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经典观后感1000字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经典观后感1000字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是一部由芭芭拉·威利斯·斯威特执导,李云迪 / Seiji Ozawa / Peter Oundjia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一):2021.12—2022.01有感

除了是主人公李云迪(丰富的人哪)先生传记电影,它也是多角度、有(含蓄的表达)克制的作品。浪漫、优雅、真诚、自然。音乐、钢琴、肖邦。(道林格雷的画像。)随缘吧。

你以前在采访中不断出现“我相信”“热爱”“专注”,那时候你的姿态放松,回不回答问题的纠结都那么自然的呈现在关注你的人们面前,2020年参加《创造营》里,跟拍你的镜头你每一刻警惕,又自然被感动后又闪避镜头或曾想敷衍镜头表态。

2010年,你说:我以前觉得音乐就是声音,但最近我才发现,音乐其实是时间,不是声音。……

很高兴你,音乐从展现情绪到情感,还会(或者已然)继续了,在网上看到有关你的视频、访谈,(至少到目前)我总轻易感动,并在创作上汲取不断新的认识,我想认识音乐好久但无缘得法,在你的声音中我听见真诚、善良、包容,你的音乐中(现世苟且的)我找到小路继续前往。

福拜楼: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人。

王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二):奇怪走向之关于剪辑的不完全分析

wlh翻车,文艺复兴补课宏迪,对后者感兴趣,翻到了这个纪录片。然而看完片子,已经对人物内容不那么关注了,只剩下赞叹厉害的剪辑。吃瓜在转了不知道多少个弯之后变成了这样一篇关于纪录片剪辑的影评也是没想到……

叙事主线是他和小泽征尔、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片子从钢琴琴键的生产开始,bgm响起他小时候喜欢的《回娘家》,从头讲他音乐的启蒙。除了家人的叙述,还采访了几位他的音乐老师。然后是各种求学,肖赛夺冠,成名后参加的各种活动,但这些不是按时间线剪辑的,是跳序的。通过他家人的采访以及他和家人的互动,从旁人的嘴中展现他的成长和变化。中间穿插了一些钢琴的组装、调试的片段,以此来抽象表达他在音乐上的成长。片中还有一些城市街头的镜头、琴童和琴房的镜头,作为他成长背景的铺垫。因此剪辑整体呈现出一种拼贴式的风格。其中有一段交叉剪辑,他和另外一位音乐人打乒乓球,剪辑节奏卡点bgm,配合他的采访,很和谐。而且乒乓球一来一回的互动后紧接着就是他与乐团的彩排、与指挥的交流创作,有来有回。片尾最后还是回到他和小泽征尔、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几次彩排、录音调试,时间一点一点临近最后的演出,到最后,他和小泽征尔一起上场。结尾过字幕时,镜头再次转到珠江钢琴厂,一台台组装好的钢琴,代表着他的音乐成长最终完成。然后再次响起《回娘家》,影片和音乐成长的双重首尾呼应。

所有的bgm好像都是从素材片段中只保留他的弹奏音频配上的,这个就很妙,有一种他的音乐无处不在、他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感觉,最明显的是使得转场更加流畅。

片名叫《新浪漫主义》,百度上对这个名词的介绍提到了古典与流行(现代)的融合、拼贴。片中在启蒙之后就纪录了他与周杰伦的合作,也在后面剪了一段他与手风琴的合作,同时也在与小泽征尔的合作中展现了他对于古典乐表达的求新。介绍还提到这种综合表达是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情感,这与片尾部分家人采访中提到的他与家人情感关系的变化相联系,也和《回娘家》的内容相对应,尤其是这首歌在最后再次出现。

