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刺痛我》的影评大全

《刺痛我》的影评大全

《刺痛我》是一部由刘健执导,何烈波 / 杨思明 / 张瑜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痛我》影评(一):看得人真压抑

够讽刺

整个片子的背景,底层人物的生活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沉重与窒息。从金融危机与他无关到失业,从索赔到敲诈,从救人到带钱跑路,最后一跃而下……有他的善良与真实,也有他的无能和丑恶。

配乐很奇怪,但是和片子又非常的贴近,出派出所的配乐,舞厅摇摆的配乐,以及结尾的嘶吼式配乐……

人物很少但环环相扣,巧合加冲突进度很快,转场让人措手不及

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大洪说及时行乐的时候,谁能想到,那真的是他的最后一根烟呢?

《刺痛我》影评(二):社会像一把尖刀刺痛我

(一部被推荐的电影,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是她曾经的生活,本篇影评献给Sasa)

人的一生是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即我们是在不停地扮演社会所要求的角色,逐渐变得不那么像最初的自己。在物质主义的时代,金钱是社会成员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包括信用、感情都成了手段。在这样的时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赚钱,赚大钱。老实本分的人在这样的社会好像总是会吃亏,反而那些投机取巧、背信弃义的所谓体面人才能达到社会对他们的期待。

影片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那时的人们正处于物质主义浪潮的顶点,先富者未能立马带动待富者,待富者对先富者的情感不是愤怒、嫉妒而是羡慕、佩服,并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他们。08年的记忆是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以及那场波及范围甚广的金融危机。主人公张小军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在那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他很不幸下了岗成了一个待业青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实本分的底层人,影片开头便是他在超市被当作小偷并遭殴打,在同乡伙伴的怂恿下,他去找超市总经理余总要精神损失费,在对方咄咄逼人的态度面前,他从要赔偿变成了讨工作.......是的,原本打算回家种田的他在这个时候能够为了一份工作向自己的“仇人”低头。接着去工厂结算工资,在没有存款还刚还了钱的情况下,他仍然把1200块的工资捐给了身患糖尿病的师傅,这足以体现他的善良。但善良却不一定能换回善良。

扶倒地的老人,这是一个后雷锋时代兴起的议题。记得小时候老师给我们放过一部电影《雷锋离开的日子》,故事讲的就是雷锋的战友在雷锋走后依旧学习雷锋做好事。直到有一次,他扶了一个摔倒在地上的老太太,老太太从病床上醒来后却一口咬定就是他把她推倒的。电影可能会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置否的是,这样的事在现实中确实出现过,这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崩塌,人们不再敢轻易扶街上倒地的人,道德逐渐滑坡,人们只关心自己不再关心公众。影片中,张小军在扶了倒地老人后,家属/手握权力的人就凭着“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送她来医院”的逻辑扣了他的身份证并把他送进了局子。情和理在那里仿佛都行不通,张小军从头到尾就没有被当作一个社会成员所信任,取而代之的是严酷的逼供。在他走出局子的时候,外边挂着一条横幅——践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要注意的是故事发生在08年,当时推崇的是法制而不是法治,两者不同是,前者强调静态的法律制度而后者更强调动态的法律治理。法律如果只是被制定出来而不被执行那将是一纸空文,横幅的内容仿佛诉说着张小军的遭遇。

黑吃黑,受贿反被掉包。影片的后半部分镜头切到了超市总经理余总与他的合作商黄总的故事线。黄总为了包下超市的工程,不惜请了余总好几次客,但没想到余总却狮子大开口,提出要工程款的20%,被逼急的黄总想了个不拔之策,他雇了一个身手矫健的退伍特种兵,把红色的绿色食品掉包成了真正的绿色食品。余总“祸不单行”,在同一时间,他的车牌被张小军和他的同乡大洪给盗走,他们表面勒索1000块钱,实则是想“要个说法”:把余总绑架并要50000块。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余总老婆的弟弟正是当时在局子里审讯张小军的那个人,他们设了局正等着张小军和同伴的到来,余总按要求前往目的地,正好碰上捧着绿色食品的特种兵......影片的高潮就在此刻到来,三方势力在茶馆相汇。一阵混乱之后,张小军带着钱跑了,跑了一半,他抬头看了看影片中给了数次特写的那个大月亮,那一刻他的道德感逼近至高点,接着,他从城墙上跳了下去。

张小军无疑是一个好人,一个被社会逼急的好人。好人在坏的环境中会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会去做符合这个环境氛围的坏事。可以尝试站在他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他踏实本分,环境却从未给过他优待,老同学从卖假酒到卖保健品,不老实却发了财。一些遭遇,让他觉得权力和资本的合谋仿佛要将他置于死地,在正义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从法律之外去寻求它。导演通过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企图让我们去关怀社会的底层,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行为——影片的英文译名《Piercing I》用了主格的I而没有用宾格的me也能佐证这一点——人性或许本是恶,但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是能够把人性中的恶给掩盖起来,让善大行其道。社会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庇所,也可以是一把尖刀——刺痛“我”,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刺痛我》影评(三):到沙漠的正中央创作和生活

关于《刺痛我》,我想说的

刺痛我的是那盏灯,还是这个荒谬的社会?

