的变革,时代的新声并不能融入传统的文化,所以彭于晏饰演的方子敬妄图报国,却误入歧途。放到杨露禅这,陈家人的陈家拳最终得以发扬,所需要的并非内功,而是外力。时代留存下来的,也不是传统文化的保留,而是半开半和的封闭,在喜剧与打怪之间,新生与旧物之间,陈家沟还是那个陈家沟,陈家拳却不是那个陈家拳了。比起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是冯德伦的无厘头更适合我们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年轻人打怪的故事,故事中的年轻人三花聚顶,端的是天资奇才,这样的功力放在任何一个朝代中,都是令人眼红的存在。世上的天才大多短命,或许天妒,又或许这些天才深知他们并不属于所处的时代,思想或许超前,可是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终究要被现实压垮:如王勃,他写下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那一刻,有没有真正想过自己的身后,并非物华天宝的滕王阁,而是江上孤舟的过客;又如李贺,他说下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时候,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单于渭桥今以败,将军何处觅功名的时候了。所以,所以大多数人的平庸,乱世之中,总是能够得以保全,而天才,则被赋予拯救的大任,做的好与坏,都成为了后人评说的论据,想想,也是天才的悲剧。 令人戚戚的是,《太极1、2》之后,院线似乎再也没有无厘头的电影了,网大的无厘头,要么真的无厘头,要么无厘头的令人无厘头。最起码,导演的搞笑是认真的,别的不说,冯德伦请了不少专业的武术选手,这不是一般的武打演员所能相比的:从杨露禅到真的本家拳传人,再到一直贯穿全篇的小女孩,他们现实中,都是专业出身的武术运动员;而提携杨露禅成长的长辈们,无论是天理教还是陈家沟,抑或是京城八卦门,也都是香港辉煌时代的武打巨星,至于一众明星,除了女主的动作像术后复健,其他人的敬业,完全对得起导演的邀请。所以太极的故事,是导演想玩转的野心,但却舍掉了太极自己的本身。 关于太极,很多人拍过很多故事。包括《一代宗师》、《叶问》与《师父》,他们拍的大多都是咏春。而陈家拳,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陈家拳在陈家沟陈氏家族内传承的或严格具有陈氏太极拳传承脉络,因此将陈式太极拳这一概念界定为:创始人取众家之长进行编创,同时起源于陈家沟陈氏家族内具有陈式传承血脉,以及具有陈式风格的太极拳种,称为陈式太极拳。在陈家沟一代的记忆中,十世祖陈王廷邀请各家打擂,倾其传授,陈家拳因此改进,而陈家拳不在传外人的的规矩,也注定了陈家拳在杨露禅到来之前,并未有所改进。是陈氏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可是最后,铁路绕道,陈家的大儿子陈栽秧放弃了现代工业的天威翼,也放弃了陈家拳能够走出去的先前机会。陈家拳的出走,更多则是被迫的结果。 故事发生在鼎革之际,深处鼎革的年轻人们,也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传统,在时代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所以坦克可以压平一切事物,其实坦克最初见于一战,电影的无厘头即在于此:坦克,可以代表一切先进而未知的东西,深处变化,所带来对新事物的恐惧恐怕要大于对新事物的新奇。以至于分化出几条路径,一是对于西方之物,论证为西体中源;一是对于外来之法,则不断强加解释。最终的选择则是,洋务到戊戌以至辛亥,知识分子们经历了强制同化到新的阐释的过程中,换做陈家拳也是如此。 强制同化的心理,大多见于对西方概念的本土解释,遇到新事物则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如他们将西方的“炮船器具,声光化电”用古语“奇技”、“机巧”来表达,将国与国之间的“通商贸易”用古语“互市”、“通市”来概括,将英美的议会政治用古语“议礼明堂”、“议政乡校”来比附。这样的心理,一方面来源于对于新事物的真实恐惧,从而将新概念、新事物装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转化为可以理解的意识形态,甚至构成一种合适的中国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则倾向于中国式的逻辑与认知,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陈栽秧使用西式对抗太极,却遭到鄙夷,被父亲认为是奇技淫巧,这是一种不解,同时也是一种真切的恐惧。另一方面,强制同化发生在个体之中,尚未被个体理解或者认知之时,个体本身也会因为认识的偏差,失去了辨识与进一步理解的机会,则必然表现为不真实或者扭曲的认知,其结果,就是事实与真相之间的背离,换到电影中,则是对于电灯的不同态度,从而导致了对方子敬的更深误会。 