不太明白的部分就是为什么片中穿插了蜡像的制作过程。为了表达具象的lyd成型?感觉和钢琴生产有重复,在叙事上显得有些多余。

《新浪漫主义:李云迪传》观后感(三):终于读懂你

《 新浪漫主义》影评 ----coco 我想我看懂《新浪漫主义》了。特别感动于:平行剪辑和音画不同步的浪漫背后,传递的那种牵动我心魂的钢琴家的热情。每当高潮的嘎然而止,马上回归于婉婉倾述的平淡,实在是这赤子的深情啊。或许中国音乐的大唐时代,是从钢琴开始的。 我不懂音乐,我贫瘠的语言更无法形容我对这记录片的热爱。里边有多条线索复杂紊乱而又那么的条理清晰。让人感受到一股“平淡的浓烈”和“浓烈的平淡”。就像品的是红酒却喝出了是菊茶的清沥。一如李本人。 一、片头是钢琴和蜡像制作的开始。片尾是成批量的钢琴制作完成,背景乐都以《回娘家》呼应。“钢琴+蜡像”很巧妙的给出了纪录片的主题:钢琴家李云迪。 二、本片风格 1.多条线索并行,不同的时空转换平行剪辑。 线索1:钢琴 以钢琴的制作工艺过程,预示音乐线,钢琴是一个配件一个配件组合成的,钢琴家也是一点点炼就的。 线索2:蜡像 以蜡像成形过程,预示人物线,反衬主人公的个人成长历程。 线索3:李云迪的从三岁开始学琴的成长经历,云迪的性格爱好,成功背后的努力、付出和辛酸。 借着家人、老师对云迪的谈论,影片带我们探寻了云迪的成长轨迹:云迪的幼年、小学、高中时代学琴的经历,肖赛过程,近几年的行程和技艺磨砺。 云迪谈及对自己影响至深的几位恩师,加上云迪母亲的回忆,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李云迪练琴导致的手部的损伤。影片给我们探寻到了:云迪成功的原因。 线索4:“乐动柏林音乐会”前三天的排练、录音过程。 1)介绍曲目 :选曲超难,作曲家希望通过这首曲子炫技并一展才华。李云迪也是一样喽。 2)排练时期的其他人物: 指挥,配音师,其他乐手。 3)重点事件: 指挥对云迪的指导、欣赏和宠爱。 乐手们表情的变化,都是戏呀。 配音师觉得云迪速度过快。云迪与配音师协调时候,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这世上最真诚的微笑。 线索5:李云迪在国内对古典音乐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国内大型巡演、大师课、与流行音乐的合作和尝试。让我们了解了钢琴家的初心、苦心。 线索1,提领线索4和5 线索2,提领线索3 其实就两条线: 线索1.4.5:云迪的个人成长(以蜡像为标志物): 性格,爱好,家人,师长,努力。 线索2.3:云迪的钢琴成就(以钢琴为标志物): 1)国内和国外的高技术音乐会、唱片。 2)肖赛 3)云迪为国内钢琴教育所做的贡献:大师课和与流行音乐的合作宣传。 2、本片“音画不同步”平行剪辑的手法淳熟,精妙。 本片每次场景衔接转换:或者以云迪的钢琴音乐,或者以云迪本人的独白,或者以云迪的老师、亲人的讲述作为背景音切入。各个曲子和旁白的穿插引入,行云流水,轻松自然。恰到好处的把纪录片的情节贯通起来,手法老道。钢琴家的音乐和人物旁白本来是故事内容,在这里成为影片的叙事手段。结果是震撼的:当故事叙述完毕,我们的耳朵也享受到了一场盛大的听觉盛宴。 3、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和近镜头来烘托环境和表达情感。白描式的叙事手法把情感表达的老道淳熟。 重庆某个早晨的街头市井,某个小学的晨练操场,哪处乡间父老乡亲的乡音,车外柏林的街道古景,车里大师的谆谆教导。这些镜头里的场景,给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做足了铺垫和渲染。 诸多线索和诸多时空:就这样的被“同音不同画”,被长镜头下的或是喧哗或是静谧,就这么蜻蜓点水、自然醇厚的表现出来了。钢琴家的成长和经历,也幻化为中国钢琴过去、现在、盛大未来的一个缩影。 导演把影片的这些人物旁白、音乐、情景式的白描手法,信手拈来。钢琴家的情感盛大又怀旧,瑰丽又真诚。纪录片的线索、规律、层次分明,毫无晦涩:以蜡像的制作成型过程喻示钢琴家的从小到大的个人成长。以钢琴的制作流程喻示钢琴家的音乐成长:柏林音乐会的排练录音为明线。钢琴家在国内的巡演、大师课和流行音乐的合作等等,所有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推广所做的努力为暗线。 三、人物记录片多重视展示成就,本片偏重表现人物情感。 本片多场景多时空,众横交错,多处还有小事件的细致丰沛,让钢琴家性格里的真诚、感性、对音乐的热忱如邻在侧。 影片中钢琴家的良师益友、父母亲人,先后出场。多数人物的独白都做成了电影的旁白,这个真的巧妙。 我最欢云迪手风琴启蒙老师的那段教学。这段真是时空穿插的平行剪辑的经典: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穿插了云迪幼年的照片。让我仿佛看到那个长着大酒窝的三岁小孩还在教室里上课。老师教学时双手拭汗,一下就让我们想起了钢琴家演奏时候也总是,大汗淋漓。原来云迪对音乐的热诚,就是从这里传承的,这是他音乐的根啊。 后边有李云迪多次因为过度练习而使得手部肌肉遭到损伤的一些情节,尤其是柏林音乐会30分钟之前的一个近镜头:云迪的手指甲边缘已经多处破裂。影片终于说到了赞誉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后边云迪亲人的真情流露:爷爷忍着泪水盼着云迪回家,父母的心疼和担忧。就更让我们动容了。钢琴大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 影片后部分的音乐会上云迪钢琴与手风琴的合奏,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三岁小孩拉手风琴的从前。 总感觉这片子不像纪录片,更像篇一篇散文,一幅画,实实紧扣浪漫主义的主题。影片中对钢琴家的成就介绍,一笔带过。甚至乐动柏林的排练情节所占也不多啊。这些“独特的旁白+不同画的音乐+长镜头下的每一帧 白描” 都在告诉我们:钢琴家为啥总是会对北京烤鸭念念不忘啊。 钢琴家李云迪推广古典音乐的初心,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导师和家人对他的教育,这些才是他的音乐真诚、感性、人琴合一的原因。 人们永远没有忘记:傅雷先生偷偷留在中国音乐学院杂物间的那本手抄日记。似乎老先生的涓涓期待,钢琴家都替他实现了。“赤子如果孤独了,他会创造一个世界。”这个才华横溢,鲜衣怒马的青春少年郎李云迪已经悦然于你我的双眸。青年钢琴家的一片赤子之心,丰沛的溢于片里片外。 这份赤子之心,被看见在影片中,被看见在钢琴家远走他乡之后:我想这是云迪最期望的吧。“我离开之前,我早已把我的心脏留了下来。”所以云迪做完了他想给我们的所有———在他39岁离开的之前。 影片在推开演出厅的大门,哗然的掌声中戛然而止。柏林的演出才刚刚开始,也让我们祝福钢琴家一切皆如所愿,并感谢他留给我们的一切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