在动画影片《刺痛我》中,有一个令我为之颤栗的片段。主人公张小军被老太太的身为警察的女儿带到派出所审讯的时候,影片给了一个身处黑暗的审讯室的张小军被突然亮起的白炽灯刺痛双眼的近景镜头,比起鼻血和眼泪四处飞溅,白炽灯发出的刺眼的光带给主人公的侮辱和伤害才是致命的。那盏灯不仅刺痛了张小军的心也刺痛了身为观众的我的心。肉体的疼痛远远比不上心灵的毁灭,在这个充斥着黑暗和人性之恶的社会,灯把张小军照的惨白,他似乎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拥有为人的尊严,一丝不挂。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下的失业,在超市被错当成小偷遭受保安毒打,向超市老板索要精神损失费反被老板羞辱“你有精神吗?你一天不干活国家有损失吗?”,张小军决定离开严酷的城市,回老家种田,而经历了这一转折性片段后,所谓的正义和善良在张小军的心中转瞬化为虚无,人格和尊严被撕碎蹂躏,走出派出所的一刻,画面背景那条“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配上主人公鼻青脸肿的脸和先前那句“我.的”。荒诞至极,黑色幽默被导演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的此刻(前面的片段),我能初次窥见导演想表达的主题。人生活在社会中,很难不被世俗影响,如同电影中几个角色,善良却怯懦的张小军,勇敢却无力的大洪,富裕却恨子不成器的超市经理,奸猾的黄总却也无所畏惧,保安在家庭和工作压榨下才殴打了小军,退伍军人竟做起了杀人越货之事,他们都是这肮脏社会的牺牲品。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鲜活可信的,不扁平化也不脸谱化,好像他们就是你身边的来来往往的路人。因为人性本我的恶,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社会才会变得如此丑陋和充满罪行,而这荒谬的社会也正是人生痛苦的源泉,两者的互相促成正在逐渐吞噬着人们可贵的善意,资本在膨胀和吸血,底层的人类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了。正如片中的结局跳下城墙的张小军,他不像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他看到茶楼的楼里楼外死了那么多的人,警车鸣笛之时,他想起了悲伤的过往,帮助别人都被折磨至此,拿了这么多钱的后果自己真的能承担吗,看着手中的钱,这些钱的意义又是什么,被社会折磨的绝望的“屌丝”怎么敢妄想美好的生活。当一个人的心不再期待美好之时,迎接他不过是下一场苦难罢了,那死亡,是不是终结这可怖的轮回唯一途径呢?导演刘健设置了这一开放性结尾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月圆时,到沙漠的正中央生活和创作。

抛去有关世俗一切,社会似乎看起来虚无而荒谬。如同张小军,当他有足够的自由去意识到他自己身在牢笼,但没有足够的自由去逃离他的时刻,一切的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绝望。

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似乎并没有任何意义。这部作品会让我想起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故事的主人公默尔索无法接受任何解释的事物,答案为何如此标准,他在每个地方都看见了人的伪善和多愁善感,并对此耿耿于怀,他无法接受那些既定的常理,例如教育体制,工作环境,爱情,或者是在政府机关的常理解释。他置身于资产阶级外冷眼旁观,义正言辞地批判社会有缺陷的道德观和对金钱狭隘的价值。

而写出这本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没有去抵抗全然的绝望或者走向虚无主义,相反他呼吁我们必须与这样的认知共存,认知我们所有的努力将会成为巨大的虚无,我们的人生历程将很快被遗忘,而我们的种族无可避免会被推翻和腐朽,但我们必须忍受。如同西西弗重复地垒山,我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快乐的。生命是值得忍受的原因在于一旦我们认识到生命是荒谬的,你或许站在绝望的边缘,亦或是严谨对待生活中的小确幸,朝着相反的方向,将生活活的更加热烈。

出狱后的张小军做了个梦,他梦到大洪在ktv卖假摇头丸没卖成,反被打了一顿,他笑了,他嘲笑着大洪卖六味地黄丸,他们都笑了,大洪骂骂咧咧地说,他要忽悠全国人民,他要忽悠全世界人民,他还要忽悠全宇宙的人民。这样超现实的梦道明了张小军的潜意识里对这个后真相时代最真实的感受,是啊,的,全世界都在忽悠我呢,这样的世界真是真实的吗,也许,梦境才是真实。至少,梦里的小军和大洪他们都笑了,他们远离了世俗的高压,用彼此的善意温暖着对方。

刘健导演的《刺痛我》是鲜有的努力接近真实的作品,这样的真实,不是生活中那种真实,事实上,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影片中的月亮永远是那么的圆,让我们怀抱着期待,待月圆时,“到沙漠的正中央生活和创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