其实人心如同太极,有阴有阳,最后则炼化成一个主体,在强制同化的过程中,所谓不同派别则会有不同的具体表达,之间的共识则是不去客观地辨识、理解中国和西方,而是千方百计地将外来事物纳入中国,从而寻求一种正当性。例如李鸿章在1865年是这样说: 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亦不能昧其所自来。 到了陈虬,也同样认为: 议院之设,中土未闻,然其法则固吾中国法也。考之传记,黄帝有明堂之议,实即今院之权舆。管子大匡篇: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乡子产不毁乡校,其知此义矣。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机器还是制度,他们都认为“本于中土”,这是一种强制同化的具体的表现,这种表现的来自则是对于新生事物或者外来事物的恐惧,再结合对于自身圣人之法的盲目自信,圣学投影则成为了具体的时态表现:方子敬学成归来的最终目的,并非杀戮陈家沟,而是通过西法来报效国家,所以出现了一个可笑的形象:穿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骑马服,却留着长辫,仿佛一切都是为落后服务。强制同化的出现呈现出了不可辩驳的西方事物,而在此演绎下,“中本西末”成为了最终的表达方式,最终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像三叔祖,以一种近乎迂腐的盲目,滋生出一股排外之气;要么像方子敬与陈栽秧那样,随着对“西末”了解、接受程度和广度的提高、加大,在思维层面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观念与现实的极度混乱和悖离。其结果就是,太极的迟滞延缓了三十年,而近世中国,则再也没有赶上西方的步伐。 对于新的解释,知识分子们大多面临着不同的演化结果,大致说来,洋务之后对于新解释主要集中于几个观点:一是认为中西各有本末,又或觉得中“本”亦可改变,无论中西各有本末还是中“本”亦可变,放到当时,都是对于套子冲破的过程,电影里,进入八卦门对战的杨露禅不断对战形成自己的风格,再结合本家拳,最终形成了令恭亲王佩服的身法套路。但另一方面,受政治压力与教育背景影响,当新的西法来临之时,面对曾经推崇的东西,却又停滞不前、噤若寒蝉了,以至于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又推翻了他先前的言论: 《新序》曰:“强必以霸服,霸必以王服。”恭维我皇上天亶聪明,宅中驭外,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农商,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由强企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所得,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无难矣。 可以想见,当方子敬与东印度公司合谋捐官进入朝廷,摇身一变成为道台之时,他的目的也并非运用所学来改变近世中国,而是不断同流,最终沦为人体实验的工具,换做太极,杨露禅之后,太极也似乎流落咏春之名,《师父》里,陈识发扬咏春处处遭人排挤,直到大洋彼岸的叶问,才最终培养了李小龙——一个将中西拳法完美结合的功夫巨星。 电影里,中本的太极与西本的电、铁路、坦克已经分出高下,毕竟是由主角光环的产物,用太极的套路来使得铁路绕道,未免三观“正大”了些,当西法新物为传统绕路,最终的结果自不必说,洋务与戊戌的之间,却也真有人将新法与旧物排序: 今之天下,欲弥外患非自强不可,人能知之;而自强之要之本,人固不能尽知也。简器、造船、防陆、防海,末也;练兵、选将、丰财、利众,方为末中之本;修政事、革弊法、用才能、崇朴实,本也;正人心、移风俗、新主德、精爰立,方为本中之本。得末中之本者尚难勉支强敝,得本中之本者足以永奠苞桑。 将中学之本末与西学之本末进行杂糅,认为坚船炮舰”和“声光器电”被认为是最低等的“末”;练兵、丰财、利众等内容被认为是“末中之本”;早期维新派所提倡的西方的“政教制度”被认为是“本”;而中国传统“圣学”被认为是最高级的“本中之本”。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带有主角的太极。 诚然,用后世观点去看,却带有上帝视角,却也无法苛责他们,尽管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有的观点集中一方面,却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也就注定了鼎革之际面对西法之时,便无法摆脱含有中法的框架,在无法意识到“认识论危机”之时,更无法用传统的太极去质疑或者根本置换掉最核心的部分,并去论证质疑与置换的正当性。最后的最后,铁路绕道,陈家沟得以保全,可是太极,就此也失去了走出去的机会。 这是电影合家欢的结局,却也有着不同的态度:深处传统与新物之间,太极向何处去,这是导演留给自己的问题,也是留给我们的最终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